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白彤东:中国欲树立国家权威,需儒法并用但以儒为本

白彤东(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2014-12-18 11:05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编者按】

        12月6-7日,重庆大学举办了“重返‘儒法斗争’:当代文学研究工作坊”。

        该工作坊由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与《现代中文学刊》联合举办。据活动介绍,它选择1970年代中期的“评法批儒”运动作为切入口,并将这一运动以及对它的批判,看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当代史事件”,因为正是对“评法批儒”的批判和对“批判‘唯生产力论’”的批判,在思想上、理论上构造出1970年代向1980年代的转折,标志着“文革”的终结和“新时期”的开端,甚至成为了“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之间转型的某种记录与见证。

        中国传统政治中的儒法关系如何?对“文革”的反思应该导向反对传统还是复兴传统?未来中国应如何处理儒法关系?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带来复旦大学儒家学者白彤东教授的新鲜解读。

       新文化与五四运动以降,中国政治与思想的主流是反传统,特别是将儒家思想当作中国制度与科技现代化的障碍。为了摒弃前现代(“封建专制”),进入现代,就要全盘西化,管它是德、赛二先生的西还是马先生的西。同时,可能是用西方话语批评中国传统不接地气,也或许是中国人毕竟更习惯传统话语,一些非儒家的传统被“弘扬”出来。比如对有些人来说,道家就成了中国古代自由传统的代表,抬道家以贬儒家。更吊诡的是,在“文革”中,通常被认为更专制的法家也被抬了出来,用以批评儒家,如1970年代的“评法批儒”。总之,对儒家的批判,确实是五四以降的反传统运动的主旋律。
        后来反思“文革”,法家也被批评,这似乎是儒家的福音。但是,若法家成了“文革”乃至两千年专制的根源,反反传统的文革,就又变成了反传统。再通过阳儒阴法这类说法,或者把儒家当成两千年专制的帮凶,或者最多当作一个好听而无用的学派。后者更是与对儒家明褒实贬的一些自由主义者所采取的策略相呼应:儒家作为一套精神性的、心性道德安排,作为现代多元信仰之一元,还是可以存在的。有些儒者,居然也守着这种为儒家辩护的方式,吃着反传统者给的嗟来之食还沾沾自喜。
        想真正地正视儒家、正视传统,都要求我们正视传统政治,正视法家和儒家在其中的作用。当传统政治被当作酱缸一片的时候,儒家也是很难自保的。
反思文革意味着反对法家么?

        那么,在中国传统政治中经常被拿来和儒家相提并论的法家,是否可以给“文革”背书呢?本人此前有文《被冤枉的法家》对法家思想本身多有讨论,在此只简要说明其与文革之区别。首先,根据《韩非子》中的法家思想,人的自然倾向中最刚性的,是趋利避害。像儒家那样试图通过道德教化使人为善,尤其在人类脆弱的善性被严重挑战的现代,简直是痴心妄想。“文革”时以“狠斗私字一闪念”为代表的思想改造,以韩非子的理念来看,就属于痴妄的改造人性的想法。的确,韩非子也要人们只为“公益”(国家利益),但他的做法不是思想改造,而是利用人们的趋利避害心(私心),通过赏罚及其制度和法律实现,引导人们为国家的经济与军事实力这一国家唯一应该追求的目标来服务。用“文革”的语言说,韩非子的想法就是文革中被狠批的“唯生产力论”,而韩非子也会痛斥“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这种“文革”口号的(他会说,管他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有苗的就是好主义)。

        还有人会说,“文革”时对知识分子的迫害、让知识青年下乡、对工商业和人口流动的种种限制等,看起来确实与法家当年的政策呼应。韩非子将“文学之士”列为五种害虫之首,是因为他们给君主提供的政策主张不利于富国强兵。君主不听他们的,也就好了。对这些人要进一步压制,则是因为在他当时,君主给了这些读书人太高的地位、太多的财富,打击了农民和士兵的士气。至于他对工商业的反对,他不是要彻底废除工商业,而是认为工商业非主业,农业才是经济之根本。但务农赚不了快钱,而工商业可以。如果任由工商业发展,趋利避害的人们就会趋向工商业,农业就会受到伤害,这种本末倒置最终会伤及国家实力。其实,欧洲现代早期的重农学派,有着对经济类似的认知。并且,重农学派还认为有超出人力控制的自然经济规律,人们只能服从。这也与韩非子要求政治要服从“道”这只看不见的手,不要“人为”的观点相呼应。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魁奈被称为“欧洲的孔夫子”,在我看来,他应该被叫作“欧洲的韩非子”才对。
        明白了韩非子为什么反对给予知识分子和工商业者过高地位,再考虑到韩非子强调不要守株待兔而要与时俱进,我们可以推测,如果韩非子生活在我们这个工业化时代,当他看到工商业对国家强盛的关键作用时,当他看到基础教育是“生产”工人所必须时,当他看到科技发明的重要性时,他会改变他关于农业经济基础的具体政策建议的。如果“文革”有某些政策与法家呼应,其呼应的也是法家的皮毛,背离的却是韩非子的精髓。
        韩非子另一个受人诟病的思想,就是对绝对君权的推崇。他认为,国家制度与法律,必须有依靠。在他那个时代,这个依靠自然是君主。为了国家制度的绝对权威,君主的权威必须绝对。西方现代早期的思想家霍布斯,乃至康德,其实也有类似想法。而欧洲除了英国这种少有的例外,多数国家在现代也走向了以绝对君权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同时,韩非子认为,君主出于趋利避害的原因,希望自己的国家富强。但国家富强必须按照天道,即政治规律,而不能人为干涉。因此,君主为了自己利益,会成为法律制度的被动看守者,而不会胡作非为。韩非子的专制是法律制度的专制。当然,法律制度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在法律制度之外的事情上,比如让他的臣下表达真实想法、对这些想法作判断,君主还要有术。韩非子是现代化官僚体系最早的理论提出者。但他被拉出来为反官僚的“文革”背书,不知道他会怎么想?!“文革”之时,制度被严重破坏,而剩下的就是权术。这学的是韩非子的末,把他的本给抛弃了。
        在对外关系上,韩非子奉行弱肉强食的权力政治,即对外霸道。而“文革”时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观念下,所奉行的恐怕也很难跟法家扯上关系。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文革”的实践与理念,和韩非子的想法大多背道而驰。反思“文革”,不应怪罪到中国传统头上。"文革"是反传统的极致,却把文革之因归诸传统,从而继续反传统,只能说明反传统人士有丧心病狂之嫌。
“文革”宣传画。

