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圣诞幽灵:平安夜讲鬼故事是个什么传统?

李阳
2014-12-23 18:26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圣诞老人、袜子和礼物、许给恋人一生承诺的槲寄生、橱窗里的打折商品……这些圣诞“传统”有多年轻?看看区区100年前的英国就知道了。如果你以为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过着和现在一样的圣诞节,虽然不算大错特错,却也有些自作多情呢。

        圣诞节选在12月25日,是为了同化外邦人     

        12月25日究竟是不是耶稣的生日,一直以来有许多争论。从历史上看,之所以选在这一天,主要是出于教会早期试图同化外邦人风俗习惯的考虑。  

        对于当时刚刚接受(或接触)基督教的非基督徒民族而言,这一天不仅是传统的冬至节,也是许多地区崇拜太阳神的日子,几乎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这天过后,白昼日渐延长,黑夜缩短,还有哪一天能比这一天更适合人们去渴慕阳光、崇拜光明呢?所以,当基督教征服了这些地区之后,教会希望借由基督化的节日来取代外邦人固有的节日,便发现了这非常有代表性的一天。

        虽然太阳神是偶像的象征,必须废止(基督教禁止崇拜人造的偶像),但由此而衍生出的渴望光明的含义不正与耶稣作为“光明之子”的身份相吻合吗?《新约•约翰福音》12章中记载道,耶稣说:“你们应当趁着有光,信从这光,使你们成为光明之子。”所以冬至纪念的太阳神应该不是人虚构的神仙,而应该是那个背负救赎使命的神子。而按照耶稣的母亲玛利亚3月25日受孕的说法来看,耶稣出生在12月25日的可能性非常大。这样,教会从3世纪中叶开始,确定以12月25日作为圣诞节——耶稣基督的生日。

        圣诞节在英国一度销声匿迹

        然而进入17世纪后,由于清教徒的崛起,特别是内战时期克伦威尔严苛的文化禁令,圣诞节一度在英国“销声匿迹”。在清教徒眼中,大肆庆祝的圣诞节是腐朽的天主教铺张浪费的真实写照,必须禁止。圣诞节也逐渐回归了虔敬、严肃的宗教节日气氛,从世俗的视野中淡出。

        但圣诞节并没有被人们遗忘。除了教会,还有一大批人不遗余力地保留这个节日。19世纪中叶,当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这个喜大普奔的日子又唤醒了它的美好回忆。于是问题来了,之前被反复折腾的圣诞节,究竟怎么过才好呢?

狄更斯的小说《圣诞欢歌》  

        狄更斯的《圣诞欢歌》似乎为迷茫的英国人找到了一点方向。这本在1843年圣诞前夕出版的小说刻画了一个荒诞奇妙的故事。Scrooge吝啬刻薄、不通情理,几乎落得众叛亲离的地步,然而借由三位圣诞精灵的感化,他洗心革面,重新成为一个善良、体贴的人。毫无疑问,如此美好的结局符合所有渴望过节的人们的心情。狄更斯瞅准了时机,巧妙地迎合了人们渴慕圣诞复苏的心声。有趣的是,这本书的畅销也让作者本人摆脱了当时堪虞的经济景况,让他和家人也过上了一个舒舒服服的圣诞节。    

        女王的画像改变了一个节日的命运

        《圣诞欢歌》唤醒了人们对圣诞传统的渴望,维多利亚女王也不吝热心,助老狄一臂之力。1848年圣诞前夕,《伦敦新闻画报》刊登了一幅女王与家人在圣诞树下欢聚的场景,并在1850年大洋彼岸美国的戈德女性杂志中再次亮相。这幅画中,年轻的女王深情地注视着丈夫——艾尔伯特亲王,后者则温柔地安抚兴奋雀跃的孩子们。夫妇中间那棵精致高耸的圣诞树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把这个原汁原味的“德国设计”带入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但这并不是出现在英国的第一棵圣诞树,只不过之前出现的实在都反响平平。那么,19世纪中期的这棵圣诞树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难道仅仅因为它是女王的“家属(树)”?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回顾维多利亚上台之前的英国背景。19世纪早期,乔治三世被传患有精神疾病,以致他独特的口味(比如喜欢中国)总是为人诟病。再加上政治家不绝于耳的绯闻和丑闻也使政府的公信度降低。维多利亚上台时,她迫切期望为王室和政府挽回颜面,也为新生的中产阶级提供行为和方向的指引。所以,这幅画像超越了普通圣诞树的内涵,化身女王优秀品行和高尚家庭情感的象征。

