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科幻短片《漂泊者》带你看遍太阳系的壮丽和美好

澎湃新闻记者 陈诗悦
2014-12-12 16:01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当观众还惊叹于年度巨献《星际穿越》中恢弘的太空场面时,瑞典数字艺术家Erik Wernquist最近创作了三分钟的太空科幻短片《漂泊者》(Wanderers),用同样震撼的场景和画面带来新的惊喜。短片展现的是人类进军太阳系的一幅科幻图景,以科学理论为基础,幻想人类在宇宙中的未来生活。影片中所展现的地点都是基于太阳系中真实空间的数字化再现,利用美国宇航局(NASA)现有的太空照片与地图数据,运用CG特效真实重现太阳系中的场景。全片没有故事情节,却可轻易令观者身临其境,它的视觉效果和庞大主题旨在让人们对我们生存的地球之外的空间投以想象。不妨在看完短片后一起看看每个场景都对应太空中的哪些真实星球。

图1、2 迢迢长路

        一支游牧民族向西横越中东北部的一片大峡谷,时间指向公元10000年的某个太阳落山之际。夜幕将近时,行星格外显眼。顺着地平线望去,自右下向左上分别是: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这就是短片的开场:地上流浪者,天上漂泊者。

图3、4:远离家乡

        未来的某一天,一架满载乘客的巨型宇宙飞船自地球轨道起飞,将驶向太阳系的另一个地方,这也许是对另一个星球的首次大规模“殖民”。这一幕的背景是一张从地球拍摄宇宙的经典画面——2003年7月21日由国际空间站拍摄的太阳从太平洋落下的场景。Erik将这张照片映射到一个曲面上,并将太阳上原有的光板替换数码光晕以制造动态。

图5、6:木星大红斑

        这一场景来自于一艘围绕木星旋转的航天器,俯看木星最大的反气旋风暴,大红斑。自300多年前首次被观测到以来大红斑一直是木星显著的特征,也是从地球通过望远镜就可以清晰看到的现象。图中木星的纹理拼接自1979年美国宇航局(NASA)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发回的照片。不过这样壮观美丽的景象也许就要在太阳系消失了,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大红斑的体量急剧缩小,现在仅有画面上所出现的三分之一了,也许几个世纪后大红斑就不复存在,或者它又会重新“长大”,或是新的风暴将诞生亦未可知。

 
图7:土卫二

        这张图中所示是一架航天器漂浮在土卫二(土星的第六大卫星)南端的低温间歇泉。这些间歇泉2005年由卡西尼号太空船首度发现,在卫星冰冻的表面裂缝中射出有力的水汽和冰粒,其中一些能达到几十万米的高度,其中一些冰粒成为了土星显著的环系统,而更多数则重落回卫星表面。这些间歇泉的存在常常被认为是卫星表层下积存有大量水体的证据,也使土卫二成为人们意图迁居的主要目标。背景图片来自2005年卡西尼号飞船拍摄的照片。

    
图8:环系冲浪

        场景中有一人孤独地漂浮于土星环之上,因为拍摄镜头恰巧处于环之中,从近处看来似乎只有无序杂乱排列的冰粒,但是行星北半球的阴影则显示出了其完整的形象。事实上土星环非常巨大,主要环状系统的半径达到650万米,可以并排5个地球。而另一方面,它又极其窄,宽处有一千米,而细处则仅十米左右。从远处看来就是一个不透明的椭圆盘,而凑近观察则可发现它是由无数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冰粒和岩石组成,相互击打跳跃,这种运动使其可以被太阳光反射并为我们所见。不过至今仍未有关于土星环的真实照片,这张也只是制作者的想象。

图9、10、11:火星电梯

        这三张图片的视角取自一架太空电梯的船舱,它由火星西米里亚高地的北面沿着绳梯而下。太空电梯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能高效地在星球间转移大批量的物力人力,这不仅只是幻想,也是严肃的科学设想。简单来说就是太空中有一条非常长的绳缆,而太空船舱可以通过它像电梯那样上下移动。绳缆的一头连接行星赤道,另一头则连接地球静止轨道的对应地点。尽管这一概念理论上可行,但真要在地球上实践却颇具争议,原因就是那根巨长的绳索所需要的力量和对应的重量几乎不可能达到,也许在月球和火星这样更加轻质小巧的星球上可能性还大一些。

