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财政科研经费黑幕重重,国务院动刀千亿级中央财政科技计划

新华网
2015-01-12 12:51
来源:澎湃新闻
财经上下游 >
字号

        综合新华网北京1月12日消息,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分散而重复的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将重新整合为五大类目。外界评价,这份改革蓝图攸关全国重大科研项目每年近千亿资金立项、执行和监督,触动深层利益。

        《方案》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设立了一批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但是,由于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分类资助方式不够完善,现有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存在着重复、分散、封闭、低效等现象,多头申报项目、资源配置“碎片化”等问题突出。

        《方案》强调,要强化顶层设计、打破条块分割、改革管理体制、统筹科技资源,加强部门功能性分工。

        《方案》提出,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构建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新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间的统筹和协同;依托专业机构管理项目,把政府部门从项目的日常管理和资金的具体分配中解放出来;建立战略咨询和综合评审委员会;建立统一的评估和监管机制,提高科技投入的绩效;完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有媒体评价,这份《方案》将挑战过去各类型科技资助计划一旦立项后就“只能生不能死”、必须不断投入、但欠缺合理评估机制的现实,还将整并目前分散在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等各个政府部门下的应用性科研项目,形成科研财政经费按照创新链分配,创新链依据产业需求部署的局面。

        眼下,各类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分散在40多个国家机关。《方案》要求,将现行近百个“九龙治水”、迭床架屋的项目资金渠道,优化成新的五大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布局体系:

        ——面向基础研究和科学前沿探索部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产品和产业化目标,部署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针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部署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安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资本化、产业化;

        ——安排基地和人才专项,提升中国科技创新的基础能力。

        《方案》明确了改革的实施进度,提出按照整体设计、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原则,经过三年的改革过渡期,到2017年,全面完成改革,按照优化整合后的五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运行,并建成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

        据《科技日报》报道,一名内部人士表示,这套《方案》“触碰了各部门权力和利益格局”,“它将对中国未来的科技管理体制产生深远的影响,前面也许是未知和阻力,但改革的方向不会改变。”

【延伸阅读】改革方案诞生记:习近平多次研究部署

        科技日报1月9日消息,作为党中央、国务院直接推动的一项重大改革,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吸引各界关注目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研究部署改革方案。改革涵盖一半以上民口中央财政科技经费,涉及近40个管理部门,由科技部、财政部牵头提出的方案,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科技资源碎片化”“项目多头申报”“九龙治水”,这些科技界长期为人诟病却不敢轻易触碰的顽疾,在方案中有了与之呼应的“良方”:政府各部门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钱袋子”交给专业机构打理,资源配置不再“天女散花”,国家科技计划全面整合成五大类……

        2014年6月19日,科技部、财政部接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通知,要求科技部、财政部牵头,尽快就优化整合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提出改革方案或意见,并将进展情况及时报中央改革办。

        两周后,科技部与财政部建立部门联合工作机制,由科技部部长万钢和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总牵头,下设联合工作小组,科技部王伟中副部长和财政部余蔚平部长助理共同担任组长,科技部条财司和计划司、科技部相关司局和财政部教科文司全程参与。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方案》起草工作。张高丽副总理专门听取科技部、财政部汇报并提出要求。刘延东副总理多次召集科技部、财政部专题研究。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对《方案》进行了审议。

        2014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审议《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每年涉及近千亿元资金的近百项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大蛋糕”将优化整合。

        2014年10月16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

        2014年12月底,《方案》全文发布。

        据悉,最初设计的改革方案并不是要动如此之大的手术,曾经考虑在现有格局下进行调整,各大计划不作大的变动,将大计划全链条打通,对小计划进行整合归并,调整支持方式,避免同质研究,加大对行业科研工作的稳定支持。同时,只是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但最后选择了“断崖式”、“颠覆式”的优化整合的方向,真正从国家全局高度提出改革建议,对中国科技计划“动真刀”。

        这场被视为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头戏”,拉开了自上而下、部门联动的革新大幕。

        构建新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体系框架和布局,是本次改革的关键。

        十年来,科技攻关计划(后来的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科技计划的贡献是巨大的,但从整个科技计划体系来看,部分重复、封闭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

        “从过去的按照创新链垂直分段管理,打破部门、阶段和领域的界限,整合为五大计划。”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部长吕薇看来,重点研发计划在打破部门和阶段界限的基础上进行跨行业整合,将分散在科技部、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的应用性研发项目整合为一个计划,其特点是根据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根据创新链布局财政科技经费。也就是说,科技计划的资金分配将从一些分散的独立项目,转向支持一些以需求目标为导向,从研发到成果转化,再到技术应用示范和推广一体化(RD&D)的项目。

