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揭秘中缅原油管道:一条承载了过多战略期许与压力的线路

澎湃新闻记者 樊诗芸
2015-02-07 16:25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速报 >
字号

缅甸皎漂,中缅原油管道马德岛首站120万立方米储罐。 CFP 资料

        南起孟加拉湾,北抵昆明,绕行马六甲。1月底来自中东、北非的石油,开始通过一条新的线路涌入中国。这条全长2402公里的中缅原油管道,自设计之初便被赋予了解决“马六甲困境”的战略意义。而随着中国在缅投资的发展,与中国边境线长达2千多公里的缅甸,在西方媒体口中成了中国“西海岸”。

        “缅甸自身很清楚,这条管线有助于其战略地位的提升,增加和中国交往谈判中的筹码。”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教授,缅甸问题专家范宏伟告诉澎湃新闻。

        中缅原油管道,与2013年7月投产通气的中缅天然气管道平齐,两者同属中缅油气管道项目,途经缅甸若开邦马德岛、马圭省、曼德勒及掸邦,其在缅长度占管线全长的三分之一。

        “从全局看,该管道只是中石油众多商业活动中的一部分,国内舆论夸大了对中企活动的认知,将其战略意义无限拔高。缅甸很重要,但不要把缅甸捧到天上去,让缅甸人失去对自身重要性的客观认知。”中国驻缅甸大使馆一位不愿具名的工作人员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

不应给缅甸加载承受不了的战略期许和压力

        是战略布局,还是经济目的?这项总成本高达50亿美元的中缅油气管道,自建设之初便背负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二十世纪初,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进口逐年上升,据国际能源署估计,如果中国经济增长势头能够继续保持,到2025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将高达82%。目前,大约80%的进口原油都需要经过马六甲海峡。

        “世界主要航道都有美军部署,一旦出现非常态势,中国的石油供应很可能会受到控制。” 中国军事及能源战略专家王海运认为。

        基于“马六甲困局”的担忧,中国开始探求石油进口通道的多元化,并先后在东北、西北方向和东南沿海,建成了中俄原油管道、中亚油气管道和海上油气运输三大能源通道。

        《金融时报》称,马六甲海域猖獗的海盗和复杂的地缘政治,让中国决策层担忧不已,直接催生了中缅油气管道项目。

        “马六甲海峡航道狭窄,附近有美军基地、海盗,中国能源途径于此,一旦被第三方或其他因素干扰,导致能源供给中断,会对中国的能源安全产生巨大影响,在该前提下设计了中缅油气管道。”范宏伟向澎湃新闻表示,“但单纯从美国因素考虑,该假设并不成立,该项综合设计是为了达到能源进口多元化,能源运输多元化的作用。”

        “‘马六甲困局’是对国际极端困境的一种假设,容易引起误导。”上述中国驻缅大使馆工作人员向澎湃新闻解释,“即便出现极端对立情况,漫长的海上运输线,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成为敌对势力的攻击目标。”

        “看待东南亚在中国战略版图的地位上,需要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给这一地区加载承受不了的战略期许和压力。”上述使馆该工作人员强调。

        中国石油大学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宏认为,“中缅油气管道对于破解马六甲困局的作用微乎其微,2200万吨的输油量无异于杯水车薪。”

        公开资料显示,新的输油管道将把来自中东的石油运往中国,使中国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降低三分之一。缅甸方面每年可从项目中获得200万吨石油。

        在此之前,中缅油气管道的天然气项目已于2013年投产运行,每年可输送120亿立方米天然气,占中国目前天然气进口量的28%。截至1月29日,已累计向中国输气40亿立方米,同时,也为缅甸下载了1.5亿立方米燃气。

中国在缅投资受阻

        2011年,缅甸开启民主改革。开启汇率改革新政,制定新的外国投资法和税收改革,随后西方国家解除对缅制裁,这里开始成为亚太地缘政治的角逐场。

        美国、欧洲开始向缅提供技术援助;日本单方面减免缅甸5000亿日元的债务,出资140亿日元帮助解决仰光糟糕的电力供应问题,并对缅甸南部宽阔的土瓦(Dawei)海港和工业区表示出极大兴趣。西方债权国组成的巴黎俱乐部(Paris Club)也达成一项债务减免协议,为新的资金流入铺平道路。

        就在此时,同年,缅甸政府叫停耗资36亿美元,由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投资的密松(Myitsone)大坝。

        第二年,缅甸政府又叫停位于缅甸腹地的莱比塘铜矿,该铜矿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下属的万宝矿产有限公司与缅甸军方控制的一家公司的共同出资。

