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请问赛先生|博世中国总裁:当谈论科技创新时,不要排斥外资

澎湃新闻记者 柴宗盛
2015-01-27 13:09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陈玉东。 王辰 澎湃资料

        创新离不开学习和引进,但从大清的师夷以制夷开始,到现在的中国汽车和中国高铁,中国一直学不得法。但中国是一个可以有话语权的学习者和引进者,可以学到真正可用的技术,无论有多少非议,至少高铁项目体现了这一点。问题出在哪里?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陈玉东认为,中国有巨大的市场,也有举国攻关的体制,攻克技术难关不是问题,但我们需要更加开放和自信的学习态度。

新能源车的前景

        澎湃新闻:电池技术很多国家在做,有很多方案,哪个国家的方案较为领先?

        陈玉东:对,国际上做电池比较多的日本、韩国比较领先,日本更为先进。特斯拉用的是日本电池。中国也有一些企业,几家民营企业也做得不错。但我认为,大家还是半斤八两的态势,大家都差不多,没有哪一家强到足以到达突破点。我们一直也在做研发,但不会大规模生产,就是希望在某一个点能够有所突破。

        现在最大的问题还是成本,成本怎么样能降下来,就是说它那条线可能远远在上面。

        澎湃新闻:充电技术目前进展如何?

        陈玉东:就是快充还是可以做到的,但是你能充到多少,它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慢充,你在家里就可以充的,快充只能在它的特殊的充电站和特殊的设备情况下快速充进去,这个一般大家都不会建,因为这个对电池本身损害很大,第二个不能充满,你只能充到一定程度。每一个电动车都有这两种模式,但是有时间的话,慢充是具有可靠性等好处。

        澎湃新闻:中国在新能源汽车技术近几年的表现怎么样?

        陈玉东:我认为没有什么可以弯道超车的,都必须得一步一步爬。极少企业是为了国家买单的国家示范工程,但很多企业还是在认认真真投产去做产品,这几家企业在三年前就开始做投产项目的准备。例如,比亚迪、上汽、长安、奇瑞等企业确实是按投产项目去做,过去五年里成长还是很快。在新能源车方面,博世的投入也很大,动力总成、制动系统、电池我们都在研究。未来五年我们一定会在中国投入电池生产,决心很大。

        澎湃新闻:你前面提的他们作为投产项目做,如何判断?

        陈玉东:新能源车是按投产目的设计生产线,还只是做一个示范项目,验证过程是不一样的,而且根据项目目的不同,服务的报价也不一样,生产质量的要求也不一样,所以国内的有些企业还是真正地在做,奔着量产去的。

看好的新技术

        澎湃新闻:自动驾驶技术现在进展怎么样?

        陈玉东:自动驾驶离愿景还有一段距离,这项技术是通过驾驶员辅助驾驶系统技术的逐步积累成长起来的,同时随着传感技术与计算能力的进步,使自动驾驶成为可能。各种复杂情况下的逻辑数据积累,让汽车具有智能判断的基础,这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虽然现在测试车已经出来了,但没有商用化。自动驾驶在高速路上会先实现,因为高速路上不会出现动物、行人等复杂的各类交通因素。计算机判断的东西比较少,在停车库里也相对容易实现。我们有相当多的团队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博世也是第一个在德国高速公路上试运行自动驾驶技术的,在美国是第一个零部件获得政府准许能到高速公路上实验驾驶的企业。

        澎湃新闻:最高阶段有多久才能实现?

        陈玉东:每个人说的不一样,但是我个人认为十年之内可以实现。但法律上有风险,电脑说不定会出问题,出现蓝屏或死机什么的,如果完全自动驾驶情况下,撞死人了,到底是车企的问题还是个人问题。它现在就是上路试验。它是允许你上路,他还是给你这些厂发一些上路试验的牌照,它不是商业化的牌照,还没有商业化。

        澎湃新闻:在您关注的领域将会有什么改变世界的新技术。

        陈玉东:这个问题很大,可能每个人观点不一样,我个人观点还是看好未来移动互联网领域,但我不是很看好穿戴设备,尤其是谷歌眼镜之类的,好的应用让人想用的时候就想用。另外就是工业4.0这样的技术,工业4.0一定需要大量的机器人,所以机器人也是有很大机会。另外一个就是生物技术,未来对人的寿命、健康、生活质量有影响的这些服务和技术,毕竟人类最基本的期望是很好地活着,智能家居这块也是比较看好。再一个就是关于可再生能源、页岩气还有可燃冰。

中国创新的优势和劣势

        澎湃新闻:哪些国家和地区技术创新方面将来会抢占先机?

        陈玉东:我觉得是中国,十年以后中国肯定很先进。未来创新排序的话,美国还是第一,因为美国的创新机制非常有活力,还有德国、以色列这样的国家,但是中国会后来居上,因为中国有一个好处就是举国体制。

        澎湃新闻:中国创新的优点和缺点各是什么?