        科技界有句调侃科学家的话:“不是在接受评审就是在接受评审的路上”。本次改革有望扭转评估检查过多过繁的局面。“现在,一个科研单位可以挂很多基地牌子,一个优秀人才要背负太多人才计划头衔,这也意味着他们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应对诸多检查评估。”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张先恩说,《方案》提出调整优化基地和人才专项,其中的改革空间值得期待。

        “由于触碰了各部门权力和利益格局,它将对中国未来的科技管理体制产生深远的影响,前面也许是未知和阻力,但改革的方向不会改变。”一位内部人士透露。

【延伸阅读】新华社揭科研经费黑幕:仿制药50年赚的钱不如国外一个新药

        新华网北京2014年12月22日消息,2013年中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已达1.2万亿元,其中财政科研经费5000亿元,居世界前列。但科研领域乱象丛生:科研风气“浮躁化”、项目申请“行政化”、经费落实“功利化”……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教授黄涛说,有些科研人员拿到课题经费后,写一篇论文就能交账,还能评职称,“一举两得”。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赵振宇说,有的学者同一本书换几个名字出版,就可当成不同的课题成果,让人不齿。

        “官大学问大,权大经费多”也成为普遍性问题。科研经费七成按照牌子、帽子、位子分配,三成“撒了胡椒面”。能够拿到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的,大多是“学术大佬”,少有年轻人。黄涛说,一些年轻人为了争取课题,只能“拉大旗扯虎皮”,挂上领导大名领衔申报。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钟书华说,大学体制强调行政治校,因为资源配置、决策权都与行政权力有关,所以有些老师“搞成果为了当官,当了官成果更多”。

        华中师范大学一位教授说,有些院士用兼职的方式,到学校当“买办学者”,利用名头垄断项目资源和大笔经费,再将具体项目“分包”给“小毛刺”学者,自己坐收大头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非“牛校”等因素制约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我们全省能拿到的,还不如一个浙江大学。一些科研项目多的院校‘拿钱买人’,造成我校人才大量流失,逐渐被边缘化。”东北某大学一位处长说。

        科研风气“浮躁化”、项目申请“行政化”、经费落实“功利化”等问题大大影响了中国的科研活动成效。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的统计显示,中国有320多万名研发人员,居世界首位,但科技创新能力仅排世界第19位;中国国际科学论文数量已居世界第二位,本国人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居世界首位和第二位,但能“赚钱”的却很少,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宏广表示,以纺织服装行业为例,中国专利占全球80%,但利润排名前20的专利一个也没有。而在医药行业,中国九成是仿制药,从1949年到2008年,50年来仿制药获得的利润还不如国外一个新药利润多

        一位受访企业家说,近8年来,中国科研资金投入已经接近3万亿元,但市场上叫得响的新成品、新技术仍然太少。每次看到科技、教育主管部门拿着厚厚一摞项目申报表,不禁想问:这么多项目你们管得了管得好吗?

        一方面,科研活动的“论文导向”使得科研成果以发表论文作为主要衡量指标,成果能否转化不受重视;另一方面,“缺少产权保护”“立项脱离市场”“重立项、轻评测”等问题,也使科研行为“功利化”、“浮躁化”。

        南京某大学一位副院长说,“300多万科研大军写论文,仅有万分之几的科研经费用来做产品。”科研不是围绕市场转,而是围着经费转、围着部门转。这种扭曲的体制是困扰科研创新的根本原因。

        国务院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认为,科研经费使用实质是财政分配问题。由各级财政集中资金,然后分拨给各个部门,再向下撒胡椒面的做法,不仅浪费低效,而且容易腐败。

        针对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专家建议科研立项应贴近市场,以产品为导向评价科研,最终实现经费管理去行政化等。

        于学军认为,中国2013年财政科研经费高达5000亿元。如果停止条块分配财政经费的做法,可以节省不少钱

        钟书华建议把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分开。一方面,在项目申报、经费分配环节减少行政官员、“学阀”、“学霸”的干扰;另一方面,变“以论文为导向”为“以产品为导向”,加强科研与经济的关联度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董事长、新松机器人总裁曲道奎建议,应把分散的项目补贴改为建设公共、公益性研发平台、测试平台、创新平台、检测平台。公共平台大家都用,也是一种市场机制。财政的钱支持企业创新,应该变“前补贴、前支持”为“后补贴、后支持”,使没有实力的企业不敢拿,有实力的企业完成项目后心安理得地拿,起到二次调节作用。

        南京工业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王冀宁指出,要谨防改革在执行中变相走样。从发达国家经验看,必须形成管钱、分钱、监督三方分离的体制,彻底改变政府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状况,同时要防止改革成了近亲繁殖、继续垄断资源的手段。在经费使用上,引入社会监督;在成果考核上,以产生的经济效益为依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