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环保部机关报:仅凭民主测评免环保局长于情不公、于法不允

岳跃国/中国环境报
2015-02-06 12:53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编者按】

        2月3日,澎湃新闻刊发报道,湖南省祁阳县环保局因民主测评会上排名垫底,该局局长与两名股室负责人被免职并被调离该单位。对此,湖南省环保厅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在微博上为此“打抱不平”,称环保工作开展难,质疑该县民主测评中存在企业报复行为。

        2月6日,中国环境报发表《仅凭测评就能决定环保局长去留?》一文,对光靠测评免环保局长的做法提出质疑。

        报道称,履职不当被问责,无可厚非;失职渎职被问责,合情合理。但像湖南祁阳县环保系统干部这样,仅仅因为民主测评排名靠后就被免职调离,于情不公,于理不通,于法不允。

        该文同时提出,考虑到环保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复杂性,对环保局长工作的评价尤需客观、公正,对环保局长面临的尴尬尤需正视、重视,对环保局长的积极性尤需保护、鼓励。否则,愿意当环保局长的人真的有可能越来越少,能当好环保局长的人真的有可能越来越少。

        全文如下:

民主测评满意度排名靠后,湖南祁阳环保局长被免。

        据媒体报道,因为民主测评排名靠后,湖南省祁阳县环保局局长、环境监察执法大队大队长、污染防治股股长被免职调离,引发广泛质疑。综合来看,舆论讨论的焦点集中于3个方面:投票主体选择是否合理?测评内容设置是否科学?测评结果运用是否合法?

        投票有无情绪化乃至报复心理,不太好认定,有无人情分、印象分,也很难考证。面对质疑,当地政府有必要认真研究一下统计学原理,重新审视投票主体抽样是否合理、科学:一要看人群覆盖度够不够宽,二要看地域覆盖面够不够广,这两条决定着抽样样本的代表性;三要看投票主体是否真正了解环保部门的职责划分和履职情况,这决定了测评的科学性、公正性。

        上述任何一方面存在硬伤,都会直接影响测评结果的公正性,其中第三点尤为重要。当前,很多地方环境问题突出,各方也都不太满意,如果投票主体不了解环保部门职责划分,不清楚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解决的出路,很容易出现“情绪转移”现象,将对环境质量的不满一股脑儿地转嫁到环保部门身上,转嫁到环保系统工作人员身上。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当地政府在应用民主测评结果时,尤需理性、慎重。

        一般来讲,任命政府组成部门主要干部,组织部门要经过酝酿、考察、提名等环节,并经当地人大常委会或者人代会正式决定,有一套完整规范的程序。免职调离干部,也应该有类似的程序,最起码要合理、合法。仅凭一次测评就匆匆做出决定,显然不够慎重,不够理性,也不够严肃。

        客观来看,一地环境质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环保部门是否尽职履责,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地方党委、政府是否真正重视环保,是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环境问题。环境出现问题,板子全打到环保部门头上,不仅有失公允,也是一种不敢担责的表现。

        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如果单就环境质量,针对祁阳县党政主要领导组织同样的测评,结果恐怕也未必乐观。若按照祁阳县的执政逻辑,上级部门岂不是也要对其主要领导实施免职调离?

        慎之又慎,理应成为应用测评结果的基本态度。仅凭一纸测评,就草率地做出免职调离决定,显然有悖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精神,也将造成不良的示范效应。这样的一纸决定,看似尊重民意,实则是对民意的误导,是对测评结果的滥用。

        回到这次测评的主题——改进机关作风、优化发展环境。环保部门怎么做才算是优化发展环境?对这一问题,站位不同,结论迥异。

        从公众角度看,环保部门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雾霾天数减少了,PM2.5浓度下降了,突出环境问题解决了,这叫优化发展环境。而一些污染企业则更希望环保部门上项目时不卡,排污费不收,平时生产不查,违法排污不罚,出现问题不究。

        那么,地方政府又是怎么认定环保部门优化发展环境的呢?遗憾的是,大量事实表明,在一些地方,政府还是习惯于站在企业角度考虑问题。项目上马时,环保部门被要求放行;项目上马后,环境执法受到限制;污染事故发生后,环保部门往往又成为问责重灾区。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使环保部门陷入尴尬境地,令基层环保局长感觉工作很难开展。

        当下,很多基层环保局长反映“流血流汗又流泪”,有些同志甚至宁可不当局长,也不愿意到环保部门任职。个中缘由,除了众所周知的环保任务重、压力大、难出政绩之外,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被问责的风险越来越大。

        履职不当被问责,无可厚非;失职渎职被问责,合情合理。但像湖南祁阳县环保系统干部这样,仅仅因为民主测评排名靠后就被免职调离,于情不公,于理不通,于法不允。

        考虑到环保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复杂性,对环保局长工作的评价尤需客观、公正,对环保局长面临的尴尬尤需正视、重视,对环保局长的积极性尤需保护、鼓励。否则,愿意当环保局长的人真的有可能越来越少,能当好环保局长的人真的有可能越来越少。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