儒法互补,但以儒为本

        当然,韩非子的思想,有其致命问题。上述所言,只是想说明:法家的问题与"文革"的问题不是一回事。韩非子的理想政治,在中国以秦制为代表,它的现代版本,最好的代表就是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上半叶的德国与日本的军国主义政策。韩非子所强调的法律与制度的权威,对这些国家的成功至为关键。哪怕是当代自由民主国家里的成功者,也多是制度与法律拥有极高权威的国家。但这套制度与法律的目的应该是什么?在韩非子的体系里,国家只有不断富强、不断扩张一途。这最终只能导致了秦朝、纳粹德国、军国主义日本的崩溃。并且,当这套制度与法律有问题,或它们的维护者(君主)有问题时,该如何纠错?为了制度与法律的权威,韩非子不允许有任何内置的纠错机制。孔子早就指出过,若只靠基于利益的制度约束,人民会守法,但是没有羞耻。这样的人民只要有机会就会为所欲为。并且,完全靠利益的赏罚机制,当罚到极致(处死)或赏到极致(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这个赏罚机制在绝对君主制的情况下就失灵了。
        法家的问题,还有很多。对这些问题,距离暴秦覆灭不久的汉朝的思想家与政治家,多有非常深刻的反思。汉初甚至有恢复封建的举措,但是随着七王之乱,秦朝奠定的郡县制被牢牢接受下来。汉朝的儒生也多有鼓吹皇帝不能继承而要禅让,甚至坏皇帝也应被废掉。但是王莽新政的失败,断送了中国政治内部彻底改变皇位继承的期望。最终,中国传统政治落在了儒法兼用、儒法互补上。这不是阳儒阴法,因为法家政治成为国家实际根本是会导致致命问题的。并且,韩非子的根本思想无法将儒家纳入其体系。但是反过来,儒家完全可以把韩非子的一些根本考虑纳入儒家。比如,韩非子对儒家的道德是彻底拒斥的;而先秦儒家并不反对制度与法律的重要,只是儒家要求法律与制度要以道德考量为基础,以及法律与制度无法规管的,要以道德来指导。因此,虽然是儒法互补,但“儒”更为根本,而不是阳儒阴法所暗示的“法”更根本的想法。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政治有强大的制度与法律基础。说中国只有人治、没有法治,可能恰恰是百多年反传统从而反掉了传统制度的结果。同时,儒家又从政权合法性、政府问责、政治制度等方面,对中央集权多有限制。不幸的是,五四要反专制,却去反传统政治里面制衡专制的孔家店。结果中国越反越专制,而反传统者还更因此加深了传统中国只有专制的偏见。
        这不是说,我们只要回到儒法互补的传统就可以了。上面已经说到,韩非子的思想,要接受工业化、知识化经济的洗礼和升华。像对政府的限制、对政权合法性的建立、对人民利益的保障(特别是权利)等很多方面,西方的宪政与自由传统可能做得更成功,这些我们都要吸收。我们还要做的,是一个吸收了这些新元素的升级版的儒法互补之制。比如,中国现在的一个重大问题是:一方面,国家的法律制度缺少权威性,但另一方面,很多法律与制度本身不够完善,有时还会被施用到国家用不着管、甚至管了以后反而无益的地方。中国的改革确实很具有挑战性:它要在清理国家不应有的权威的同时树立起有效的国家权威,它要的就是儒法并用。在这个问题上,两千年的传统政治有过很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如果不去正视这些经验,不去正视传统,我们干了百多年的有病乱投医的事情,就还会继续下去。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