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编译局|53位历史学家看奥巴马①承诺兑现了么?

孙金昱 张洪硕 于晓溪 杨小辉 编译
2015-01-20 16:40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编者按】2009年1月20日,民主党人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就任美国第44任总统。

奥巴马生于1961年8月,参选总统时正当壮年;他拥有哈佛大学法律博士学位,常年担任民权律师,同时执教于芝加哥大学法学院,堪称专业背景深厚;先后担任伊利诺伊州参议员和联邦参议员超过十年,从政经验不可谓不丰富;天资聪颖,擅长写作和演讲;作为非洲裔移民的后代,早年父母离异,历经坎坷,成年后凭借个人才干取得事业上的成就。如上个人才干、黑人肤色,加上他在竞选过程中强调的“变革”理念契合了多数寻求改变现状的选民的愿望,最终令奥巴马在2008年11月以较大优势击败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约翰•麦凯恩。他的当选美国总统,被视为“美国梦”的绝佳范例。

2012年11月,奥巴马击败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米特•罗姆尼,成功连任。

奥巴马担任总统之初曾被美国人寄予厚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国内外对奥巴马执政能力的质疑愈发强烈。早在2010年中期选举中,奥巴马所在的民主党就失去了对国会众议院的控制权。2014年中期选举中,民主党再度失去对参议院的控制权。这样,在余下的任期中,奥巴马已成为跛脚鸭总统,在处理美国重大内政事务方面将遭遇共和党控制的国会的严重掣肘。

2017年1月20日,奥巴马将完成自己的总统任期。距离其卸任尚有两年多时间,已经有美国媒体迫不及待,开始讨论“奥巴马遗产”。2015年1月12日出版的《纽约杂志》(New York Magazine)以The Obama History Project 作为封面专题,就其最初的承诺是否兑现、其主要遗产、其最重要的阁僚、如何重估奥巴马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其最持久的形象等问题,专访了53位美国历史学家。该调查由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博士生托马斯•米尼(Thomas Meaney)完成。我们将该专题中题为《53位历史学家点评奥巴马遗产》(53 Historians Weigh In on Barack Obama’s Legacy)的部分全文译出,供读者参考。这一部分内容包含52名历史学家对八个问题(承诺兑现了么?我们将记住什么?谁是最重要的阁僚?我们将如何重估这位开创历史的总统?什么是奥巴马最持久的形象?共和党人会一直找他麻烦么?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世界?为优化其遗产,奥巴马应采取的一项措施是什么?)的回答。

我们将这些历史学家的回答编译在这里,请大家批评。

当地时间2014年3月24日,奥巴马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观看伦勃朗的自画像。 东方IC 图

“你们做的事情毫无意义”,当本刊最近联络普利策奖得主、历史学家戈登•伍德(Gordon Wood),请他预言奥巴马的历史遗产时,他这样表示。“我们现在生活在迷雾之中,几十年后的历史学家将告诉他们的社会2014年发生了什么。但我们却无法知晓未来。打个比方来讲,1952年时,没有谁能预言杜鲁门在大约半个世纪之后的声望。”(编注:哈里•杜鲁门是美国第33任总统,1945年到1953年在位。)

恰如伍德所言。历史学家的专长是研究过去,而非未来。但偶尔,置身历史长河中,有助于理解当下。因此,就在奥巴马任期内倒数第二次发表国情咨文前夜,我们邀请了包括学术界人士和公共领域人士在内的众多历史学家,来玩一个游戏。(编注:奥巴马将在当地时间1月20日发表此次国情咨文。)

过去几周内,就二十年后世人将如何看待奥巴马及其行政分支,《纽约杂志》约请逾50位历史学家回复了一份内容宽泛的调查问卷。当日常危机、冲突、立法上的边缘政策被淡忘,人们将铭记什么?哪些事、哪些人,将产生最重大影响?哪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法律条文(或执政上的不作为)在未来世代眼中会比今天的头条新闻更重要?关于美国,奥巴马错过了什么?关于奥巴马,我们又错过了(将错过)些什么?

