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锦江底气:一手传承千年文化,一手托举时尚icon

2021-05-28 16:4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若要论及承载一座城市文化的工具,大多会直接指向河流。蜿蜒于城市中间的河流,即便并无磅礴之势,亦无秀美之姿,仍然滋养着两岸的生命与文化,沉淀了生活在这里的你心底深处最柔软的回忆。

锦江之于成都的意义,流淌在众多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歌赋中,千百年来被后人传唱和咂摸。同时,一代又一代人又在新的篇章中填上自己的注脚。今天,在历史文化之外,我们仍然能从锦江流域轻松撷取到古蜀文化的三两朵浪花。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岷江从玉垒(岷山)冲出,携带着澎湃之势一路奔涌向东南,浇灌出富饶的成都平原。

然而,最早的成都平原,又因水网密织、河道淤塞而常变泽国。于是,先秦蜀守李冰“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一为郫江(府河),二为检江(南河),这是锦江的前身;到了汉唐时期,成都的蜀锦稳坐四大名锦的头把交椅,一度成为上流社会竞相争抢的奢侈品,浣锦之江“锦彩鲜于他水”,足可见其庞大的市场需求,因此,二江也开始被人们称为“锦江”,就连今天锦江区的命名也是源于“濯锦之江”。

事实上,锦江区对于锦江文化的保留和传承,远不止一个名字。府、南二江并流之处,被称为“合江亭”;之后的一段,成为今天锦江区和武侯区的天然分界线;即便是到了今天,站在马可·波罗曾凭栏眺望的安顺廊桥上,也能想象出“商人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世界之人无有能想象其盛者”的河运航道盛极一时的景象……

锦江安顺廊桥河段

当然,这其中要数锦江宾馆的IP最为强势。这个已经屹立锦江之畔大半个世纪的建筑,如今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成为一块活化的文化地标。实际上,作为西南地区首家五星级酒店,历史上的锦江宾馆却是四川政务发展史上的一张重量级名片。据了解,从1960年建成之后的20多年里,锦江宾馆一直是四川省重要政务接待、外事接待的首选,除了接待过党和国家领导人外,还接待过众多国家的元首及皇室成员,是四川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在成都市乃至中国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锦江宾馆

古今历史重叠,锦江孕育出璀璨的古蜀文化并孜孜不倦地流淌至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成都的母亲河在锦江区得到了最大化的传承和传播。如今,流淌千年的锦江更是焕发出新的荣光,2.8公里的东风大桥合江亭段成功上榜成都“最美河湖”。

诚然,“靠水吃水”只是占据了锦江给予的天然禀赋,而锦江区难得地将这一禀赋最大化利用,以生态之笔,擘画出公园城市的特色表达。

锦江区的公园数不胜数。既有列入成都最早一批公园名单的塔子山公园,也有享有“成都之肺”之称的东湖公园;既有点缀在锦江之畔的活水公园,也有再现李劼人笔下诸多场景的劼人公园等。

除此之外,还打造出成都乡村旅游的诗意之所——三圣花乡,在大力推行乡村振兴的今天,更是成为成都周末休闲的热门打卡地;在锦城绿道上规划的首个“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示范区——江家艺苑;以亲子为主题设计出七彩田野……

三圣花乡

今年春节,“就地过年”成了热词,锦江区顺势为成都营造出了新的节日消费气象。其中,一条长1.314km的爱情专线,尤为惹人注目。2月14日,锦江区推出以爱情文化IP为场景标志、以鲜花爱情浪漫经济为消费主题的“1.314爱情专线”,串联起太古里、东门码头、合江亭、九眼桥等点位,将春熙路商圈人流引入九眼桥商圈,从而形成区域之间的联动并释放新的消费场景。爱心斑马线、爱心公交站、路边花团锦簇的咖啡车、绿化带被刻意塑造的爱心形状、身着婚纱礼服牵手而立的熊猫雕塑,就连交通灯也闪烁着爱情的模样……这条“有点甜”的专线,迅速成为成都新晋网红打卡地。

1.314爱情专线一景

先天优势+后天努力,毫无意外,锦江区成为成都生态和文化旅游阵营的“尖子生”。

从历史中走来的锦江,从来都是成都对外展示的第一方阵。今天,更是“时尚icon”的不二代言。

春熙路领衔成都“潮流”买手店、潮牌店荟聚,远洋太古里、IFS也跻身奢侈品大牌最爱地,更是成功摘得“成渝文旅新地标”“成渝潮流新地标”等头衔,成为成渝地区的重要“城市客厅”。

春熙路

如果要说锦江区囊括了成都最繁华的地段,一点也不为过,不信,你翻翻朋友圈,看看那些时尚星人的日常保留打卡地中,太古里的出镜率有多高;或者到九眼桥的兰桂坊酒吧一条街,看看成都的霓虹在凌晨几点才灭;又或者读读相关的报道,找到当下最为活跃的首店经济为锦江消费市场注入活力的脉络,并确认其以“带头大哥”的范儿占据着大众“买买买”的最佳选择。

