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际思想周报 | 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媒体审查官?

澎湃新闻记者 季寺
2014-12-22 08:06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媒体审查官?

        这一周,美国舆论都在反思索尼的网络攻击事件。在多家影院在收到恐怖袭击威胁后,12月18日,索尼做了最后的妥协,宣布取消原定圣诞节当天在北美院线上映的喜剧电影《采访》。该片讲述了两个脱口秀主持人受美国中情局(CIA)雇佣,赴朝暗杀金正恩的故事。

        匿名威胁者的计划成功了,是否恐怖主义已经成为今日的全球媒体审查官?

        布莱恩·巴特勒在《新共和》发文表达这一忧虑。他认为资本主义为美国社会供给燃料,同时也界定了“责任”。那些生产和分配文化产品的私有公司追求的是盈利,一旦他们发现“责任”吞噬了利益,就会停止生产那些文化产品。如果你是一个恐怖分子,以这种方式有力地威胁到那些公司,那么从理论上来说,你就是美国社会的审查官。

        这种审查鲜明地体现在此次事件里。根据黑客披露的邮件,之前索尼公司CEO平井一夫在收到威胁后,就曾让步,对《采访》做了一系列技术处理和删改。

        在索尼事件后,派拉蒙影业也出于恐惧决定暂停上映《美国战队》。

        弗拉明·罗斯也在《纽约时报》撰文认为,西方文化已经面对了十多年的恐吓,在这种恐吓之下被审查和自我审查的趋势一直在暗中进行,而此次索尼受到威胁撤下《采访》的事件使其达到了顶点。

        今天的欧洲,已经没人敢出版穆罕默德的卡通了,尽管还有一些其他宗教的卡通形象和隐喻。出版商做出这一选择不是为了不冒犯少数群体,而是出于恐惧。

        2004年,荷兰导演提奥·凡·高被一个年轻的穆斯林杀害,因为前者拍摄了纪录片反映针对穆斯林女性的暴力,被凶手视为对真主的冒犯。而荷兰司法部长在事后暗示,如果荷兰有更严格的法律禁止拍摄这一类型的电影,也许这个导演就不会死了。

        作者还举了美国2006年的假纪录片《总统之死》为例,此片描述的是总统小布什怎样在芝加哥街头被刺杀。当时CNN和NPR都拒绝打广告,希拉里·克林顿批评了这部电影,白宫拒绝做出评论。“但美国主流里没一个人呼吁审查(或自我审查)”。

        索尼事件已经不是第一次出于政治原因网络攻击以美国为基地的公司。伊色·施瓦茨在《新共和》撰文认为这种对世界最强政体的审查和控制令人胆颤。“国家存在的全部原因就是保护它的公民,特别是免受国外的威胁。如果国家不再能扮演这个角色,那么我们还不如回到自然状态呢。”

《赫芬顿邮报》评出2014年最有影响力的思想者

        如果对2014年所有英语信息圈(包括博客圈、Twitter圈、维基百科圈)做一个系统分析,通过引用、搜索和链接来计算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个思想者,结果会是怎样的?

        《赫芬顿邮报》发布了这一结果,结果是否出人意料?详情见http://longform.tagesanzeiger.ch/vordenker/?lang=en#rankingglobal

        排名前十的分别是:

        第一名,罗马教皇方济各,他一直是各大榜单的常客,也是2014年的媒体风云人物。

        第二名,英国计算机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万维网的发明者。

        第三名,印度经济学家和哲学家阿马蒂亚·森,因为在福利经济学上的贡献获得1998年诺奖

        第四名,小说家米兰·昆德拉。

        第五名,孟加拉国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孟加拉乡村银行创始人,“穷人的银行家”。

        第六名,小说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第七名,美国物理学家默里·盖尔曼,夸克之父。

        第八名,巴西小说家保罗·科埃略。

        第九名,英国动物学家珍妮·古道尔,致力于保护野生动物。

        第十名,记者和社会活动家娜奥米·克莱恩,以其对全球化的批判闻名。

美国的不幸在于,让空想家和软弱之人占据国家的最高法律职位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法学教授菲利普·桑兹是《酷刑团队》(Torture Team)一书的作者,本周在《金融时报》评论了CIA的酷刑报告,犀利地指出:美国(以及英国)的不幸在于,让空想家和软弱之人占据国家的最高法律职位,那些敢于表示反对的人却受到排挤。

        上周,黛安娜·范斯坦及美国参议院情报委员会针对CIA的酷刑报告引起轩然大波,这是一份勇敢而破坏力巨大的报告,桑兹认为它将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使用酷刑,但还有更多工作需要完成。

        桑兹的研究重点在于那些授权酷刑的布什政府高级律师的角色,他们被《纽约客》杂志称为“布什六人组”(the Bush Six)。“律师是法治和宪制的终极捍卫者,如果他们串通一气、未能独立行事、惮于向权势说出真相,那么我们不如放弃对法治的信念。”

        早在2008年夏天,桑兹就出席了范斯坦主持的听证会,应邀就自己的采访作证,采访对象是参与决定在关塔那摩使用强制性审讯手段的布什政府的律师及其他官员。这些律师却都未曾受到联合国《禁止酷刑公约》(Convention Against Torture)所要求的调查,也未因违反道德准则而受到其所属的专业协会的处分,而且没人做出任何形式的个人道歉。

        桑兹认为,《公约》要求美国政府展开调查,并在必要情况下对刑讯者提起公诉。如果美国做不到——或者颁布赦免令——那么其他国家可以对进入其国境的刑讯者行使司法管辖权。

        另外,国际刑事法院(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可以对缔约国(如阿富汗)境内发生的酷刑行使司法管辖权。美国并非缔约国,但如果美国公民在缔约国境内实施犯罪,他们可能被提起公诉,因为拥有美国护照不能使其豁免于这些通往伸张正义和追究责任的路径。

        “因此,作为权威和独立的调查,范斯坦的报告提供了一个开端。也许可以通过一个寻找真相和达成和解的过程来避免刑事诉讼。”

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协定是否会损害欧洲民主和法治?