几乎每位受访者都提到,奥巴马作为首位黑人总统这一事实将在历史叙述中赫然凸显——虽然他们亦持有耐人寻味的不同观点。很多人预言,非白人第一家庭的象征意义将持久存在;其他人预言,奥巴马黑人身份所引发的敌意将持久存在;仍有人预言,其种族自觉意识如何对他造成了束缚,这一点将具有持久意义。一些学者暗示,几个世代之后,我们将远不如现在那么关注其黑人身份,这就如同约翰•肯尼迪的天主教徒身份对现今学习历史的学生来讲已几乎无关紧要。在所有受访历史学家看来,奥巴马医改取得了历史性胜利(尽管有一位历史学家预言,随着医改平台交易的进行,人们在回顾奥巴马医改时或许会认为其格局太小,并视其为公共医疗私有化的开端)。有数量惊人的受访者认为,相较于当下的承认,奥巴马拯救经济的努力将在未来收获更重要的评价,尽管当下的复苏乏善可陈。中国受到比伊斯兰国(ISIS)更多的关注(对奥巴马外交政策的评价最为分裂)。未发生大规模战争或恐怖袭击,这一点收获褒扬多多;但其代价是国家安保状态扩张、无人机空袭增加,等等,这样的代价招致更多负面评价。上述受访者倾向于自由派立场——这在学术界不足为奇——但我们加入了保守派学者,至少努力做一点平衡。他们的答复通常呼应了极左派的看法:奥巴马以其团结这个国家的承诺当选为总统后,反而以令人惊恐、前所未有的方式扩张其总统职权。我们在此刊发我们认为最发人深省的一小部分回答,同时刊发本刊国家事务专栏作家乔纳森•恰特(Jonathan Chiat)与我们从《旗帜周刊》借用的高级编辑克里斯托弗•考德威尔(Christopher Caldwell)的文章。

“有趣的事将在第四季度发生”,奥巴马上个月对其内阁成员这样说,而他刚刚出人意料地声明声明,美国将与古巴回复外交关系。既然已经发生,这恰恰就是我们的一些受访者业已推荐,奥巴马可视为其遗产的最好举措。在刊发之前,我们请受访者修正了他们的回答。2017年1月到来之前,必定会有更多有趣的事情发生,可一再令本项研究显得过时,无论这些事是否在奥巴马的设计之中。历史就是这么狡黠。

问题①承诺兑现了么?

斯蒂芬•沃尔特:奥巴马的总统任职是在修修补补,而不是在变革。

作为一名“正常的”总统,他给人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并且,他帮助将总统这个职务回归到人的维度。他是乐于奉献并与家人关系亲密的父亲、富有爱意的丈夫、承认自身缺陷(尽管很小)的男人,还清楚表明自己并非无所不知。作为总统,他展示出,有效的治理要求细致周到的深思熟虑、纪律以及做出艰难却不完美决定的意愿,并且,他让我们都看到他正是那样去做的。即使人们不同意他的选择,也知道他的行动从不是冲动而随意的。未来的历史学家会因此给他一个满分。

丹尼尔•罗杰斯:支撑他的抱负的并非一项计划,而是他自身的一个梦想,即人民可以齐心协力,根据他们的意愿和共同期盼来塑造政治。这就是他2008年的靓丽竞选口号“是的,我们能”中,“我们”一词的本质含义。他没有号召这个国家以“勇气”(肯尼迪)创造新的伟业,没有号召这个国家与“贫穷”开战(约翰逊),甚至没有号召这个国家比之前更自由地去“梦想”(里根)。奥巴马的言辞是在号召美国人保持他们的本色。(编注:约翰•肯尼迪是美国第35任总统,1961年1月到1963年11月在位,民主党人;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遇刺身亡,时任副总统、民主党人林登•约翰逊继任为美国第36任总统,至1964年当选为总统,1969年1月卸任;罗纳德•里根是第40任美国总统,共和党人,1981年到1989年在位。)