太古里

查阅《成都统计年鉴2020》可以看到,2019年,锦江区地区生产总值超1122亿元,第三产业约占8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94.6亿元,居五城区之首,其中,商品零售占比超86.6%。这两组数据直指锦江区的商业活力。事实上,锦江区的商业基因已经传承了上千年,自唐代起便是中国西部“洋务”和“兴商”的发祥地,社会消费总额连续17年全省第一。

众所周知,春熙路-盐市口这一传统百年商圈,无疑是成都商贸业繁荣的一面旗帜。锦江区在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进程中,于城市功能定位上持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全市商业中心、金融中心和首善之区。今天,IFS和太古里的成功,又一次提档成都消费能级的同时,也拓展了成都传统购物商圈的边界,成为崭新的地标。假如你在成都路面上打车,对一声“大熊猫屁股下头”的暗号,一定比导航软件更好使。

IFS

最为难得的是,即便再高端、再奢侈,锦江区的这几处商业中心也没有走高冷路线,而是传递着独属于这座城市和风细雨的性情。一个加盖了玻璃地面的古迹广场,就让IFS巧妙地生长在唐宋时期的水利工程遗址之上,使其可以在国际化和历史本源间随意切换;你也可以一边打望着太古里美女帅哥的时尚穿搭,一边闻着空气中飘来的麻辣鲜香,更有可能,稍后在串串店里和某个明星上演一场不期而遇。

今年3月,锦江区正式发布“锦江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五年实施方案”,其中提到,“未来五年,锦江区将培育大型购物中心10个以上,引进品牌首店250个以上。”这将进一步提升区域消费影响力和辐射力,助力成都加速建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在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中尽显时尚锦江的历史底蕴和潮流风范,锦江区走出了一条商旅融合发展的样板之路。因此,2019年,锦江区位列“首批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之一。

当下,第三批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无论是历史的积淀还是新时期的活力,兼收并蓄的锦江区都是信心满满。

基于东大街和滨锦江的空间结构,锦江区进一步放大比较优势,紧循内需是拉动经济增长动力源这一原则,将夜间文旅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载体,并不断挖掘其市场潜力,形成锦江区夜游文旅消费特有的模式和业态。

2019年,成都重磅推出“夜游锦江”项目,以此打开了成都夜景魅力的新大门。都市休闲、东门集市、闹市禅修、锦官古驿,作为先期开通的示范段,人们已经在夜晚的锦江区体验到了“扬一益二”的旧时繁华。

夜游锦江

值得一提的是,锦江区在打造“夜游锦江”时,并不仅仅停留在“江”的层面,而是以一江带全域,建立“公交+专线+慢行”三网融合的旅游交通体系,串联夜游锦江码头、水井坊博物馆、太古里、大慈寺等16个夜间地标景点,推出9大文旅主题精品线路,沿途打造“夜市、夜食、夜展、夜秀、夜节、夜宿”六大主题场景,精心打造33条“夜市样板街巷”,并推出十二月市、春台市锦、纯阳市集等国际都会夜市大IP,构建起老成都、国际范兼备的旗舰级都市夜游体验集群。这一构想拉动消费增长的效果异常明显。据统计,2020年1月到2021年3月底,“夜游锦江”接待游客885万人次,仅今年春节假期,就吸引游客21.86万人次,夜间线上消费近2.2亿元。

华兴街香气四溢的小吃,黄伞巷川西民居风格的建筑……今天,锦江区的“夜猫子”们总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秘密图鉴。即便是再简单不过的狼牙土豆或肠粉,也能轻松填饱人们的口腹之欲,同时感受到这座城市不可替代的烟火基因。

不可否认,锦江区是成都最具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诚然,夜间消费的贡献不可小觑,但是城市活力迸发的源头,绝不仅是夜间消费这一项。事实上,近年来,锦江区政府全面贯彻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塑造文旅品牌,创新产品体系,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品质,为都市核心区发展全域旅游、建设天府旅游名县探索了示范路径。

政府举全区之力创新和发展锦江区的文旅业态及格局,去年年底,锦江区上榜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成为成都市中心城区中首个入选单位。事实上,锦江区从来不缺光环,除了远近驰名的国际化商圈,还有遍地开花的文化地标:镋钯街入选全球最酷50条街区,全球最大沉浸式剧场域上和美先锋剧场跻身“四川十大文旅产业地标”之列……除此之外,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来衡量,锦江区的文旅资源和文旅品牌都能名列成都前茅。

锦江区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文化和资源优势,已经在创建天府旅游名县的过程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为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在持续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塑造旅游品牌形象、提升旅游服务品质等方面所做的贡献,有目共睹。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今天,我们再读张籍的这句诗,方能明白传承锦江的历史文化基因、保护和提升锦江的生态景观,只是时间留给成都、留给锦江的岁月命题。而锦江,已经交出了优异的成绩单,并将再接再厉,为天府旅游名县增加一张重磅名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