        图中火星的纹理来自John Van Vliet 为虚拟太空环境模拟器Celestia 所制作的图片。关于太空电梯的科幻小说很多,不过短片的制作者Erik强烈推荐金·斯坦利·罗宾逊(Kim Stanley Robinson )的《火星三部曲》哦。

图12、13:佛得角

        一群人站在维多利亚火星陨石坑的边界翘首以盼几架飞船的到来。景象本身并无特别,但图片背景所用的是“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探测仪在自2003年起的神奇探险中所拍摄到的高清图片之一,Erik以此为原型建立了一个3D模型并加上了几个人物。他将这一场景命名为佛得角意指这个绝佳的拍摄角度。

图14:土卫八的山脊

        这一场景模拟了从土卫八(土星的第三大卫星)的低轨道所拍摄的一张照片,沿着赤道山脊建造起了一系列半球形的定居点。2004年卡西尼号太空飞船发现了这一神奇的特征并拍摄下来,但人们仍不知道这些山脊是如何形成的。山脊大约有130万米长,2万米宽,最高峰同样可达2万米。创作者坦言这组图片是受到金·斯坦利·罗宾逊的另一本小说《2312》启发,书中就描述了在土卫八的山脊上建造了一大片城市区域。

图15、16:行星挖掘

        这两幅图展示了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众多小行星带的其中一颗。一舰飞船正井然有序地驶向一颗闪着微光的黑暗岩石。这个场景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完完全全是由Erik自己想象出来的。他想象人类的工程技术发展到足以在小行星内部炸出一个空间,往里充满可以呼吸的大气,然后让其不停转动,以此来制造出万有引力,就像滚筒洗衣机的原理,只是大了许多。

图17:玻璃容器

        这一帧图片带领我们进入刚才“炸”出的空间内部。金·斯坦利·罗宾逊的小说《2312》中称其为“玻璃容器”。诚如前一场景中所描述的,这个空间结构直径7千米,以2分钟一圈的速度旋转。“容器”内还有湖和海,一颗人造太阳在空间的中心自转,模拟日夜交替。这个场景当然也是“脑洞大开”,不过Erik运用大量卫星图来制作类似地球的纹样。

图18 木卫二

        接下来的场景中一群人正跨越木星的卫星——木卫二上的冰层,而木星和木卫一在遥远的地平线上也能窥见踪迹。在这一场景中Erik尝试以长焦距透镜拍摄一个运动的画面,从而让木星伸展到整个屏幕上,仿佛一座墙。

图19:丽姬亚海

        围绕土星转动的是巨大的土卫六,又称为泰坦星,它是全太阳系仅次于木卫三的最大卫星,也是已知唯一拥有浓厚大气层的卫星。在泰坦星上有着同地球上水的三态变化相似的氮氢化合物变化。甲烷蒸发形成云起,最后变为雨,落在卫星表面形成了河流,你能够想象甲烷的河流吗!这一场景就设置于泰坦星第二大的河流、直径约50万米的丽姬亚海。关于泰坦星还有神奇的一点是,人可以像鸟儿一样飞起来!因为其厚重的大气层和相对较小的引力,一个地球人在泰坦星上可能只有你原来重量的14%,也就是说给你一对翅膀,就能振翅高飞。

图20、21、22 维罗纳断崖

        位于天卫五的维罗纳断崖高5000米,至今被认为是太阳系最高的山崖。Erik试想,这一高度和天卫五的低重力(0.018g)相结合,岂非能创造一次绝佳的低空跳伞——从太阳系最高的悬崖纵身跃下,经历约12分钟的漫长下降,也许背上一个小火箭助力,你就可以稳稳当当地落于天卫五的表面了。

图23、24、25、26 光晕

        夜晚一个人自由漂浮在土星云顶的轻风之中,抬眼即是璀璨的光环,惬意地看着它们如何在太阳的光辉下为云图披上霞光,这大概是制作者Erik能想到在太阳系能发生的最美好的事了吧,所以将其作为短片的结尾。不过土星本身是一团巨大的球形气体,所以除非乘坐飞船或是悬在气球上,任何人都无法真正登“陆”。阻挠人们悠闲散步的因素还有-170 °C到 -110° C的超低温度、氧气的缺乏、还有最高时速达到500米/秒的风。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