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王与磨坊:普鲁士的心灵鸡汤是如何熬成的

阎京生
2015-02-01 10:55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普鲁士强拆的故事

        前些年,当强拆事件屡屡见报的时候,中国的网络媒体上曾经流传过一篇“国王与磨坊”的故事,其大致情节是这样的:

        1866年l0月13日,刚在对奥地利“七周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准备临幸波茨坦的离宫——无忧宫(Schloss Sanssouci)。然而行宫前面的一座破旧磨坊却让他大为扫兴。他想拆除这座磨坊,但是磨坊并不属于王室财产;他想把磨坊买下来之后拆掉,但磨坊主却死活不卖。于是他一怒之下派出宫廷卫队把房子强行拆了。拆房子的时候,磨坊主说:“皇帝当然权高势重,但德国尚有法院在。”第二天,在成千上万波茨坦市民支持下,磨坊主一纸诉状将威廉一世告上普鲁士最高法院,要求其赔偿一切损失,保障其“神圣不可侵犯”的财产权利。

        
腓特烈威廉一世

        据说,开庭审判的那天,柏林最高法院的旁听席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当原告磨坊主向法官详细叙述了事情经过后,旁听席上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怒吼声:“赔偿!赔偿!赔偿!”法庭最终裁定威廉一世擅用王权,侵犯原告由宪法规定的财产权利,责令其在原址重建一座同样大小的磨坊,并赔偿原告150德国马克。当时《德国民法典》还未诞生,但法庭却根据1849年《法兰克福宪法》第79条第6款中对财产保护的规定,保护了磨坊主的财产权。威廉一世依法执行了这份判决书。一座崭新的磨坊便又矗立在无忧宫墙外,150马克也送到了磨坊主的手中。

        几十年后,威廉一世去世,他的儿子威廉二世继承王位;老磨坊主也去世了,他的儿子继承那座磨坊。数年后磨坊主的儿子因为经济拮据,有意将磨坊出售给威廉二世。在他看来,对皇帝而言这肯定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既可以给行宫一个更开阔的视野,又可以销毁威廉一世在世时打败官司的物证。但威廉二世认为这件事既表现了德国人民的法治传统,同时也表现了威廉一世尊重法律的理性精神。从这一意义上说,旧磨坊可以说是德意志全民族的一座丰碑。因此威廉二世亲笔写信嘱咐磨坊主的儿子说,这座磨坊是德意志国家司法独立、裁判公正的纪念,也是他们家族的光荣所在,要求他把这座磨坊世世代代传下去,并随信赠给磨坊主的儿子6000马克,帮助他渡过生活难关。现在波茨坦市那座故旧的磨坊仍在,而且每年都有不少参观者,特别是一些法律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常常以观摩磨坊为自己从业的必经程序。

        
腓特烈威廉二世

心灵鸡汤并非真实历史

        这个故事被中国的网民广泛当作真实的历史事件,并且被北大教授贺卫方的《法院的位置》和《法官的法袍代表什么》两篇文章引用。但是实际上这是一篇典型的“心灵鸡汤”型故事,与其历史原貌大相径庭。这座磨坊确实存在,其由来是这样的:18世纪初,在柏林西南郊的波茨坦镇有七座风力磨坊,向当地的驻军和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提供面粉。1736年,普鲁士“士兵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批准磨坊主约翰•威廉•格拉本尼茨在博恩施泰特村的一座小山坡上修建一座新的磨坊。这座风力磨坊落成于1738年,造价800塔勒(德国旧币),磨坊主每年要支付40塔勒的地皮租金,交给1722年成立的军人孤儿基金会(磨坊所在地皮的主人)。

        七年之后,腓特烈•威廉一世的继承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即著名的腓特烈大帝)开始在波茨坦兴建无忧宫,其附属建筑橘园(Orangery,18世纪欧洲皇家园林中常见的温室建筑)正好位于这座风磨的旁边。格拉本尼茨抱怨说无忧宫的高大围墙和树篱挡住了从东边吹来的风,给他造成了损失。腓特烈大帝说无论如何这座磨坊占用了军人孤儿基金会地皮,必须继续支付地租。但是格拉本尼茨也是个难缠的人,他不断向国王请愿,腓特烈大帝最终在1749年批准,让他在北边的“米豪草地”新建一座风力磨坊。格拉本尼茨在1753年把无忧宫旁边的旧磨坊卖给了另一位姓卡拉茨的磨坊主。

