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外滩还藏着多少秘密:孙中山的教名?胡蝶的婚礼?

澎湃新闻记者 于淑娟
2014-12-09 14:45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12月7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2013级本科班“文化地图”活动再次出发,这一行的路线围绕外滩附近的教堂和万国建筑群展开,探寻神圣与世俗下的尘封往事。宗教学系教授李天纲又一次扛起导游大旗,手持无线导游机,带领同学们揭秘上海滩。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随行,记录这一路上的“道听途说”。

        
哲学学院1316班“文化地图”此行路线图

        何谓“外滩源”?

        “外滩源”项目建筑群位于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汇处,东起黄浦江、西至四川中路、北抵苏州河、南面滇池路,是一批建于1870年至1930年代的各式近代建筑,可称外滩“万国建筑博览会”的源头,也是上海现代城市的发端,中国近现代的贸易、金融业和文化事业孕育其中。外滩源项目修复了15幢优秀历史建筑,以1920年代的Art Deco建筑风格为主。我们此行几个参观点:协进大楼、真光大楼、广学大楼、兰心大楼、中华女青年会大楼、亚洲文会大楼等即是“外滩源”一期项目。

        “外滩源”,这名字是如何来的?问到这个问题,李天纲教授笑了笑,直说自己是“始作俑者”。当初,要改造外滩,新黄浦集团负责该项目,组织人员讨论的时候,有人提议叫“外滩风情”,李教授认为这种提法太俗气,像楼盘的名字。于是,他提议叫“元外滩”,历史上汉口、宁波、青岛等地都有称“小外滩”的,当时上海南市、虹口也争说南外滩、北外滩,真正的外滩岂能混同?经过讨论,大家确定的名字是“外滩源”。后来的“徐家汇源”,正好与之东西呼应起来了。

        圣三一教堂:“文革”期间曾上演样板戏

圣三一教堂,院中的银杏树已有百余年历史

        圣三一堂(Holy Trinity Church)始建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教堂坐落在汉口路、江西中路、九江路之间,江西中路旧时曾被称为“教堂街”(church street)。圣三一堂是英租界内的圣公会教堂,是上海早期最大、最华丽的基督教教堂,曾拥有上海第一架管风琴与最好的八音钟。

        这座教堂是拉丁复兴式建筑,有十字架型布局和古安立甘式半穹顶,同时结合了中国元素:圆柱中间隔有八棱柱,以及螭龙造型的房檐滴水。钟楼建筑年代晚于教堂,于1892年建成,这座钟楼哥特式尖顶曾是上海外滩天际线上最显著的地标。

圣三一堂“螭龙”造型的房檐滴水

        清末民初,上海滩头的英美租界拥有经济、司法等特权,故而,这里曾发生了不少故事。据上海基督教两会徐晓鸿秘书长透露,近日他听说,当年刺杀伊藤博文的朝鲜人安重根曾在圣三一堂做义工。

        民国期间,这间教堂成为四大家族及社会名流的社交场合。二三十年代著名影星胡蝶的婚礼即是在这座教堂举办的。

        “文革”期间,这座教堂成为黄浦区政府的办公驻地,主教堂变成黄浦区礼堂,尖顶被拉掉了,彩色玻璃也打碎了,教堂被改造成二层楼,祭坛改造成舞台,上演过革命样板戏。

        今天,持着“修旧如旧”的理念,修复后的圣三一堂华丽指数逼人,再现往日荣光。

        
圣三一堂新近装修的彩色玻璃。新近安装的手工彩色玻璃全部来自德国,传统工艺制作,当然价值不菲,10万美元一扇。
 
读经台的雄鹰雕塑。来自英国拍卖市场的雄鹰雕塑,采用了200年前的欧洲铜锡合金技术,是一座圣公会教堂的旧物。

        九江路、江西路、汉口路和河南路这一块街区,原来都属于圣公会,有三一堂、主教府和办公大楼。2004年,这个街坊都归属于中国基督教二会。办公大楼内设有陈列室,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基督教与中国社会的紧密关系。在这里,我们发现了“国父”孙中山的教名:孙日新。目前圣三一堂尚未全面对外开放,待开放后,大家可以自行前往,你会发现不少革命勇士都有基督教背景,比如“红色牧师”浦化人、董健吾等。

圣三一教堂陈列馆中的发现,孙中山教名:孙日新。

        圆角街心:李教授最爱的上海建筑群

        
圆角街心的福州大楼

        福州路与江西中路交叉口,有原来的工部局大楼、都城饭店、汉弥尔登大厦、建设大楼,这是上海唯一的圆角街心,统一设计,非常匀称。当初的设计,主要是考虑到往来车辆能够看到转弯的车辆。

