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市政厅|科技创新能力,上海东京哪家强?

陈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 刘笑/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2015-01-13 23:01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上海已经成为崛起中的全球城市。  刘行喆 澎湃资料

        上海正朝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宏伟愿景进军,在积极谋划的同时,必须对目前上海的情况及未来发展可能,与周边重要区域进行必要的对比研究。

        上海要建成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必须首先成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东京作为距离上海最近的全球城市之一,可能成为上海未来领跑东北亚区域创新发展的最大挑战。对此,必须进行冷静地比较分析和思考。

        关于GaWC排名变化的思考

        上海已经发展成为崛起中的全球城市,在GaWC——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团队最新公布的世界城市网络测度中,上海已经从2000年的A-级别、排名31名,跃居为2012年的A+级别、排名第六,落后于伦敦、纽约、巴黎等全球城市,但位居日本东京之前。排名上升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以及与全球网络联系日趋紧密有关。

        上海排名落后于伦敦、纽约、巴黎等全球城市,比较容易理解,但超前于东京却引起了笔者的探究兴趣。

        东京入围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远超上海,位居世界前列,如此密集的企业集聚难道没有形成比上海更为紧密的生产性服务业全球网络联系?笔者发现该机构所采用的数据基于该城市所拥有的跨国公司与世界所形成的生产型服务联系,而不是所拥有的总部型企业数量。如果用总部企业作为数据支撑,上海在GaWC的排名如何?结果可能大相径庭。

        在澳大利亚2thinknow研究机构发布的《2014全球创新城市指数》中,东京的综合创新实力位列全球445个被评价城市的第15名,上海则从上一期(2012-2013)的第29名退至35名,趋势不甚乐观。日本森纪念财团城市战略研究所发布的《2013年全球城市综合实力排名》显示,东京位列亚洲第一、全球第四,综合实力强劲。

        上海与东京均位于大河三角洲地区,面向太平洋。两地区域条件相近,都拥有广阔腹地,上海与江苏、浙江相邻,形成“江浙沪”区域,而东京都与神奈川、千叶、埼玉3县相邻,构成东京都市圈。

        2012年末,上海市面积为6340.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2380.43万人,人口密度为3754人/平方公里;东京都面积为2188.67平方公里,人口为1321.62万人,人口密度为6038人/平方公里。上海拥有比东京更大的发展空间,但东京在相对狭小的高密度空间中,却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经济水平、产出骄人的科技成果,营造出比上海更具吸引力的生活环境,并在如此高人口密度下实现有序运转。对这家“强邻”有必要的了解宽度和理解深度,有助于上海扬长避短,制订全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合理目标和行动方案。

        两城指标比较

        2001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全球46个科技创新中心名单,既有纽约、巴黎、伦敦等公认的全球城市,也有班加罗尔、新竹等高新技术密集城市和硅谷、波士顿等新兴城市。归结起来,这些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是城市拥有的科技创新资源、具有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营造的科技创新环境良性互动的结果。据此,可以将科技创新中心界定为科技创新资源密集区、科技创新能力雄厚区、科技创新环境营造区、科技创新服务领先区以及科技创新成果辐射区。因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应具有以下几个体征:充沛的科技创新资源、强大的研发能力、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高端的科技创新服务、丰富的科技创新成果。

        
        对照这样几个特征,将上海与东京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上海仍然面临严峻挑战,存在诸多制约。

        (一)科技创新资源

        1.科技人力资源

        创新人才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必备要素。在普华永道最新发布的《机遇之都6》中,上海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占比仍然落后于其他全球城市,该项指标排名15名,落后于排名第十的东京,显示了科技创新潜在人才的差距。

        科技创新人力资源中的顶尖科技学家队伍可加速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以及提升科技创新中心的国际认可度。菲尔兹数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物学奖,均被授予领域内有卓越成就的全球顶尖科学家,这些极其稀缺的科学家队伍对世界产生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经统计,截至2014年,日本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均曾摘取桂冠(菲尔兹数学奖3人,诺贝尔物理奖、化学奖、生物奖分别8人、6人、2人),其中不少人就职于或曾就职于东京大学等名校。反观上海,截至2013年底,共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65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累计498人,但迄今还未能吸引诺贝尔奖获得者等顶尖科学家长期就职,也折射出上海的科技创新环境与世界级科学家的期望还存在差距。未来上海应对全球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尤其是顶尖科学家流动的规律加强研究,通过具有吸引力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以及城市文化环境、生态环境等的建设和完善,吸引其来沪就业、创业。

        2.具有高研发能力的企业和机构

        (1)从2014年的《财富》世界500强公布的结果来看,东京上榜企业达到43家,上海只有8家入围。东京排名第一的丰田公司位于全球第九位,上海排名第一的上汽集团2014年才首次入围100强,排名85位。上海在500强企业的数量和质量方面均与东京存在较大差距。但从纵向角度看,上海500强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一直处于稳步增加中,从2010年4家入围增加到2014年8家。东京的500强企业远比上海多,但却呈现出了逐步下降的趋势,从2010年的50家企业缩减至现在的43家,排名第一的丰田汽车也从2010的全球前五倒退到第九,这一趋势如果能够持续,上海追赶并超越东京并非没有可能。