        腓特烈大帝和他之后的几位普鲁士国王都很喜欢这座磨坊,认为它为无忧宫增添了田园风光。此后磨坊主人几度变更,到1786年,由于原有的那座风磨年久失修,必须拆毁。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出资3000塔勒聘请荷兰建筑大师科尼利厄斯•范•德•布施在其原址修建了一座荷兰式风磨,规模比原来那座柱式风磨大得多,建造费用高达24344塔勒。此时的磨坊主叫卡尔•福格尔。

        
        1802年福格尔死后,其遗孀关闭了磨坊。1825年腓特烈•威廉三世曾表示愿意买下这座磨坊,但福格尔夫人没有同意。新磨坊主瓦尔斯勒本在1843年因拖欠地租而遭到起诉,之后这座磨坊又两度易手,磨坊主在其旁边添建了谷仓、马厩和住房。1858年威廉亲王(后来的威廉一世皇帝)最终买下了这座磨坊,1861年将其定为历史文物,并且向公众开放。1945年4月27日,一辆苏军坦克在无忧宫附近地区遭到德军“铁拳”反坦克火箭袭击,在反击时击中了这座磨坊,以及旁边的“瑞士人小屋”。这两座木结构建筑都被熊熊大火烧毁。
        
磨坊废墟

        1983年,为了庆祝波茨坦建城一千周年(993-1993年),波茨坦工艺协会决定重建这座磨坊。其间经历了缺少原始设计资料、缺乏资金、两德合并等一系列变故,最终在勃兰登堡州政府和西德的一些基金会资助下完工。如今这座磨坊的产权属于柏林-勃兰登堡州普鲁士宫殿与花园基金会。

        
重建中的磨坊

故事的传播与变奏

        有关普鲁士国王和这座磨坊的心灵鸡汤故事并非最近这些年才出现,实际上早在1787年的一本法语书里面就有了,此时距离磨坊完工仅仅过去了半个世纪。这个故事称腓特烈大帝住在无忧宫的时候,被磨坊风车嘎吱嘎吱的响声所困扰,睡不安稳,于是对磨坊主格拉本尼茨提出买下这座磨坊,遭到拒绝。腓特烈大帝威胁他说:“你知道我能够动用国王的权力征用这座磨坊,一个格罗申(当时德意志地区流通的辅币,24到30个格罗申等于1塔勒)也不给你吗?”磨坊主则说“陛下您当然权高势重,但柏林尚有上诉法院在。”

        1787年,法国作家让-夏尔•拉沃在《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的一生》这本书中首次介绍了这个故事,翌年便传回普鲁士,被德国物理学家约翰•齐默尔曼、历史学家弗朗茨•克鲁格和法国法学家弗朗索瓦•安德鲁等人引用。1811年德国作家约翰•赫贝尔以《腓特烈国王和他的邻居》为名,将其缩编为日历故事(日历上面附带的短篇故事)。

        这个法国故事的蓝本其实是1768年发生在普鲁士的另一起官司:在普鲁士的纽马克地区,磨坊主克里斯蒂安•阿诺德和地主施默陶伯爵为了水流和租金问题而互相起诉,阿诺德向国王请愿,腓特烈大帝作出了有利于他的判决,但是被柏林上诉法院驳回,新的判决有利于施默陶伯爵。腓特烈大帝随即谴责法官们断案不公,并把他们关进了柏林的施潘道监狱。这起官司后来不知为何与波茨坦的磨坊混到了一起。

        这个故事传到中国以后,大致变成了本文开始所摘录的那种版本。实际上里面有很多历史错误,比如威廉二世并非威廉一世的儿子,而是孙子。而且这位威廉二世是以躁狂易怒、刚愎自用、冲动鲁莽、狂妄傲慢、极端自大、极度蔑视法律、行政礼仪和人类尊严而著称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搜一下这位皇帝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著名的“匈奴”演讲)。这么一位在此后一个世纪里吸引众多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师对其进行病例分析,并且亲自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皇帝,说他曾经把波茨坦的磨坊视为“德意志国家司法独立、裁判公正的纪念,也是家族的光荣所在”,恐怕是会令历史学家笑掉大牙的。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