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结伴外交”需要区分亲疏远近

徐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
2015-01-26 15:42
来源:澎湃新闻
外交学人 >
字号

        

中俄近年来连续举行大规模双边或多边联合军事演习。  新华社 资料

        近两年来,关于中国外交是否要放弃不结盟政策的争论持续进行。但不管民间如何争论,官方的政策始终没有变化。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底,中国已同世界上67个国家、5个地区组织建立了72对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中国在世界上建立的“伙伴关系”名称各异,有“战略伙伴关系”、“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建设性伙伴关系”等等,以“伙伴关系”命名的双边关系定位至少有10余种。可以说,中国政府执行的是“结伴不结盟”的政策。

        “结伴不结盟”显然是在结盟与不结盟之间走一条中间道路。事实证明,在结盟与不结盟之间的空间相当广阔,政府的可操作性很强。在伙伴关系前面加上不同的定语,就可以显示出中国与伙伴关系对象国不同层次的关系类别和亲疏远近。

        但在笔者看来,也正是因为该政策的高度灵活性,它给中国在未来的外交转型埋下了伏笔。一对具体的伙伴关系既可以逐步偏向不结盟,也可以逐步偏向结盟。

        据笔者的观察,中国正在有步骤、有选择地让一些伙伴关系(比如中俄、中巴伙伴关系)偏向结盟关系,但中期内不会达到结盟点。更直白地说,中国正在灵活地运用“结伴”这一概念,并赋予其新的含义。

        比如,中俄近年来连续举行大规模双边或多边联合军事演习,最近一次海上演习甚至让双方军官指挥对方官兵,这是相当不同寻常的信号。我们可以将这种做法更形象地称之为“一张纸”政策,这张双方都不签字的纸就是同盟条约。不签约而又干一些签约后才应当干的事,这种做法既保持了自身的灵活性,又规避了来自国内外的压力。

        其实这种“让万事俱备但不刮东风”的做法并非中国所独有。1998年之前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在是否进行核试验问题上也执行了类似的政策,名为“一根导线”政策,意思是两国已经完全掌握了军用核技术,但就是不连上那根导线进行核试验,不走完最后一步。

        有人说:“结盟是‘找敌人’的旧国际关系思维,结伴是‘交朋友’的新型国际关系思维。在全球化时代,没有必要搞‘敌友外交”,而是要多结伴、不结盟。”这一说法虽有一定的道理,但笔者认为中国外交现阶段虽不宜提倡树敌,但不适当区分远近亲疏,也是行不通的。

        外交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部分,一个人能和他(她)认识的所有人都形成同等程度的亲密关系吗?显然不可能,一定会有亲疏远近之分。外交关系也是一样。试想,中国能与其二十多个邻国发展出同等水平的友好合作关系吗?中国提出周边外交要以“亲、诚、惠、容”为原则,那么面对日本、越南和菲律宾等与中国关系日趋紧张的国家,亲诚惠容原则能否执行、怎么执行?所谓结伴,就是在区分亲疏远近。是不是伙伴是在区分亲疏远近;是伙伴后再对伙伴关系加上不同的定语,又是在区分亲疏远近。

        另外,对于中国这样正在崛起的大国来说,仅靠“结伴”,可能是不够的。我们有必要对人类古老的“结盟”策略有更深入的研究。现在有学者认为,结盟是一种过时的冷战思维,不符合时代潮流。但从历史上看,结盟是人类进行政治和军事斗争的方式之一,其年代之久远超仅持续半个世纪的冷战。如果从现实来看,当今大国执行不结盟政策的只有中国和印度,中小国家里执行结盟政策的比比皆是,时代潮流从何说起?

        不过,长期内中国是否应当结盟,以及与谁结盟,这的确需要届时评估国际压力大小与国家利益得失,不是现在能确定的。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