        得到女王的鼓励以后,英国老百姓更加卖力地过起了圣诞节。此后,各种活动层出不穷,花样翻新。总之,节日总是受欢迎的。

1848年圣诞前夕《伦敦新闻画报》刊登的女王与家人画像       

        世界上第一张圣诞贺卡的诞生

        在那个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的维多利亚时代,人们为送上圣诞祝福也找到了新方式。世界上的第一张圣诞贺卡就这样诞生了。 

        1843年,也就是狄更斯开唱“圣诞欢歌”的同时,插画家约翰•赫斯利(John Hersley)受托制作了一张圣诞贺卡。在一片绿色的常青藤花架后面,男女老少共同举杯同庆圣诞节的到来。这张朴素的卡片如今看来可能略显简单,但在当时售价不菲,10先令一张。如果说现在只送一张卡片好像有些单薄的话,但在当时可真算得上昂贵的心意呢。

        被价格拦在门外的普通人只好发挥DIY的精神——有钱买张卡片,没钱就画张卡片。借助先进的印刷技术和便宜的邮资制度,圣诞贺卡成为一项必需品。1880年的圣诞,英国人整整消费了1150万张圣诞卡(差不多等于英国一半的人口)。

        这些清新淡雅的图片无一不流露出爱与包容、祝福与期盼的信息,基督教在圣诞节呼唤爱与奉献的传统与普世的渴望紧紧连在了一起,让圣诞节充满了温情。

维多利亚时代的圣诞贺卡       

        圣诞幽灵:平安夜讲鬼故事是个什么传统?

        如果以上是维多利亚社会的全部,狄更斯也不必发出这是“最光明的时代”和“最黑暗的时代”的感慨。熟悉《圣诞欢歌》的你们或许在前面就会提出:往好里说那叫圣诞精灵,但事实上,那是圣诞幽灵!

        没错,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们有太多的理由徘徊在光明与黑暗中,即便是在圣诞节这样的日子里。于是在众多的圣诞传统里,英国人喜欢在温馨的平安夜围坐在壁炉旁,和家人或朋友一起,分享几个故事——准确来说,鬼-故-事。

        当时著名的幽默作家杰罗米说:“要是在平安夜里不讲上几个原汁原味的鬼故事,那这个圣诞真是让人不过瘾啊!”比如,“手背上长出了粗糙的黑色毛发,指甲在指尖不断延伸……”

蒂姆•伯顿的著名动画片《圣诞夜惊魂》

        为什么要在普天同庆的节日里做一件如此奇怪惊悚的事呢?其实,整个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对鬼故事有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迷恋,这自然离不开那个号称无所不能的时代暴露出的无数社会问题:贫困与严酷的阶级差异、道德与信仰的缺失……正如欢乐在节日里可以被放大数倍一样,忧伤亦然。那些吃不到火鸡、买不起圣诞拉炮、收不到卡片的人们,正如冬夜里四处游荡的幽灵。尽管我们并不能认为讲述鬼怪故事的行为是为了表达同情或纪念,但必须承认,如此的社会现实的确与此时英国人特殊的癖好不无关系。

        令人欣慰的是,这个让人不寒而栗的传统随着时间流逝逐渐被人淡忘,或许人们还是倾向于更加轻松、温馨的感觉。这样,经过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数十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如今熟知的圣诞传统终于定型。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