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货币政策更加松紧适度,财政要有力度

澎湃新闻记者 欧昌梅 陈月石
2014-12-11 20:01
来源:澎湃新闻
金改实验室 >
字号

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 东方IC 图

        即将连续第五年实施的“一积极一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组合,在2015年或“旧瓶装新酒”。

        12月1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时,在提出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同时,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后,12月11日下午,中国人民银行随即召开党委会,传达会议精神。

        中国人民银行要求,“2014年即将结束,要做好各项工作圆满收官,抓好各项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的落实,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政策取向,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平稳适度增长,重在优化结构、盘活存量,做好2015年开局的各项准备。”

        “继续沿用积极财政稳健货币的提法,意在避免政策冒进,呼应新常态的政策要有定力。”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说。
        每年的财政支出都不算少。财政部今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至11月累计,全国财政支出1263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1%,完成预算的82.5%。如果按照年初通过的15万多亿元支出预算测算,今年最后一个月还需花掉超2万亿元。

        那么,究竟怎样的财政政策才叫“有力度”?

        “要让财政政策见效,提升质量,定点的、区间的和行业的调控要达到目标,不要像过去撒胡椒面一样,要集中优势,比如对中小企业、小微企业、新材料、新能源、铁路、环保等行业的调控,对拉动就业有帮助的这些行业,这些行业中的财政政策,要更加注重实施后的效果和质量。”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丁元竹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

        招商证券的解读是,财政政策“要有力度”将体现在2015年赤字目标的扩大、财政支出规模的增加和节奏的加快等多个方面。基建投资力度将进一步加码,提高其对冲地产投资下行的能力。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则认为,2015年是落实新预算法的第一年,财政政策更有力度,首先是要更加规范,同时要简政放权,通过PPP(公私合营)、特许经营权等方式吸引更多民间投资的进入。

        “财政政策更有力度,并不是像过去一样简单砸钱、上项目。力度,除了考虑到地方债到期清理入表而体现在财政赤字上的略有增加外,更重要的是要发挥财政的杠杆作用,比如通过PPP,即政府出一小部分资金,大部分资金来自民间资本,毕竟财政资源是有限的。这也是对一些不需要政府全部掏钱的项目的退出。”鲁政委对澎湃新闻说。

        在备受关注的货币政策上,此次会议提出“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松紧适度”这一提法曾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此番强调了“更加注重”

        鲁政委认为,稳健的货币政策本身就是松紧适度的,在继续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的目标明确的情况下,会议再度强调,隐含着要求更好实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拿什么来衡量“松”和“紧”。

        “过去我们一直使用M2(广义货币供应)来衡量,但现在越来越不准确,出现了降息后货币市场利率反而上升的情况,要做到松紧适度,更重要的是要赋予央行更明确的目标,也就是保持利率和通胀水平相对稳定,即保持实际利率(名义利率减去通胀)相对稳定。”

        市场还有更为激进的声音。

        “尽管没有说进一步放松,但毫无疑问现在是偏紧的,政策尤其是利率政策调整滞后于经济下行和物价下行。松紧适度实质上是说现在太紧了,要宽松,维持未来12个月最多可以有3次降息、6次降准的判断。”李慧勇说。

        中金公司预计,2015年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房地产政策将从此前的偏紧状态,逐步走向宽松和正常化。财政政策保持积极,赤字占GDP比例提高(预计2.3%),中期预算平衡可能带来财政政策的灵活性。

        2010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国正式告别“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组合,转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财政政策相对扩张、货币政策相对中性的政策组合拳一直延续至今。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