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俞挺:城市微更新有意想不到的动人之处

澎湃新闻记者 孙雯
2021-05-25 13:01
来源:澎湃新闻
城势 >
字号

“我没有把这些(更新后的建筑)当作品来看,我只是做了让人愉悦的事。” Wutopia Lab(吴托邦)创始人俞挺在2015年以《梦想改造家》建筑师身份,将30平方米的“水塔之家”改造成三室两厅。而后,俞挺又操刀设计了八分园、思南书局、钟书阁等一批颇具影响力的作品。2016年,俞挺发起“城市微空间复兴计划”。他认为,城市更新有自然发生的性质,是某个区域和城市空间“老了”,需要吐故纳新、重新生长。

微更新与人互动形成共情 

相比那些宏篇叙事的大项目,俞挺更偏爱微型城市更新项目中藏着的小心思。

“我认为大家普遍对城市更新的理解有一定的偏差,更关注设计而非实实在在的内容。”俞挺认为,城市更新更多的是依赖个体,而不是大拆大建,“我们做城市更新,可以有很多种形式,但是有一个原则就是尽量不要扰民,所以切入点一定要小。”

Wutopia Lab创始人、知名建筑师俞挺

在亲身操刀一些微更新项目后,俞挺对这个领域的认知和重视程度越来越深。他认为,一个大体量的项目,其背后可能是大的资本或企业在推动,但它最终形成的成品可能只是一个供人观赏的景点,然而城市空间是需要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深度结合的,这些需要微更新去实现。

俞挺的观察中,长乐路上一些小店的更迭就是一种更新,或许是某个全新设计的店招,或许是店铺内部空间的重新设计。在这样的推陈出新中,这些小店的生命力变得越来越强。类似的案例有很多,田子坊、永平里、天平路梧桐苑、愚园路等都是俞挺眼中优秀的城市更新案例。

俞挺介绍,愚园路的改造可以看作是一场“接力赛”。愚园路首先进行了为期几年的调整。在城市风貌改善的基础上,恰逢AssBook设计食堂发起了“城事设计节”,俞挺就是这一行动的设计总顾问。后来,愚园路“城市唤醒”行动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愚园路就像一个窗口和平台,让设计师、创意人尽情参与它的更新与改造。如今,愚园路已形成了一种独有的氛围,这氛围吸引了网红集市、社区美术馆等新的更新元素落位,让愚园路的鲜活生命力延续下去。

值得称道的是,2020年疫情暴发初期,愚园路上的居民、商户、社区工作者、学生不断加入“愚园路守护行动”,商户投喂、云会议、buy local、商户福袋、一日壹店、小店情书、信念卡片、油菜花许愿田等系列行动陆续发起,在历时60天的行动中,大家都在以自己的力量守护着街区。“愚园路守护行动”项目荣获上海市2020年度十佳公益项目。

“你想象不到的是,微更新可能比大项目更动人,它与这个城市的人互动并更能形成共情。”俞挺认为,散落在城市里的微更新,这一个个细微之处,最终可以结成一张网,这张网能从深层改变城市的肌理。“于无声处听惊雷”,微更新就是有这样的力量。

城市更新要解决实际问题

微更新常常需要进行大量的沟通,而有些沟通在初始阶段常常是无效的。然而在这一点上,俞挺似乎自成一派。作为建筑师,他饱含善意,但又相对独立。

“我很少回去看我做过的项目,但我知道他们(生活在那里的人)是满意的。”俞挺信心满满,这种底气来源于实践过程中的同理心。

俞挺和团队在虹口区设计了一处“最美微庭院——云院”。在一片老旧的房屋中有一处微型公共绿地,俞挺用白云的图案点缀其间,打造一个社区中的户外公共客厅。

起初,面对居民或多或少的不理解,俞挺并不着急,经过深入沟通,团队了解到这个空间荒草丛生,老旧的地下管道年久失修,常年堵塞、积水。他们本着对原住民最大的善意,决定首先解决地下管道的疏通问题。“如果我们不做这些改变,等到下次积水的时候居民就会讲,又是一个只能看看的东西。因为我们没有给他们解决任何实际问题。”有了第一步的改造,收获了居民的信任,从而创造了一处小而美的庭院。

俞挺从不担心更新后的部分是否“合群”的问题。“老百姓的接受程度没有我们想的那么低,改造完成后,他们可能还会很自豪地说一句,‘嗯,这就是我的地方!’”

俞挺说,从云院的改造想到今后上海亟待更新的地方还有工人新村。这些拥有密集人口的区域,是昔日的社会建设者的聚集地,他们可能来自某个在历史上辉煌过的大厂,只是时间的推移和产业的更新让他们生活的地方黯然失色,等居住环境改造和提升后,他们的荣耀感也将随之回来。“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自豪,这也是我们要做的事。”

颇具生命力的“自发式更新”

作为一名上海“土著”,俞挺不吝在任何场合表达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他的公司“吴托邦”中的“吴”字就代表了上海。

俞挺认为自己上海人加建筑师的双重身份,是这座城市的绝佳观察者。他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圈”,这是一个被江苏路、武定西路、镇宁路、愚园路等路段围合起来的区域。

“这个区域很有意思,你会发现这里的生态十分丰富。”俞挺说,区域内有老弄堂,也有高档住宅小区,还有知名的包玉刚国际学校、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创意产业园、名人故居、福缘禅寺,甚至还藏了一家米其林餐厅,所有形态在这个区域交织在一起,并形成了和谐共生。

“这个片区并没有完整的区域性更新规划,但它也在自发地完成更新,这种模式是自我更新。”俞挺解释,推动这个区域更新的最初力量可能是街面商业的更新与存活。商业会聚集一系列生态圈,参与商业活动的人汇集于此,这些人并非区域内的原住民,但是他们或许会在这个片区工作、生活,还可能留下来居住,最终影响并改造这里。

“这种自发的更新融合力极强,它不会把这里的过往统统抹去,就像这些过往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俞挺举了个例子,自发更新就好似是一艘船,刚开始可能只是一块船板换了,慢慢地再更换其他的零件,最终船的零件陆陆续续都换了,实际上成了一艘新的船,但是它从来都只更新局部,没有大刀阔斧把根切断。

“这样碎片式的城市更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积累十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但它在城市中的生命力极强,完成并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它将持续地生长下去。”俞挺对此乐见其成。

    责任编辑:梁大光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