        (2)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基础性力量。东京拥有130多所大学,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早稻田大学等都是世界著名学府。截至2013年底,东京进入全球400强的高校有5家,东京大学更是高居亚洲第一。上海目前只有2所大学进入400强,尚无高校进入百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知识的生产和基础研究水平,影响了科学创新主体(大学)与技术创新主体(企业)之间的互动,进一步影响了城市创新系统功能的发挥。提升创新策源主体的能级,仍是上海的一项长期任务。

        
        (3)在汤森路透旗下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发布的2014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榜单中,亚洲上榜创新机构数量首次跃居世界前列。但是,在46家亚洲机构中有39家来自日本,仅有1家来自中国大陆。在39家日本机构中,22家总部位于东京。中国大陆地区首次上榜的华为总部位于深圳。由此可见,未来上海由“科技制造”向“科技创造”转变还有一段漫漫长路。

        3.研发投入

        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可以衡量一个地区对新技术、新思想和新工艺等现存知识基础进行拓展和开发利用的努力程度,一般可以从当前投入和未来投入两个角度进行评判。当前投入,体现在企业和政府对目前所从事的R&D活动的投入;未来投入,主要体现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上海的科技投入力度不如东京,具体表现在政府对R&D的人均支出、企业对R&D的人均支出以及高等教育人均公用支出等方面。但是,上海的政府R&D人均支出排名逐步从2011年的第八名跃居到亚太第五名,显示出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日益重视。为了不断增强上海企业的研发能力,上海应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的力度。

        (二)研发能力

        日本森纪念财团从经济、研发、文化交流、宜居性、生态环境和可达性六个方面对所选取的40个主要全球城市进行实力测评。其中,研发能力从研究集成(从事研究的人数、全球200强大学)、研究环境(数学及科学相关学术能力、外籍研究人员的款待情况、研究开发费用)和研究成果(专利数、主要科学技术获奖人数、研究人员所拥有的交流机会等)等方面进行衡量。从2014年最新排名来看,东京在亚洲排名第一,全球第二,在亚太地区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上海从2011年的第28名跃居到现在的15名左右。近年来,上海从事研究的人数、研发费用的投入、科技成果专利数、发明专利数等逐年增加。不过,上海研发能力的各项指标与东京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三)科技创新环境

        科技创新离不开“通过人”和“为了人”两个方面,城市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决定吸引科技创新人才成效的重要因素,并成为检验绿色科技创新、营造美好生活环境的重要标志。上海的文化活力、生态环境、创业环境等指标均落后于东京。同时,发展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绿色科技也是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题中应有之义。东京排名靠前离不开多年来在营造绿色生态环境、形成文化魅力方面的持续努力。在其2030年城市规划中,东京将文化与生态环境作为重点规划目标,旨在构建更宜居更美好的城市生活空间。因此,上海必须努力改善城市的文化环境和生态环境,不仅要让资本的涌入造就城市的实力,更需要文化交融、思想汇聚、绿色创新塑造城市精神的内核。

        (四)科技创新基础设施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必须依托强大的研发能力。研发能力的发挥需要充分利用本土的科技创新基础设施,以实现区域及全球的科技创新资源的紧密联系。其中,良好的ICT基础设施是实现知识在国家和地区有效传播的重要载体。2014年《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报告》显示,上海的千人宽带上网人数排名12,与排名第一的东京存在较大差距。当然,信息基础设施仅是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上海应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以此为纽带,加强创新要素的全球联系,进而提升上海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地位。

        (五)科技创新服务

        上海在科技创新服务领域虽然走在国内前列,但相对东京而言还不具有竞争力。体现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机遇之都6》显示上海在该项指标上的排名为第19位,而东京位于第八位;在金融服务领域,《2014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显示,在全球83个城市中上海位列第20位,而东京位于第六位。在对于创新型企业意义重大的风险资本环境方面,上海的差距可能更大。在营商环境方面,《机遇之都6》显示,上海的宜商环境排名第25,东京排名第12。这些排名说明上海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否则,不仅将影响本土创新型企业的发展,也难以在全球创新资源流动中抓住应有的机遇。

        (六)科技创新成果

        上海与东京在SCI、SSCI以及PCT国际专利申请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专利申请,存在数量级别的差距,上海目前处于千级别产出,而东京早已是万级别产出,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东京拥有众多世界500强企业有关。

        
        企业创新大多发生在技术应用领域,成果多以专利的形式体现。而论文多是基础研究领域的成果,主要由高校、科研院所等提供。上海与东京的论文数在体量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但东京的SCI、SSCI论文数增幅趋缓,上海则增长迅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上海基础研究日趋活跃。

        综上分析,近年来上海的科技创新发展势头不错,但与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领先的创新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目前,东京作为日本最大的工业城市,全国的主要公司集聚于此,同时,东京既是日本的经济、商业、金融中心,也是教育和文化中心。雄厚的产业基础、较高的高等教育水平、良好的文化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推动了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使得东京成为亚太地区的科技创新标杆。

        未来十年,上海能否在亚太地区超越东京成为全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将决定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标能否达成。2050年,上海准备好了吗?

        (本文系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面向未来30年的上海”发展战略研究课题《上海科技创新资源发展趋势及开发利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