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石库门申遗能否追上推土机的辙印?

澎湃新闻记者 陈诗悦 实习生 王心怡
2015-01-29 14:59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2013年5月14日,上海东斯文里,老人与孩子背后就是石库门。斯文里,坐落于上海新闸路北的大通路(今大田路)两侧,以路为界分东、西斯文里。总共有二三层砖木结构石库门住宅706幢,拆迁改造前是上海规模最大的旧式里弄。 杨一 澎湃资料

        1月25日,由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倡议、上海石库门文化研究中心发起,19位学界专家在田子坊陈逸飞工作室旧址,共同呼吁上海石库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经过两天的讨论,1月27日晚,上海石库门文化研究中心的官方微博@守望石库门发布了《上海石库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倡议书》的全文。石库门申遗或将提上议事日程,为此,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专访了上海石库门文化研究中心的主任张雪敏。

2013年7月21日,到老式弄堂调研的大学生在步高里与居民交谈。 鲁海涛 澎湃资料

石库门,体现了上海独特的住宅理念

        石库门承载着上海人的重要记忆,可是提到其价值,少有人能说清。在一波波的旧城改造中,大批的石库门旧里成为被拆除的对象,城市原有的形态也因此发生着巨大改变。

        同济大学的阮仪三教授很早就呼吁对石库门保护和利用,他曾说,上海的石库门是中国民居在上海土地上新形式的表现。这种延续表现在其天井、厢房、客堂围合而成的空间排布,同全中国各地的民居,如北京四合院、苏州的厅堂、安徽的四水归堂、以及福建的大土楼都相似,其居住形态符合中国传统“礼”的要求和 “尊祖敬天”的理念。而里弄街坊的排布,借鉴欧式联排建筑,是一种非常有节制、有层次的房屋结构,其肌理体现在外表形态,内化其中的却是温情的里弄生活文化。

        2010年,“上海石库门里弄营造技艺”成为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张雪敏和学者们却认为,石库门应该作为一种建筑形态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遗产的选录有严格标准,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规定符合以下三项条件的可列为文化遗产: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阮仪三认为,在占一即可的情况下,上海的石库门符合其中的两条。

        “石库门的重要性在于它是过渡时期的重要节点。一方面,它是中国传统民居演变到清末民初后的最后一种形式,同时又是中国近代发端最早的新型住宅。”张雪敏在谈及石库门的意义时特别强调。在他看来,石库门在建筑上是中西、新旧建筑工艺的融合,这种在面对西方强势输入时顽强的自我表达和灵活的妥协,是上海人在特殊时期独特的住宅理念的表现。另一方面,连排里弄紧凑、合理、节约化的布局也成为上海人从大家庭氏族向小家庭的现代生活方式演变的见证。除了建筑上的承上启下,张雪敏指出,石库门还承载了近代上海历史变迁的无数的人文、历史记忆,其中的价值对上海乃至中国的意义都很深远。

上海康定路一处拆迁中的石库门里弄。 澎湃新闻记者 雍凯 图

石库门申遗,能否追上推土机的辙印?

        “关于石库门申遗,学界和政府都已经做了一两年的前期准备,目前还没有定下确切的申请时间,不过一旦大家形成共识,就差宣布启动了。”张雪敏透露。不过,2014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大运河历时八年、27座城市的努力,刚刚起步的上海石库门,仍路漫漫其修远兮。

        2009年,上海石库门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以此作为基地,联合上海社科院、上海规划与土地管理局风貌处、上海文史馆等相关机构,展开了前期的调研,首先由阮仪三带领其学生排查了上海所有片区,根据近两年统计的新数据,现存的独栋石库门有近5万处,里弄单元存量在1900处左右,而相对完整里弄街坊数量在260处,对石库门在上海的分布基本“摸了个底”。

        同时,研究部门支撑起关于石库门的学术支持,共分为三个部分:1.从建筑和城市民居的角度出发,梳理上海石库门的年代谱系和特征类型;2.挖掘其作为民居形式的内含价值;3.从遗产角度进行研究。

        申遗本身要求繁复、难度很高,对于上海石库门来说,又存在特别的难处。随着旧城改造的加快脚步,石库门被推到、拆除的例子随处可见,人们能否追上推土机的辙印留下这些文化遗产的实体,将是严峻的考验。另外,留存的石库门很多都处于一些零打细敲、高楼林列之间的角落地带,如何规划好这些区域和周边布局的关系,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即使保留了相应数量的石库门里弄和相对完整的体系,这种活态的居住形式,历经百年的变迁,早已落后于现代的生活方式,成为城市中心的“贫民窟”,历史遗留下来的不合理使用等问题也是极大的困扰。