        这个街区特别值得介绍的建筑,一个是旧上海公共租界的总巡捕房(今福州路185号)以及总巡捕房对面的旧时工部局大楼。1854年7月11日,上海租界组成自治机构工部局,慢慢形成了警察、法庭、监狱等一套类似于政府的体系,进行市政建设、治安管理。以后各大城市都仿照上海租界制度,这里就成了中国现代警政的开端。工部局是租界市政府的角色,负责道路、码头、征税、建设等事务,是近代上海的中枢。1949年5月2日,陈毅就任上海市市长,即在这栋楼中进行交接,旧时此楼还设有市民接待厅。

        李教授感慨地说,小时候每次走到这里,都有震撼。今天站在这里,仍然能够感受到1920年代上海在亚洲崛起时的力度和高度,这是他最喜欢的老上海建筑群。

        汇丰银行的大狮子:谁割了资本主义的尾巴?

        
汇丰银行标识:HSBC

        汇丰银行大楼,位于上海外滩12号,是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于1923年至1955年在上海的分行大楼,曾经是市政府办公大楼,今天又成为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总部,大楼的设计者是著名的英资建筑设计机构公和洋行(Palmer & Turner Architects and Surveyors)。

        这栋大楼前有一对雄狮,就是港币中雄狮的原型,目前在大楼前看到的是复制品,原件保存在上海历史博物馆。近代史上的外滩风云际会,这对狮子的命运也经历坎坷。侵华日军占领上海之后,见到铜器就拿去熔了做军需。到1945年,日本战败,这对狮子的原件还放在日军的某个仓库中,尚未被熔,只是其中一只有些破损,便收入博物馆。从香港补做了另一只复制品后,双双摆在原处,补成了全体。

        在李教授的提醒下,大家走近去看,发现南边这头狮子的尾巴处有一条细小的锯痕。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原来,“文革”初期有好事之徒要割资本主义尾巴,于是有了这一条锯痕。银行门口的雄狮也再经沧桑,每个时代都会给它留下些许痕迹。

 
汇丰银行大楼前的雄狮
谁割了资本主义的尾巴?

        汇丰银行大楼和海关大楼之间有啥秘密

        坐落在汇丰银行大楼北侧的是海关大楼。这里曾是赫德经营中国旧海关的地方,旧时海关大楼的正前方,曾立有赫德铜像。

        新黄浦集团《外滩》杂志主编潘逸华老师透露给大家的秘密是,汇丰银行大楼与海关大楼的建筑风格接近,因为这两座大楼的设计者是同一家公司,即公和洋行。汇丰银行大楼建造后,公和洋行又受中方业主委托在其旁建海关大楼。此时,预留给海关大楼的土地面积并不宽敞,如何在巨厦旁边建成一栋气势上不逊色于汇丰银行的大楼呢?设计者想出的妙招是令海关大楼的高度等于汇丰银行大楼的宽度。这一点,你发现了没?

汇丰银行大楼与海关大楼

        女青年会会训:尔识真理,真理释尔

        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是十九世纪末由基督教界创办的群众性妇女社团,全国总会设在上海,位于圆明园路133号,其建筑设计师是中国人李锦沛,建筑极富中国特色,墙面和门框装饰古典回纹图案,入口处有仿木外檐,石刻勾头滴水,大门用仿明清宫殿做法的六椀菱花隔扇门和横批窗。

        

        
女青年会大楼大门

        在随行的潘老师的提醒下,同学们在大楼近地面处看到一块石刻,字迹有些模糊,但依稀可辨认出是这八个字:尔识真理,真理释尔。此话源自《圣经》,另一种说法是“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让你们得自由”(约8:32)。这句话是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的会训,在新黄浦集团对大楼进行修复时发现。《圣经》语录能有如此中式的表达,还得归因于“麦家圈”的翻译、文化和出版业的兴盛。

        “麦家圈”在今山东中路、福州路至广东路段两侧一带。上海开埠后,英国基督教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Medhurst)在英租界西界外(今河南中路西侧)购地,开设了印刷所墨海书馆,后又与人开设仁济医馆(今仁济医院前身),并建宅偕家眷居住。因其影响甚大,故而该地被称为麦家圈。这以后福州路“文化街”、山东路“报馆街”的形成都受其影响。

        麦都思开设印刷所,一个主要活动即组织人员翻译《圣经》。其中,即有不少既懂得外语,又很熟稔于中国文化的人,比如上海报人鼻祖王韬(1828-1897)就是最著名的一位,他在麦家圈帮助翻译《圣经》和“四书五经”。

        “尔识真理,真理释尔”,这八个字标榜了十九世纪文化人的追求,拿来激励二十一世纪哲学人也很合适,李天纲教授说。

 
会训碑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