        陈玉东:我个人觉得,创新有两个载体,一个是公司,一个是科研院所。即便像我们这种公司承担长期研究,也希望政府给予资助,因为有些项目十年之内看不到效果,要长期投资。当然我们为了新产品的改进也会有着眼于五年之内的研究。一般说来,高校、科研院所应该承接十年周期这样的未来技术。但是国内科研院所和企业对研发任务的承接还有待改进。

        澎湃新闻:博世是德国企业,德国发起的工业4.0现在讨论得很热,你们会带中国玩吗?

        陈玉东:对,争议很大。我知道有文章说德国工业4.0不带中国玩,或者把淘宝搞掉,这个完全是误解和胡扯。博世就是提供工业4.0解决方案的一个公司,谁要愿意做,我们都愿意提供。关键是你要觉得用工业4.0对你有价值,才会做这个事情。现在这个概念炒得有点过头,神乎其神。另外也老是黑德国不带玩或者怎么样,没有这么回事。我们也在自己的工厂里做示范项目,我们不是为了示范而示范,我们是觉得如果做这样的东西,能够给我们的客户快速交货,能够降低成本,能够很快反馈信息给客户,我们才会去做。我们也给别人提供解决方案,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承接整个工厂的改造,但是你需要什么东西,比如说传感器、控制器、RFID(射频识别)等这些解决方案,我们都是尽可能提供。

        澎湃新闻:我上次接触一个国内的企业,他们认为高端数控的控制器,要么是德国的,要么是日本的,国内没有企业可以做这个工作,所以要想做工业4.0,中国没有办法。

        陈玉东:我明白他的担心,他是认为中国没有一个企业可以提供工业4.0的解决方案,目前这是有可能的。因为工业4.0的概念中,CNC(数字控制)机床是要连接起来的,但CNC机床控制技术全球就这么几家能做,虽然中国也在做,但水平确实不够好。比如说五轴CNC机床中国暂时还是没办法的,机器可以做出来,但控制器做不出来,这些控制器技术还是由几个国际企业提供,包括博世发那科和西门子。要想把它连接起来、要想集成,我们是可以提供这个产品的。

        澎湃新闻:这个技术是不是敏感技术?

        陈玉东:使用是可以的,程序怎么写、怎么控制毕竟是一个公司的核心知识产权,就是国内企业为你做这个服务,也不会告诉你程序和控制。这不算是敏感技术。五轴CNC大部分是可以卖的,有一小部分,精度达到多少是有限制的。中国在机床控制器这块还有待提高,国内有几家在做,但是高精尖的机床控制技术还在开发中。

中国要用好外企

        澎湃新闻:外企如何参与国内的科技创新?

        陈玉东:不要排斥外资,在中国就应该视它们为中国的创新力量,我们博世中国99%的员工都是中国人,每年在中国交几十亿元的税收,所有盈利都留在中国,为在中国的再发展做准备。而且中国是博世的净资金流入国家,不是挣了钱就拍屁股走人。我们买地买楼,我们90%以上的房地产都是自己买,自己建的,就是为了未来长期扎根。我们希望国内要想办法把这些企业调动起来,我们有很优秀的工程师,可以为中国制造做东西。我们开玩笑说,其实我们也是中国企业,在国内研发,国内生产,和国内企业没有什么区别。

        澎湃新闻:像博世这样的企业似乎溢出效应不强,如果是一个中国企业,可能围绕这家公司形成一系列小公司吗?

        陈玉东:在中国并没有出现一系列博世系的创新公司,其原因之一应该也是没有把外企很好地调动起来。但我们的供应商发展得是很好的,在中国的五百个亿的销售额,我们的成本将近一半是本地采购产生的,这培养了很多中国的小公司,但这些公司肯定不会只供应博世一家。但应该视为是我们培养了这些供应商,汽车业是专业化分工很强的行业,我们和互联网企业不一样,是个实体,不可能像开淘宝一样培育出一系列的小公司,但是我们形成了自己的供应商体系。

        澎湃新闻:对于中国的科研系统有什么建议?

        陈玉东:应该把国家科研经费聚焦,钱统一管理,统一使用,上下协调。做一个高端产品,如果每个人每个单位都做,谁都做不出来。但是靠国家战略可以投钱组织一帮人做,各自分工,做完以后知识产权共享。第二个就是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大家去创新,有抄袭就给足够的惩罚,国内产权犯罪成本太低。第三,创新谁都给机会,只要有本事,就让他们承担国家战略,放手让他们去竞争。我们做研发,就是谁能给我们做出来,谁的研究最好,就让谁做,而不是说只给863项目,只给985学校,只给中科院。

        澎湃新闻:博世中国的总部在上海,对上海的科技创新有什么建议?

        陈玉东:我个人觉得要提升商务环境和人才环境。人才环境不是特别好,比如说外地来的上不了户口,领军人才容易上户口,但是没有基础人才,领军人才来了也是白搭。不能光全部倾向于顶尖人才,聚焦了我这样的,我们已经老了,不能干活了。怎么样能让基础研发人员能够安居乐业,他们创新活力是最强的。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