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欧洲加速重启国际旅行,是“万事俱备”还是“操之过急”?

2021-06-06 11:2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反反复复试探之后,欧洲国际旅行正在加速开放重启。6月1日,马耳他宣布正式恢复国际旅游,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游客前往马耳他旅行时,需按照相应的入境政策执行防疫措施。中国(含港澳台地区)的游客,持72小时内的阴性 PCR 检测结果即可入境无需隔离。目前,中国13个城市的马耳他签证中心已于4月底恢复受理签证申请。

事实上,不仅仅是马耳他,希腊、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都陆续放宽了入境管理规则。例如,希腊早在5月中旬就开放国门,规定入境希腊的国际旅客须持有已接种新冠疫苗的官方证明,或72小时内新冠病毒检测呈阴性的报告,希腊政府将承认任何一款新冠疫苗;西班牙则宣布从6月7日开始,只要提供接种过欧洲药品管理局或世界卫生组织批准的新冠疫苗的证明,任何国家和地区的旅客均可“不受限制地”入境西班牙。

与逐渐放松的防疫规定相悖,世界卫生组织并不鼓励欧洲现阶段重启跨境游,认为尽管欧洲民众接种的新冠疫苗或可用于抵御变异病毒,但该地区仍处于“脆弱”状态,应避免国际旅行,防止新冠病毒的传播在该地区“卷土重来”。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整个欧洲地区只有23%的人接种了一剂疫苗,11%的人接种了两剂疫苗,整体接种率仍较低。只是目前来看,重启国际旅游对于欧洲而言已经迫在眉睫。

01、国际旅行暂停超一年,欧洲率先扛不住了?

一直以来,旅游业都是支持欧洲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因为新冠疫情影响,全球跨境旅行已经停摆了一年又四个月。犹记得2020年1月召开首次新冠肺炎突发事件委员会会议,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国际卫生条例》宣布新冠肺炎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彼时最先受到影响的就包括国际旅行。

根据欧洲旅游委员会发布的报告显示,因为疫情影响,2020年欧盟接待的国际旅客人数减少了70%。特别是夏季旅行,5月初到9月底为欧洲传统旅游旺季,疫情前这里会迎接来自全球各国的游客,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也不为过,但去年夏天,整个欧洲城市基本都是冷清的状态。

 

据世界观光旅游委员会公布的数据,2019年欧洲吸引的国际游客支出为6190亿美元,该支出居全球主要旅游地区之首,但受到疫情影响,2020年该支出同比下降64%,旅游业对欧洲GDP的总体贡献也缩水一半,降至1.12万亿美元。

“这也是为什么欧洲急切重启国际旅行的原因,不同于中国,欧洲大部分国家国土面积、人口规模较小,依靠国内游难以支持旅游产业的复苏,航空、酒店等企业熬过2020年之后很难再支撑下去,必须开放市场寻找出路,所以在满足一定条件之后,比如本国的疫苗接种率,即便是仍然存在风险,也要冒险一试了。”有业内人士在接受闻旅采访时表示。

以马耳他为例,素有“欧洲后花园”之称的马耳他对于中国游客来说虽然尚属小众,但旅游业发展已经相当成熟,旅游收入已经占到马耳他经济的27%以上。相关统计显示,2019年到此旅游的外国游客数量达270多万人,然而疫情来袭,去年这一数据下降了80%以上,对于恢复旅游市场有着迫切需求。

因此在国民疫苗接种率达到“群体免疫”标准后,马耳他马上重开边境,重启了国际旅游。来自马耳他的数据显示,这个有着50万人口的国家已经接种了超过47.5万剂疫苗,其中16岁以上人群有70%以上接种了一剂疫苗,42%接种完两剂疫苗,60岁以上的人接种疫苗的比例达95%。而根据一般标准,如果群体中有70%—80%拥有免疫力,就不会发生大规模的爆发流行,因此马耳他也成为第一个达到新冠病毒群体免疫的欧盟成员国。

而重启跨国旅行后,欧洲各国对市场振兴投入也充满了期待,马耳他旅游部长克莱顿·巴托洛表示,预计今年将吸引约35,000名游客,计划使旅游业收入占整体经济的27%以上;根据西班牙的计划,将于今年夏季接待2010万名国际游客,到年底这一数字可能将恢复至2019年的60%和70%水平,达到4500万名游客;希腊则打算今年把旅游业恢复至相当于2019年水平的40%。

 

02、疫情风险仍存,边境重开游客出游信心能恢复吗?

值得关注的是,在复苏计划中,中国都是重启国际旅行的国家尤为重视的客源目的地。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WTO)的数据,2019年中国游客在海外消费2546亿美元,占全球旅游支出的近五分之一。2009-2019年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平均每年增长12.8%,而全球平均水平为5.1%。

尽管疫情遏制了中国游客出游的脚步,但在未来全球旅游市场重新复苏过程中,中国游客仍将扮演重要的角色,且境外国家旅游局也一直没有放弃在中国国内的旅游宣传与推广。只是如果仅目的地国家实现群体免疫或者宣称安全,能就此消除中国游客的出游疑虑吗?

