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媒体教人有钱会更幸福,心理学家说买得越多越不开心

澎湃新闻记者 邢春燕
2014-12-18 15:39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最新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节日期间大买特买,不仅不会让你获得满足感,反而会让幸福感大打折扣。

        一年一度的“圣诞购物季”即将来临,商家借机打折促销,不少人也开始摩拳擦掌,准备抓住今年最后的机会血拼扫货。等等,这可不是科学的做法。最新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节日期间大买特买,不仅不会让你获得满足感,反而会让幸福感大打折扣。这是怎么回事呢?

越认可物质主义价值观,焦虑感越强

        著名心理学教授、物质主义专家蒂姆·凯赛尔(Tim Kasser)博士近日接受美国心理协会(APA)采访时表示,一系列研究表明,物质追求与幸福感呈负相关关系,而这一点在节日期间体现得尤为明显。他在一项与心理学家肯·谢尔登(Ken Sheldon)的共同研究中发现,如果人们在节日期间更关心消费购物或者接受礼物这样的物质追求,他们的精神生活质量会随之下降。也就是说,如果精神生活占据节日的大部分时间,人们会过得更开心;相反,如果整个节日被物质追求所笼罩,幸福感就会大打折扣。

        凯赛尔教授发现,人们对物质主义价值观的认可度越高,自身的不愉悦情绪、忧郁感和焦虑感越强,反映出来的腹痛、头痛等身体健康问题也越多,对生活的满意度也就越低。这一结论在各种程度的物质主义者、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性格的人身上均得到一致体现。

        为什么会如此呢?不少研究给出的解释是:人的“心理需求”在作祟。具体来说,物质主义者往往都希望,即便他们从事的是一个相对贫穷的工作,这个工作也能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让自己感觉自由、被重视并且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换言之,高期待值与自身现状不符时,人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幸福感会变低,同时会更痛苦。

        凯赛尔教授还指出,物质追求与幸福感的负相关关系在具有宗教信仰的人身上体现得更强烈,这可能是由于物质主义与宗教追求本身就存在冲突。也就是说,一些目标很容易同时被满足,比如,赚钱的同时也顺便赢得了良好的个人形象和声望,因为这些目标是正相关的,并且彼此之间相互促进。但是另一些则互相冲突,研究表明,物质主义的目标和宗教追求互相矛盾,这一点在耶稣、穆罕默德、释迦牟尼、老子以及其他很多宗教思想家的理论里面都有阐明。

越用社交媒体,年轻人越物质?

        研究表明,人们看电视越多,就会更物质。凯赛尔教授表示,这有可能是因为“不管是电视节目还是广告都给观众传递并且暗示了这样一个信号:幸福、成功的人通常是有钱人,他们享受美好的物质生活,漂亮并且受欢迎。”他指出,美国绝大多数的媒体都属盈利性机构所有,这些机构通过卖广告赚钱,而广告的目的是卖产品。

        最近,凯赛尔教授与圣地来哥大学的社会心理学教授珍·温格(Jean Twenge)联合发表了一份研究。该研究追踪了近几十年来物质主义如何影响和改变美国高中毕业生,研究结果将这些变化与全国广告费用联系了起来。他们发现,某一年的高中毕业生对物质的关心程度,可以根据当年广告和营销费用占美国经济的比例来预测。也就是说,广告对经济的贡献作用越大,年轻人越物质。

        一项关于美国和阿拉伯年轻人的研究也发现,使用社交媒体越多,年轻人越物质。这项发现指出,就像观看电视和物质主义息息相关一样,使用社交媒体也不能例外。凯赛尔教授认为这不难理解,“因为大多数社交媒体上的信息都包含广告,这也是社交媒体运营公司的生财之道。”

耽于物质主义?因为观念灌输或缺乏安全感

        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对那些痴迷金钱、沉醉于物质满足的人投以鄙夷的眼光,称其“物质”、“拜金”或者“现实”,甚至被认为这是道德沦丧的结果。那么“物质主义”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物质主义”给人的印象总是负面的?

        根据牛津字典的解释,物质主义就是“全心沉迷于追求物质的需求与欲望,导致忽视精神层面的生活方式,对物质的兴趣完全表现在生活方式、意见及行为上。”

        而在凯赛尔教授看来,物质主义意味着“秉持这一价值观的人把赚钱和拥有财产放在相对较高的位置上,同样也对个人形象和声望极为看重,”当然,后两者往往都是通过金钱和财产体现出来。

        不管是从现实生活还是文学作品中,我们会看到物质主义通常伴随着低幸福感、较少的亲社会人际关系行为(即人们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行为,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等)、更多的生态破坏性行为,以及糟糕的学业成果,这些通通都是负面结果。凯赛尔教授认为,之所以产生这些负面印象,是因为人们可能与持有这一价值观的人发生了不愉快的经历。研究表明,物质主义者在对待他人时,会表现得求胜心切、好指使人和自私自利,也不那么善解人意,而这些行为往往不被一般人欣赏。

        那么为什么有人会物质主义至上,另一些人不是呢?凯赛尔教授指出,通过研究表明,两种因素导致人们持有物质主义的价值观。首先,如果人们长期接受到的信息都是诸如“追求金钱很重要”“钱就是万能”之类,不管这些信息是来自父母、朋友、社会还是媒体,都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他们变得物质起来。其次,当人们缺少安全感或者受到威胁的时候,如遭到拒绝、对自身经济状况感到担忧或对死亡产生恐惧时,他们也会变得比以前更物质。

极端物质主义和购物狂不是一回事

        物质主义往往会让人联想到疯狂血拼,甚至是购物强迫症,即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哪怕是对自己来说毫无用处或者是重复购买的商品,都会不假思索地大掏腰包,甚至一天不买几样东西,就觉得堵得慌。这两者有关联吗?极端的物质主义会引发强迫性购物吗?

        凯赛尔教授指出,在最近的一项关于物质主义与幸福感关系的综合分析中,他发现人们的物质主义与强迫性消费程度关联很大,而且多项研究中都得到一致的结果。

        不过凯赛尔同时也表示,尽管物质主义是导致强迫性消费的危险因素,但两者不是同一件事。物质主义是对金钱、财产等物质的渴望,而强迫性消费是指一个人无法控制消费的欲望,通常是因为他/她试图通过消费的方式填补空虚感或克服焦虑。

        就像消费心理学家米丽娅姆·泰泽尔(Miriam Tatzel)所说,有些物质主义者花钱很大方,有些则很抠门,尽管这两种人都很看重金钱和财产。大手大脚的物质主义者倾向于不停地花钱、花钱、花钱,而吝啬的物质主义者就像狄更斯小说《圣诞颂歌》中的守财奴斯克鲁奇,或者乔治·艾略特笔下可怜的西拉斯,一毛不拔,不停地累积财产。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