斯蒂芬•金泽:作为一名候选人,他重要的感染力在于他对传统政治并没有兴趣。不可避免的是,在华盛顿,这种特质未能帮到他。他看起来拥有那种充分运用“白宫讲坛”(bully pulpit)的权力所必需的修辞和概念工具。然而,培养一个广受欢迎的同盟要求的是一个能激动人心、鼓舞士气的议程。他的政策太过温和,无法激起公众的热情。

米里亚姆•帕维尔:既然他相当多的政策代表的是对过去的延续而非突破,如何才能将他担任总统一职视为具有改革意义,也就很难理解。

塞缪尔•莫伊:奥巴马的贡献有时是引人注目的,不过,他的首要遗产在于,他摧毁了可预见的未来中的政治理想主义。他证明了自己是1970年代以来其民主党传统的出色管家。不同之处在于他并不持久却令人难忘的成就:令美国人就一个他们极少怀有的信念(或者错觉)达成了惊人广泛的共识。简而言之,这个共识是,美国政治可以而且必须进行根本性改变。他所祈求的那种能量将不会很快重现,也不大可能重现,因为他只是为了一套如此普通、可预见的政策而召唤这些能量。

杰弗里•图里斯:所谓具有改革能力的总统,一般来讲要为其政党培养恒久的同盟,塑造一贯而独特的公共政策议程,并以永续他们的同盟和政策议程的方式来重建制度。一种对总统的政治视野及其宪法理解赋予意义的公共哲学对这一切至关重要。除了致力于实用主义,奥巴马并没有公共哲学,而实用主义是一种反公共哲学。这并不意味着奥巴马将被认为是不成功的总统。只不过,他的成功全是对先前变革的实用主义补充,而非要去构造一个崭新而持久的政治同盟或宪政图景。

金伯利•飞利浦-费恩:我怀疑,未来的历史学家可能会关注奥巴马执政时期美国经济中不平等的上升、原本期待安全和繁荣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民众所经历的不安全感的加剧,以及由此形成的对整个美国政治体制的有害影响。2008年的金融崩溃及其余波,或许会被视为一个可能进行更重大改革的时刻——作为金融危机的解决方案,这场改革理应更重视要求金融体系承担责任,更重视帮助受损的中产阶级;同时,这场改革将是更深入地重估美国经济的基础,并推行原本可能恢复更高程度平等的政策的良机。但这并未发生,这是奥巴马总统任职所错过的大好机会。

梅森•威廉姆斯:被奥巴马2008年竞选活动激励起来的许多年轻人,随后成了大衰退——对很多年轻人而言,这是一场灾难性事件——的受害者,并且对政治不再抱有幻想;这令奥巴马无法再将千禧年一代人长久团结在民主党周围。

杰弗里•罗森:奥巴马徒有其表,虚张声势:在第一个任期内,他发布了147条行政命令,相比之下,布什发布了173条,克林顿发布了200条。然而,奥巴马有关行政命令的措辞一直在走极端(“只要可以绕过国会行动,我就会这么做”)乃至于激怒了他的反对者,并加强了他们逆转其成就的决心。最高法院曾一致否决奥巴马运用其休会任命权,当然也可以否决他有关移民的行政命令。纵观历史,总统旨在绕过国会的单方面行动在最高法院和国会都招致了反击,这样的反击最终削弱而非加强了总统的合法性。(编注:“休会任命权”指在国会休会期间,总统可不经参议院认可而直接进行人事任命。美国宪法对总统运用这一权力的表述存在模糊之处,美国最高法院2014年6月裁决,奥巴马2012年未经参议院确认就任命若干政府高级官员的做法违反了宪法相关规定。乔治•W•布什是美国第43任总统,2001年1月至2009年1月在位,共和党人;比尔•克林顿是美国第42任总统,1993年1月至2001年1月在位,民主党人。)

