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闻业的2014年:正在低俗?正在沦陷?正在重生?

冷哲
2014-12-24 10:46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对于新闻来说,这是最好的年代。技术带来了无限的可能。Automated Insights公司的自动撰写新闻稿件的软件系统WordSmith可以以每秒钟2000篇的速度自动撰写新闻稿件;Storyful公司每天利用软件查阅人们在社交网站、视频网站上分享的数以亿计的信息,在其中寻找值得报导的内容。

Automated Insights公司的WordSmith软件系统可以以每秒钟2000篇的速度自动撰写新闻稿件。

       对于新闻来说,这是最坏的年代。技术正在摧毁新闻报导的收入。美国报业协会(Newspaper Association of America)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新闻报业的广告收入已经从2000年的658亿美元猛跌至2013年的173亿美元。即便加上网络广告收入,也不过236亿美元。

        新闻业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如何应对互联网那威力空前的“创造性破坏力”?这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

        

网络化的年代

        互联网产品的最大特征,无疑是边际成本近乎为零。对于传统新闻的主力——新闻报业而言,这意味着两个问题。首先,网络新闻的传播成本,远远小于印刷的新闻。从长远看,纸质的报纸几乎必然衰退。而第二个问题是,由于传播的成本近乎为零,新闻很容易被无偿转载和传播。这个问题在知识产权保护尚不健全的我国显得尤其严重。近年来,手机App“今日头条”所引起的激烈争议,就在于此。

        “新闻正在沦陷”(Losing the News),这是2011年一本书籍的标题。该书作者,是阿莱克斯·S·琼斯,美国普利策奖得主、前纽约时报记者、格林维尔太阳报(Greeneville Sun)前主编及所有者之一,现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索伦森媒体、政治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他因此能够同时站在记者、学者、主编和报业所有者的角度看待整个报业的发展趋势。

        在琼斯看来,互联网毫无疑问会导致报业的表现形式发生改变,也就是要从纸制走向网络。这在各种传统媒体那里已经产生了激烈的变革。纽约时报2014年10月裁掉了7.5%的采编人员,而与此同时其全部人员规模却不断上升。新增人员几乎全部都是网络开发人员和视频记者等新媒体人员。美国著名自由主义杂志《新共和》在近日爆发“政变”,杂志前总编与大量的编辑,因为不满刊物全面转向网络化经营以及办刊方针的同步调整,而纷纷离职。这导致新一期的《新共和》不得不推迟出刊。

        据美国新闻编辑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News Editors)统计,2003至2012年间美国新闻业损失了超过1.6万个全职新闻编辑职位。整个传统新闻产业的规模和从业人数都在急剧萎缩。与此同时美国纯网络新闻媒体的从业人数也上升到了约5千人。

        琼斯认为,这些转变虽然都是深刻的,但对于新闻本身的定位和社会贡献来说,更加根本的挑战在于用户的自由选择权。

        

零溢价的年代

        新闻业的两大收入,是用户订阅收入和广告收入。据皮尤研究中心2014年数据显示,美国新闻媒体的这两项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24%和69%。

        过去我们买一份报纸,可能只看其中的一部分。喜欢看足球新闻的人,不见得喜欢看乒乓球新闻。喜欢看韩剧新闻的人,不见得喜欢看戏曲新闻。而头版的国家大事,也许有一小半人都会直接跳过。无论你喜不喜欢,你都要为整份报纸、整个有线电视频道付费。有时候我们仅仅是因为无聊或不想白花钱而阅读、观看一些平时根本不感兴趣的新闻报导。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我们可以直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来阅读,来付费。无疑,我们越来越不会为那些我们不感兴趣的新闻买单了。

        从广告的角度来讲,19世纪美国商人约翰·沃纳梅克(John Wanamaker)说过一句很有趣的话:“我知道我有一半的广告费被浪费掉了,但问题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如同读者过去不得不为自己不感兴趣的新闻买单一样,广告商一样要为不吸引人的新闻和不会形成购买力的读者付广告费。随着互联网大潮的到来,如谷歌的Adsense之类的广告系统能够准确地根据用户的历史记录来投放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广告。

        1960年代美国报业平均利润率不低于20%,有的报纸甚至达到了45%。由于不愁吃喝,他们才能够投入重金来写就各种各样的报导。同时,新闻业才能够实现新闻编辑室与广告销售部门的相互隔离,保证新闻编辑不受商业利益的牵制。然而,随着读者和广告商不再支付这样的溢价,这样的日子恐怕将一去不复返。

        

最花边的年代

        英国著名乐评人诺曼·莱布雷希特今年九月撰文说,30年前他到美国参加乐评人大会时,美国几乎每个大城市都有全职的音乐评论家。如今,除了纽约,美国再也没有一座城市能够让全职乐评人生存。

