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民日报整版五篇文章谈“中国经济为什么行”,盛赞举国体制

人民网
2015-01-30 09:45
来源:澎湃新闻
财经上下游 >
字号

        人民网北京1月30日消息,今天,人民日报理论版整版刊文,聚焦中国经济新常态,解析“中国经济为什么行”。

        文章说,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打仗,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搞建设搞发展,改革开放的推进也已经说明了。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其奥秘究竟在哪里?整版围绕“中国经济为什么行”这个话题,刊发5篇文章,从党的领导、包容性发展、对外开放、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文章作者不少是顶级智囊,如人口问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财税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等。

        其中,高培勇写道,“从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应对中可以看出,在我国,从全局出发、以大局为重,已经成为宏观调控的一种理念。在各个时期的经济政策布局和实际行动中,我国形成了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调动资源、配置资源的‘举国体制’。我国政府对于全球经济形势变化非常敏感,善于站在全球经济高度谋篇布局,兼顾当前与长远利益,捕捉各种机遇和挑战,相机把握经济政策推进的时机、节奏和力度。”

        以下节选两篇文章:

中国包容性发展已取得辉煌成就

包容性发展延续中国奇迹

        蔡昉

        从1978年到2013年,我国经济走过了不平凡的35年。35年,按照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平均预期寿命算,相当于一个人半生的时间。在这期间,我国实现了年均9.8%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人均GDP实际增长17倍多,超过历史上任何国家增长最快时期一代人经历过的生活水平改善幅度。例如,发达国家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平均来说,一个人终其一生实现的生活水平改善程度,英国只有56%,美国大约为1倍,日本也仅为10倍。难怪美国经济学家萨默斯感慨道:300年之后的历史学家,一定不会忘记大书特书这一前所未有的中国奇迹。

        国内外学者纷纷探讨中国奇迹之谜,找出这样那样的因素,用以解释中国奇迹。如果用更为概括的方式,那么可以说,中国经济奇迹来自改革开放创造的包容性发展。诚然,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在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享有方面的差距仍然很大,若按照世界银行有关标准,还有2亿左右贫困人口,所以还不能说做到了社会全体成员均等地从经济增长中获益。但总体而言,我国在经济增长方面取得的成功,的确是包容性发展的结果。

        人口众多是我国最大的国情,人力资源丰富也是我国最大的优势。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就是着眼于解放劳动力,从而极大提高了劳动积极性和资源配置效率。从“以粮为纲”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从“离土不离乡”到进城务工经商,及至从民工潮到民工荒,正是依靠这种人民群众全面参与改革开放的模式,经济增长和收入提高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根据定量分析,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29%提高到2013年的78%。35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84%可以归结于这种参与或包容水平的提高,包括劳动力增长、人力资本积累、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资源重新配置、人口抚养比下降带来的高储蓄率,以及劳动力丰富延缓资本报酬递减等。

        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入中高速的新常态。如何通过改革获得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新红利,包容性发展的“中国故事”仍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例如,在选择改革的重点突破领域时,只有围绕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破除抑制市场主体活力和要素优化配置的障碍,才能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因此,更加充分的就业、更加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以及更具分享性的收入增长,既是人民群众的期待,也是改革的重点。

        人力资源仍将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最大优势。对潜在的改革红利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相关领域推进改革,可以获得显著的制度红利。如户籍制度改革、教育和培训体制改革、渐进提高退休年龄的改革以及生育政策逐步调整等。这些改革如能及时或以适当的节奏推进,在2030年之前可以把GDP年均增长速度提高1个百分点,在2030年之后则可以把GDP年均增长速度提高1.7个百分点。仅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例。目前已有1.7亿农民工稳定地在城镇就业和居住,还有约1亿农民工在本乡镇从事非农就业。他们一旦获得城镇户口和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就不会因经济波动而周期性返乡,也不会因家庭原因而退出城镇劳动力市场,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供给将更加充分。这种更具包容性的新型城镇化将继续吸引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经济增长增添新动力。而充分且稳定的就业、不断提高的收入和均等享受的社会保障,将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促进需求结构更加平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可见,坚持把包容性贯穿在改革和发展中,就可以让中国经济奇迹不断延续。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深入的调查研究 广泛的智力支持

政府怎样更好发挥作用

        高培勇

        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显然离不开政府高超的经济驾驭能力。我国政府经济驾驭能力何以不断提高?政府怎样更好发挥作用?

        我国的改革开放始自学习,并在学习中前行。我国政府早已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制度,并且形成了传统。从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到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再到各级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的专题学习制度,以及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组织的定期干部培训,经济理论知识都是重要学习内容。因此,在我国领导干部队伍中,不少人具有较高的经济理论素养或接受过系统经济学训练,是经济管理的行家里手。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调查研究,大凡全国性的党和政府重要会议举行之前,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都会就相关议题特别是经济发展方面的议题成立一批调研组,在全国范围开展专题调研。每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前,各级领导干部都会分赴各地进行实地调研。各省、市、自治区平日在本地区还会做经常性调研。通过这些调研,能够获取我国经济发展情况的第一手信息。这些充分而准确的信息确保了政府经济决策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我国政府的经济决策并非少数官员说了算,而是在从最高决策层到普通百姓的广泛参与下作出的。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抓手,涉及重要经济发展议题的会议文件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政府工作报告等,都会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牵头组成文件起草组,起草组成员往往包括中央政府政策研究机构、中央政府职能部门、重要智库、企业界等各方面的负责人和专家。作为一个已成惯例的决策程序,每年提交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都会在正式定稿之前,召集各方面代表座谈,征求意见。遇有重大经济形势变化或涉及重大经济决策时,中央都会召集经济领域等方面的专家座谈。我国还建立了经常性的信息报送制度,无论肩负智库功能的国家研究机构,还是高等院校,甚或企业的研究团队,都可随时通过《要报》《专报》《情况反映》等渠道向决策层和管理层反映经济发展情况,提供相关政策咨询。这些富有实效的广泛智力支持,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避免经济决策失误。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风雨洗礼,我国政府处理复杂多变经济问题的视野越来越宽广。从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应对中可以看出,在我国,从全局出发、以大局为重,已经成为宏观调控的一种理念。在各个时期的经济政策布局和实际行动中,我国形成了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调动资源、配置资源的“举国体制”。我国政府对于全球经济形势变化非常敏感,善于站在全球经济高度谋篇布局,兼顾当前与长远利益,捕捉各种机遇和挑战,相机把握经济政策推进的时机、节奏和力度。

        今天的中国对于经济发展的关注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已经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共识。在对经济问题充分而广泛的研讨中,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校正方向,提升对经济规律的认识水平。植根于如此沃土,我国政府驾驭经济能力自然不断提高,政府作用发挥必然越来越好。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