        除了石库门本身面临的问题,外来的竞争压力也不小。由于一旦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就如同得到了尚方宝剑般,不仅不会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其保护还能得到重要保障,所以几乎每个省市都在竞相挖掘本地的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每年每个国家只能申报一个世界文化遗产,而现在中国的列入预备清单的项目已有42个,上海石库门甚至尚未“登堂入室”。

上海田子坊,文创产业、观光客和居民构成特别的风景。 澎湃资料

上海首创风貌街坊,成片保护石库门里弄

        尽管如此,张雪敏还是强调,申遗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希望通过申遗的契机,唤起人们对石库门的关注和认识、加强对石库门的研究和保护,做一些落到实处的事情。上海对历史文化建筑和历史保护建筑历来重视,截止2014年底,上海已划分了12个风貌保护区,共27平方公里,几乎涵盖了上海开埠以来最精彩的部分,不过,这些区域中没有专门为石库门而保护的区域。

        张雪敏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了未来研究中心为申遗将进行的一些工作,从政策来说,除了已有的文物保护单位(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上海市将中心城区的里弄作为重点,目前已经积累了一批有基础质量的、可以被保护的石库门约1000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不可移动建筑和历史风貌保护区外,目前正在推进的是上海首创的风貌街坊,以石库门里弄为主,同时涵盖近代学校的老校区和工业遗产,成为法定的保护对象,其级别同历史风貌保护区相同,将石库门从原先的点状保护变为更加符合城市肌理的片状保护。今年上半年,就将上报市政府并公布第一批街坊名单。

        而对于具体的石库门案例,张雪敏也提出了自己的设想。石库门在后来的使用中人口密度增高,又没有合理维修规划,而在保护中,应该还其本来面目。对政府来说,未来的旧城改造中应用创新政策,提升开发地块的容积率,同时做到保护和开发相结合。

        事实上,石库门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不乏多样而鲜活的例子。以 “步高里”为代表的原生态保护模式、以“新天地”为代表的商业开发模式、以“田子坊”为代表的城市更新等,都以提供了可操作的范例。

        首份倡议书由19名与遗产保护相关的专家联合署名,张雪敏提及,已经有很多来自文学界、艺术界、学术界以及普通市民要求附议,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守望石库门”的行列中。大家都真诚地希望,上海人寄托乡愁的房子,保留、保存、保护好。

2013年5月12日,高楼大厦围绕着东斯文里。 杨一 澎湃资料

        【延伸阅读】

        《上海石库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倡议书》全文:

        石库门里弄发源于开埠后的上海,在市区分布广泛,曾经是绝大部分上海市民的生活空间和社会空间。在百年历史中,它塑造了上海特有的城市个性和市民生活形态,并推动造就了上海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石库门里弄作为一种独特的城市民居建筑具有唯一性,其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和丰厚的文化内涵,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遗产价值。石库门里弄已不仅仅属于上海,它是中国民居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

        上海石库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产物,具有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特殊属性。根据最新的统计,上海现存近300个石库门风貌街坊,有石库门里弄1900余处,居住建筑单元五万幢,其中60%为旧城改造范围内的旧式里弄。可见,石库门已经处于濒危状态,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因此,加强对石库门文化遗产的保护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目前,上海石库门已经得到政府、学术界、社会各界以及海内外的关注和重视。2004年,上海市政府批准12个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已经有173片石库门风貌街坊得到了法定保护;2009年,上海石库门里弄居住习俗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上海石库门里弄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挽救濒危的城市遗产,促进全民对历史遗存的共享和保护,上海石库门文化研究中心与相关专家学者、文化名人及各界人士共同建议“上海石库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在此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乃至全社会发出倡议:

        让我们共同行动,根据世界文化遗产申报要求,科学规划,做好相关研究和申报工作;保护石库门文化遗产,维护其完整性和原真性;传承海派文化,为上海城市建设与文化创新提供新动力;我们希望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把上海石库门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完整地传给后人,交给世界!

        倡议发起人:阮仪三(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刘魁立(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伍江(同济大学副校长)、邓伟志(原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委)、熊月之(原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胡守钧(复旦大学教授)、杨志刚(上海博物馆馆长)、周俭(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陈勤健(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副院长)、苏智良(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魏劭农(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郑祖安(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雪敏(上海石库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林(上海市规划与土地管理局风貌处处长)、谭玉峰(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总工程师)、王安石(上海建筑学会历史建筑保护专委副主任)、卢永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松(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赵天佐(原上海市规划局总工程师)。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