        12月19日,欧洲农民组织游行,抗议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协定,在欧盟委员会总部外焚烧德国总理默克尔的画像,宣泄积累已久的不满情绪。

        已进行过多轮谈判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协定(TTIP)不仅是一份贸易协议,同时也是在创造一个具有深远政治影响的内部市场,希望消除两大市场在行政领域的贸易障碍。《经济学人》称它不再是一个传统的贸易协定,关注的是规则问题,而不是关税壁垒。

        TTIP将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并可能重整自冷战结束以来跨大西洋关系。如果达成,整个全球化规则可能重新制订。

        但有些欧盟成员国政府或其民众认为,TTIP的达成,会使欧盟的基本公共服务更趋向于私有化,意味着民众日后将很难享受国家基本福利。其中,矛盾集中体现在医疗保障方面。不久前,英国民众就在伦敦举行了游行,反对政府将本国的医疗服务体系体系纳入TTIP谈判范畴。

        根据BBC和《欧盟商业》等媒体报道,本月初,来自24个成员国的320个组织组成了“停止TTIP(Stop TTIP)联盟”,并发起了要求欧盟停止TTIP项目的“欧洲公民倡议(European Citizens' Initiative)”,签名活动已在最短时间内征集到一百万签名。

        该倡议认为贸易协定的一些内容,如ISDS(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机制),将会损害欧洲的民主和法治,而且协定将降低欧洲标准,损害消费者利益。

        根据欧盟法律,一项公民倡议只要征集到来自7个以上成员国的百万签名,欧委会就必须重新审视政策并在欧洲议会召开听证会。但欧委会已在9月先发制人拒绝接受该倡议,称其意图阻止正在进行的谈判是非法的,“停止TTIP联盟”已将欧委会的决定告上欧洲法院。

彭定康批匈牙利总理欧尔班:自由民主必须重新相信自己

        曾经的末代港督彭定康本周在Project Syndicate发文,反对现任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维克托的反自由主义(Illiberalism)言论,称其变得越来越独裁主义。

        25年前,欧尔班曾致力于打破共产主义在欧洲的回潮。今年夏天,他的不同论调再次引人注目,欧尔班发表演讲赞同“不自由状态”。

        彭定康质问:“作为一个欧盟成员国领导人,他怎么能公开赞成这样的观点?”

        彭定康认为,欧尔班只是近来年广泛传播的争论的回响。自从六年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开始,很多人就开始问那些令人不适的问题:自由民主怎样在全球保持竞争力?西方民主已经失去自信心和给公民带来更好生活的能力了吗?美国和欧洲是否正在衰落、憔悴,只生活在过去的荣光里?

        欧尔班所说的“自由民主”已在欧美产生内部问题,世界上最成功的民主正在遭受失败,国际政治正在滑向更加危险的可能性。彭定康认为这些说法言过其实,西方的失败感是夸大了的。他试图振臂呼喊:“这个世界的自由民主必须重新相信自己,必须去证明欧尔班所说的只是言过其实的废话。如果我们想要圣诞歌里所唱的‘世界和平蒙恩’,就必须更加努力地去捍卫。”

ISIS本应自然消亡,各国却都在从其存续中谋取利益

        日本《选择》月刊12月号刊登题为《“伊斯兰国”组织为什么难以被击溃》一文,认为原本被伊拉克政府和美军以及逊尼派武装势力驱逐而变小的“伊斯兰国”组织,之所以能够获得今天的势力,是因为各国的政治势力乐于看到这一结果。

        如果没有围绕“伊斯兰国”组织的周边势力的力学变化,该武装势力应该会自行消亡,如风卷残云般被消灭。然而,现实中,表面看上去全世界,尤其是周边各国在摧毁该势力的方针上达成了一致,但实际上,各国都在从这一势力的存续中寻找各自的利益。

        该文认为,叙利亚巴沙尔政权则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反过来利用“伊斯兰国”组织的存在。关键在于,巴沙尔政权与“伊斯兰国”组织产生了共生关系。巴沙尔政权针对与“伊斯兰国”组织敌对的、稳健的反对派组织据点发动了无情的轰炸,却对“伊斯兰国”组织无动于衷。这是因为,这便于其与“伊斯兰国”组织相互生存。也就是说,对于巴沙尔政权来说,欧美越是认为“伊斯兰国”组织问题严重,自己就越能够作为其对抗势力存在下去,也越能够宣传自己是实际控制叙利亚的政权。

        美国讨厌与独裁政权站在同一阵营,对此强烈拒绝,但阿拉伯国家中,像阿尔及利亚和阿联酋等国,出于支持世俗政权的立场,同情巴沙尔政权。这笔交易结果如何,还需等待今后局势的发展。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