杰弗里•亚历山大:奥巴马为美国的右转运动设置了巨大的障碍。

附:受访历史学家名单

杰弗里•亚历山大(Jeffrey Alexander),耶鲁大学,与他人合著有Obama Power (2014)

乔伊丝•阿普比(Joyce Applyby),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著有The Relentless Revolution: A History of Capitalism (2011)

安德鲁•巴塞维奇(Andrew Bacevich),波士顿大学,著有The New American Militarism: How Americans Are Seduced by War (2005)

爱德华•巴普蒂斯特(Edward Baptist),康奈尔大学,著有The Half Has Never Been Told: Slavery and the Making of American Capitalism (2014)

凯•伯德(Kai Bird),著有The Good Spy: The Life and Death of Robert Ames (2014)

罗宾•布莱克本(Robin Blackburn),著有The American Crucible: Slavery, Emancipation, and Human Rights (2011)

章家敦(Gordon Chang),斯坦福大学,著有Chinese American Voices (2006)

乔纳森•达曼(Jonathan Darman),著有Landslide: LBJ and Reagan at the Dawn of a New America (2014)

迈克•戴维斯(Mike Davis),加州大学河滨分校(UC Riverside),著有City of Quartz (1990)以及Planet of Slums (2006)

玛丽•杜齐亚克(Mary Dudziak),埃默里大学法学院(Emory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著有Cold War Civil Rights: Race and the Image of American Democracy (2011)

约瑟夫•埃利斯(Joseph Ellis),著有Revolutionary Summer: The Birth of American Independence (2013)

克里斯托•费姆斯特(Crystal Feimster),耶鲁大学,著有Southern Horrors: Women and the Politics of Southern Rape and Lynching (2009)

贝弗莉•凯奇(Beverly Gage),耶鲁大学,著有The Day Wall Street Exploded: A Story of America in Its First Age of Terror (2009)

塞缪尔•戈德曼(Samuel Goldman),乔治华盛顿大学,The American Conservative杂志撰稿人

安妮特•戈登-里德(Annette Gordon-Reed),哈佛大学法学院,著有The Hemingses of Monticello: An American Family (2008)

阿拉姆•古德索赞(Aram Goudsouzian),孟菲斯大学(University of Memphis),著有Down to the Crossroads: Civil Rights, Black Power, and the Meredith March Against Fear (2014)

亚历山大•古雷维奇(Alexander Gourevitch),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著有From Slavery to the Cooperative Commonwealth (2014)

大卫•格林伯格(David Greenberg),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著有Nixon’s Shadow: The History of an Image (2003)

大卫•霍林格(David Hollinger),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著有After Cloven Tongues of Fire: Protestant Liberalism in Modern American History (2013)

托马斯•霍尔特(Thomas Holt),芝加哥大学,著有Children of Fire: A History of African Americans (2010)

保罗•卡恩(Paul Kahn),耶鲁大学法学院,著有Putting Liberalism in Its Place (2004)

大卫•肯尼迪(David Kennedy),斯坦福大学,著有Freedom From Fear: The American People in Depression and War, 1929-1945 (1999)

查尔斯•凯斯勒(Charles Kesler),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Claremont Review of Books主编,著有I Am the Change: Barack Obama and the Future of Liberalism (2012)

斯蒂芬•金泽(Stephen Kinzer),布朗大学,著有The Brothers: John Foster Dulles, Allen Dulles, and Their Secret World War (2013)

詹姆斯•克洛彭伯格(James Kloppenberg),哈佛大学,著有Reading Obama: Dreams, Hope, and the American Political Tradition (2011)

凯文•克鲁斯(Kevin Kruse),普林斯顿大学,著有White Flight: Atlanta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Conservatism (2005)

马修•拉西特(Matthew Lassiter),密歇根大学,著有The Silent Majority: Suburban Politics in the Sunbelt South (2006)