资深旅游爱好者丁丁表示,尽管自己也已经接种了疫苗,但在目前情况下出国旅游仍然不放心,一方面是国家目前仍然不鼓励出境,而且对于入境也是严格隔离状态,另一方面,国外的疫情整体而言并不乐观,每天仍然能看到其他国家几千甚至上万的病例增长数据,特别是印度变异毒株、英国变异毒株的出现,疫苗是否能预防所有的病毒株,以及未来还会出现什么样的变数,都会担心。所以估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还是会以国内的出游计划为主,国际旅行还要再观察等待情况更为好转,才会考虑。

早在欧洲国际旅行重启前,亚洲各国也在积极寻求有条件的开放国际旅行的措施,相较于长途旅行的目的地,亚洲短途目的地被认为最有可能率先与中国恢复旅游交流。然而,这些靠近中国的目的地国家眼下觉得并不乐观。

 

以泰国来说,泰国旅游局近日表示从7月1日起将允许来自“低风险”国家已经接种疫苗的游客,经普吉岛入境泰国,无需隔离,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快恢复国际旅游。但是对于未来的市场恢复,泰国旅游局曾分析泰国旅游业或许要到2026年才能恢复正常。

此前菲律宾驻华大使馆旅游参赞白艾文博士也在接受闻旅独家专访时表示,今年年初菲律宾已经开始尝试放宽境内旅行检疫规定,鼓励本国人境内旅游,而对于境外游客,仍旧处于限制状态。目前菲律宾已经采用了IATA(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开发的疫苗通行证,但是,疫苗护照不仅需要在目的地国家实施,应该被全球范围内的国家采用,才可能成为旅行唯一的通行证明。“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远没有达到可以开放国际旅行的地步。菲律宾已经在加快疫苗接种,希望能在今年年底实现到菲律宾的境外旅行。”

03、在焦虑中等待,中国出境游何时有望“解冻”

在这场新冠疫情危机中,旅游行业遭受冲击最严重的就是旅行社,最盼望重启出境游的同样也是旅行社。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日前公布2020年度全国旅行社统计调查情况,2020年全国旅行社营业利润与利润总额均为负数,前者为-69.15亿元,后者为-71.77亿元。

尽管目前国内游已经走上复苏的快车道,但对于旅行社而言,主营业务仍是以出境旅行为主,依靠国内游很难扭转亏损局面。以中青旅、凯撒、众信旅游发布的财报信息来看,根据历年财报显示,2020年是中青旅自1997年在A股上市以来首次出现年度净利润亏损的年份;凯撒则2020年净利润暴跌655.74%,是上市6年以来凯撒旅业不曾陷入过的低谷;众信旅游年报数据也显示,2020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80亿元,同比下降2257.47%。这其中的主因均因为出境游业务的停摆而拖累了集团整体业绩。对于何时能重启出境游,国内旅游企业同样也是翘首以盼。

为了能帮助旅行社疏困,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发布了《关于加强政策扶持进一步支持旅行社发展的通知》,将支持旅行社积极应对经营困难,有效降低经营成本,推动旅行社经营全面恢复和高质量发展。其中包括“推进保证金改革”、减轻企业现金流压力。但也有业者表示,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想让旅行社真正“活”起来,还是要能尽快重启出境游。

其实早在今年3月份,中国已经宣布推出中国版“国际旅行健康证明”,对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及跨境人员往来便利化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并积极推进健康码国际互认工作,通过外交渠道向各国提供具体设想、技术方案和二维码识读验真所需的电子公钥,只是对于重启跨境旅行,隔离政策仍是收紧状态。

此前,新任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也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中国不能长期不开放,希望能在2022年上半年可以有条件地跟一些国家恢复往来,但这取决于疫苗打的速度,并建议大家尽快接种疫苗。相关数据显示,全国新冠疫苗接种已超7亿剂次,而从6亿剂次到7亿剂次仅用5天,中国疫苗接种速度推进得非常快。

至于未来中国出境游市场何时才能恢复如初,据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中国出境旅游的复苏之路》报告预测,中国出境游市场或将在2024年初恢复到疫情前水平,而中国游客也将被吸引到他们认为安全、签证申请流程简单的国家。同时,外交关系也可能影响未来中国游客对于出境游目的地的选择,中国与美国、澳大利亚的紧张关系将对中国前往这些地区的旅游流量构成压力。

而在出境游方式的变化上,该报告也预测,中国可能会在大型团体旅游之前批准规模较小的定制海外旅游,因为这些旅游更容易管理,风险也更低。因此旅游公司应针对这类群体,制定策略,使游客在旅行中感到安全和受到保护。这些变化不论是目的地国家和企业均已感知到,也在做相应的产品调整,只等出境游重启时,能以最好的产品与服务吸引游客,抓住后疫情时代市场复苏的红利期。

(封面和部分配图源于摄图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