        缅甸政府称,该项目抢占土地,破坏环境。然而两年后,随着铜矿公司与昂山素季政府重签合同,答应将2%的收入让渡给当地社区,项目重启。

        “由于地处伊洛瓦底江,密松项目已被政治化,不再是个单纯的经济项目。”范宏伟教授对澎湃新闻称,“尽管中缅原油管道在建设过程中也受到了抗议示威,但投资数额巨大,为缅带来的过境费、原油、天然气的下载量都能使其从中受益。”

        “密松电站只是暂停,目前中电投仍然在缅甸继续开展工作。”一名消息人士向澎湃新闻透露,“东南亚管道有限公司为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做了大量工作。”

        东南亚石油管道公司由中国石油集团东南亚管道有限公司和缅甸石油天然气公司合资组成。中石油占股51%,缅政府占股49%,该项目的少数股东包括缅甸石油天然气公司(Myanmar Oil and Gas Enterprise)、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ONGC)、韩国大宇(Daewoo),以及印度天然气公司GAIL。

        公开资料显示,缅甸每年可从该项目中获得200万吨石油和20亿立方米天然气。此外该项目为当地民众提供了5000多个就业机会,缅甸每年可以获得税收、投资收益和出口收益约1381万美元,其中管线过境费就有15亿美元。

石油管道受非议

        即便缅方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但该管道仍旧受到一定非议。

        有外媒称,该管道在缅建设过程中曾遭到抗议。这些人称,他们未能因自己的土地被占用而得到足够补偿。

        然而澎湃新闻发现,一名自称中石油员工的网友在网络上对此给予澄清。

        该人称,“管线征地并非是永久性征用,管线埋入地下覆土后,上面的土地可以继续耕种,水稻照样种,玉米照种,唯一不能种的是深根植物,树木一类;此外,中国企业补给农民都是按照最高标准,只有3年的工期,通常都补偿了5年的青苗费。”截至发稿,记者未能联系到中石油核实此种说法。

        “长期以来,我们只关注政府给的government license,而不关注民间社会给的social license,这让我们吃了大亏,中国企业现在应该觉醒了。” 中国商务部跨国公司研究中心研究员蒋女士说,中国应立即改变以往过于依赖缅甸政府官员的“上层路线”,转而大力加强“下层路线”。

        国际石油巨头法国道达尔公司曾计划从缅甸仰光南部海域修一条天然气管道到泰国。这一项目在受到当地村民和NGO的攻击后,道达尔组建了专门的公关部门,负责维护企业在当地的形象,这种沟通协调已经保持了十几年。

        2013年,一位中石油项目负责人曾在仰光表示,中石油及相关公司已累计向缅甸投入了近2000万美元,援建了43所学校、2所幼儿园、3所医院、21所医疗站及马德岛水库和若开邦输电线路。目前中国也在积极研究如何对缅甸进行系统性的扶贫与经济帮扶项目。

民权意识影响在缅投资

        近期,缅北局势升级,克钦独立军与政府军产生交火。有消息称,管线途径的缅北地区由政府军帮助守卫,外界担忧,管线的安全状况会受到政府军与民地武冲突的影响。

        “中国要加强同缅甸政府的合作,同时也要和民地武保持良好关系。”对此,范宏伟教授建议,“即便民地武无法发动大规模破坏,但小规模破坏还是很容易做到的。”

        而公开资料显示,缅甸企业集团“亚洲世界”(Asia World)也参与了该管道的投资,该集团与缅甸军方关系密切。

        但上述消息人士认为,外界对管线安全状况的担忧实属多余,“缅北管道很短,并不会受到冲突影响。政府军和民地武都不傻,这边刚破坏,那边就能把中间的控制阀门关闭。”

        “没人敢动中国的石油管道,谁破坏,谁损失大。”该人补充道。

        “中缅油气管道的开通,实际上标志着中缅合作经历风雨之后进入一个稳步推进,是正视现实,不断解决问题的新常态。”上述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大量的中小企业对缅甸都表示了浓厚兴趣,不断地来到缅甸进行考察,相当一部分还进行了投资,参与到成衣制造、加工、种植、物流、房地产等行业,并且获得了良好的回报。”

        目前,缅甸已成为中国在东盟地区重要的工程承包市场和投资目的地,中国是缅甸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不过目前缅甸民众的民权意识强烈,产业还没怎么发展,已经开始要求高薪回报。这可能成为其未来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上述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工作人员表示。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