杰克逊•李尔斯(Jackson Lears),罗格斯大学,Raritan季刊主编,著有 Rebirth of a Nation: The Making of Modern America 1877-1920 (2009)

吉尔•莱伯雷(Jill Lepore),哈佛大学,著有The Story of America: Essays on Origins (2012)

马克•里拉(Mark Lilla),哥伦比亚大学,著有The Stillborn God: Religion, Politics, and the Modern West (2007)

詹姆斯•利文斯通(James Livingston),罗格斯大学,著有Against Thrift: Why Consumer Culture Is Good for the Economy, the Environment, and Your Soul (2011)

詹姆斯•曼恩(James Mann),著有The Obamians: The Struggle Inside the White House to Redefine American Power (2012)

阿尔弗雷德•麦考伊(Alfred McCoy),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著有Torture and Impunity: The U.S. Doctrine of Coercive Interrogation (2012)

莉萨•麦克吉尔(Lisa McGirr),哈佛大学,著有Suburban Warriors: The Origins of the New American Right (2002)

约翰•迈克沃特(John McWhorter),哥伦比亚大学,著有Losing the Race: Self-Sabotage in Black America (2000)

塞缪尔•莫伊(Samuel Moyn),哈佛大学法学院,著有The Last Utopia: Human Rights in History (2010)

卡里尔•纪伯伦•穆罕默德(Khalil Gilbran Muhummad),纽约公共图书馆舍恩伯格黑人文化研究所(Schomberg Center for Research in Black Culture),著有 The Condemnation of Blackness: Race, Crime,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America (2011)

内尔•佩特(Nell Painter),普林斯顿大学,The History of White People (2010)

米里亚姆•帕维尔(Miriam Pawel),The Crusades of Cesar Chavez: A Biography (2014)

金伯利•菲利普斯-费恩(Kimberly Phillips-Fein),纽约大学,著有Invisible Hands: The BusinessmenÕs Crusade Against the New Deal (2009)

托马斯•鲍沃斯(Thomas Powers),著有The Killing of Crazy Horse (2011)

丹尼尔•罗杰斯(Daniel Rodgers),普林斯顿大学,著有The Age of Fracture (2011)

杰弗里•罗森(Jeffrey Rosen),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院,著有The Unwanted Gaze: The Destruction of Privacy in America (2000)

斯蒂芬•塞斯塔诺维奇(Stephen Sestanovich),外交关系协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著有Maximalist: America in the World From Truman to Obama (2014)

西达•斯考克波(Theda Skocpol),哈佛大学,与他人合著有The Tea Party and the Remaking of Republican Conservatism (2012)

尼基尔•辛格(Nikhil Singh),纽约大学,著有Black Is a Country: Race and the Unfinished Struggle for Democracy (2005)

哈里•斯托特(Harry Stout),耶鲁大学,著有Upon the Altar of the Nation: A Moral History of the Civil War (2007)

托马斯•苏格瑞(Thomas Sugrue),宾夕法尼亚大学,著有The Origins of the Urban Crisis: Race and Inequality in Postwar Detroit (reissued 2014)

杰弗里•图里斯(Jeffrey Tulis),德克萨斯大学,著有The Rhetorical Presidency (1987)

斯蒂芬•沃尔特(Stephen Walt),哈佛大学,与他人合著有The Israel Lobby and U.S. Foreign Policy (2007)

梅森•威廉姆斯(Mason Williams),威廉姆斯学院(Williams College),著有City of Ambition: FDR, La Guardia,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New York (2013)

罗伯特•威廉姆斯(Robert Williams),亚利桑那大学法学院(University of Arizona College of Law),著有The American Indian in Western Legal Thought (1990)

加文•莱特(Gavin Wright),斯坦福大学,著有Sharing the Prize: The Economics of the Civil Rights Revolution in the American South (2013)

统校、编辑:听桥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