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拨浪鼓为何是义乌人创业的见证:没有音箱年代的揽客“标配”

澎湃新闻记者 葛熔金
2014-12-09 20:06
来源:澎湃新闻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11月20日上午,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一名老商户把几十年前艰苦创业时摇动的拨浪鼓赠送给李克强总理。 新京报 图

        12月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了2只来自浙江义乌市的拨浪鼓,它们都是11月2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义乌国际商贸城时商户送给他的。

        “拨浪鼓是义乌市场的象征,在国际商贸城门口就有手拿拨浪鼓的挑货郎铜像,在廿三里街道还有拨浪鼓市民广场。没有拨浪鼓、没有‘鸡毛换糖’,就没有义乌现在的发展。那天,我们把1个1960年代的拨浪鼓送给总理,总理摇了摇,表示会转赠国家博物馆收藏。”当天递给总理拨浪鼓的义乌市罕美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海美12月9日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

        何海美送出拨浪鼓的时候,她身边的义乌市个体劳动者协会副会长叶福有也将1个新的拨浪鼓送给了总理。据了解,这2只拨浪鼓都是开发、管理中国小商品城的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征集而来的。“一老一新,都浓缩了义乌精神,激励义乌人在创业、创新之路上开拓进取。”公司董事长金方平说。

        据何海美介绍,她送的那只拨浪鼓原来的主人已80多岁,1960年代初就拿着它走街串巷,做小生意。

        叶福有送的新鼓,由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万少君和徒弟用大红酸枝配羊皮制成,鼓身雕刻着4只鹅及“咏鹅”两字,两边的鼓钉做成浮萍状。“‘咏鹅’取自唐代诗人骆宾王的《咏鹅》,因为骆宾王的故乡廿三里是义乌拨浪鼓文化的发源地,浮萍则寓意幸福、平安。”万少君告诉澎湃新闻。

        “老的拨浪鼓只有1颗珠子,新鼓有2颗,它们象征着义乌市场的过去和现在:过去是实体市场‘一条腿’走路,现在是线上线下‘两条腿’。”金方平告诉澎湃新闻。

2014年5月16日,浙江义乌,一个高15米,重达3吨,主体直径5米、厚度2米的巨型“拨浪鼓”安家义乌国际博览中心。 CFP 图

        义乌拥有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产品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建于1982年的中国小商品城是我国最早创办的专业市场之一,由国际商贸城、篁园市场、宾王市场等组成。1951年出生的何海美是最早的经营户之一,她告诉澎湃新闻,以前,将近年关时,家家户户都杀鸡宰鸭,义乌的挑货郎就会走街串巷,用义乌红糖做的糖饼、姜糖和人家换鸡毛鸭毛。鸡毛鸭毛收来以后,好的做成鸡毛掸子卖,差的就当肥料。摇拨浪鼓,是挑货郎招揽客人的方式。后来,货郎担子里的东西变成了各种日用小百货,也不只收鸡毛鸭毛了,但摇拨浪鼓揽客的方式一直延续着,“我1978年开始做生意,卖电影明星的照片,就是批发给一个个在全国走街串巷的挑货郎的。后来我经营小商品,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是靠挑货郎分销,直到义乌市场建立。”

        “鸡毛换糖”在义乌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300年前。《义乌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廿三里就有人在农闲时节肩挑货郎担,手摇拨浪鼓,走街串巷。道光年间,“鸡毛换糖”已十分兴盛。当时,货郎的“装备”有2个箩筐、2个山货盒、1个拨浪鼓和1根扁担,箩筐装鸡毛鸭毛,盒子里装的是糖饼、姜糖。

        12月8日,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黄振春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义乌老商户的拨浪鼓作为义乌人改革开放初期艰苦创业的见证,将进一步丰富国家博物馆当代改革开放历史文物的收藏、研究和展示。适当的时候,这一藏品将出现在“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展中。

        据了解,这2个拨浪鼓并非国博首次收藏来自义乌的物品。2009年,1本颁发于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时期的“临时营业许可证”被国博收藏。公开资料显示,这本编号“义工商临字0198号”的“临时许可证”的户主是当时佛堂公社的王金芝,经营范围为什货、钢器,颁发时间为湖清门市场营业2个月后的1982年11月。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