        由于利润的缩水,美国新闻业正在不断缩减自己的报道范围。首当其冲的就是这些受众不广的报道领域。

        对于音乐评论而言,这并不仅仅意味着乐评人必须兼职,而更意味着报导本身的腐化。莱布雷希特的文章(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65459)提到,如今的音乐评论,为了吸引更多的眼球而刻意制造冲突和争议。音乐剧《玫瑰骑士》在英国首次登场时,评论文章聚焦的不是音乐的好坏,而居然是爱尔兰女中音塔拉·厄劳特长得有些胖。

        一个编辑私下里坦诚她不应该允许这样偏题而具有攻击性的内容出现在报纸上。但是当这些在报纸角落里登载的文章引发了激烈争议之后,这位编辑迅速向一位女权主义歌手约稿,来驳斥她自己之前约来的音乐评论,从而赚来了大量关注。乐评早已被放逐到了报纸之中不受关注的角落,但是其庸俗化所引发的争议,却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头版。

        莱布雷希特为音乐评论所写的这篇“悼词”,也许是所有不受大众关注的新闻领域的灰暗的明天。

        在这些领域中,有一个领域是阿莱克斯·琼斯所最为关注的。这就是严肃的社会、政治新闻。他将之称为“新闻的铁芯”。因为这些新闻不但担负着舆论监督的重任,而且是各种专栏、评论甚至是娱乐节目的题材和信息来源。这类新闻我们目前还能在各种报纸、新闻网站的头版看到。但是读者如果时间有限,往往更喜欢点击进入花边新闻。

        互联网新闻业的一些先驱,实际上已经针对这种倾向而行动了。美国新媒体之星,Buzzfeed从数百个新闻网站和博客那里收集信息并二次加工,根据受欢迎程度进行推送。尽管最近Buzzfeed有意识地将一个(是的,只有一个)政治、社会新闻放在首页最前,但其上充斥的,仍然是诸如《13位创意人士向我们展示他们的包里放了什么》、《17对能够让你憎恶自己单身的2014年情侣》之类的文章。Buzzfeed每一篇文章的点击率都能让传统媒体嫉妒到死。

        如果看看音乐评论的惨状,以及用户点击与广告营收的关系,我们不由地会想到一个问题:未来的新闻报业,会不会是花边小报的天下呢?

        

重生的年代

        花边新闻并不是不好,但是它只是一种娱乐,并不承担社会责任。严肃新闻的生死,才是更值得关注的问题。

        拯救严肃新闻的关键,显然在于如何让严肃新闻更吸引人。彭博社在2014年末将总编从联合创始人马特•温克勒,更换为《经济学人》主编约翰·麦寇斯威特(John Micklethwait),很可能就是看中了后者在拓展网络读者群方面的优异成绩。

        现在的媒体已经普遍开始重视图片的使用。澎湃新闻、Business Insider等新闻网站注重图片的新闻呈现方式,只是一个开始。动画、视频采访甚至是互动式新闻(比如澎湃新闻为甲午120周年制作的专题),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提升呈现方式的复杂度和呈现的效率,不但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还能够有效地遏制其他网络媒体的转载。转载一篇文章、一段视频总是简单,但如果文章围绕着一些关键的互动图表而构建,那么转载就变得困难了。如果整个报导专题都是以交互程序的方式来展现,那么转载就几乎不可能了。

        如果更多的读者能够到新闻网站上(或新闻机构的App)阅读新闻,那么严肃新闻的收入无疑会上升。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互联网所带来的一大改变在于人们越来越多地直接为自己需要的东西付费。虽然电视连续剧很多人都喜欢,但越来越多的人变得几乎不看电视了。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不愿意在固定时间去看那些掺杂了太多广告的精彩剧集。美国CBS电视台针对网络观众已经推出了CBS All Pass服务。观众直接支付观看费用,随时观看电视连续剧和综艺节目,而不是通过广告商来支付电视剧的成本(当然CBS All Pass上每周最新剧集仍有少量广告)。

        这个趋势很可能在新闻业中也会出现。也就是读者很可能越来越多地直接为新闻付费,而不是通过广告来支付新闻报道的成本。如果考虑目前逐渐兴起的众筹模式,未来我们很可能会看到如此的推送信息:

        “2036年11月12日,美国对伊朗宣战,多国部队开始向海湾地区部署。如果您想深入了解战争形势以及伊朗国内局势,请点击下方链接参与众筹。若众筹金额超过60万,本新闻网将向伊朗派出三名专业战地记者。若众筹金额超过80万,本新闻网将24小时实时更新战况。若众筹金额超过100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