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如何与家里长辈谈:我是丁克族

夏天
2015-02-21 11:01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丁克”是英文DINK(Double Income No Kids)的谐音, 字面意思为:双收入,没有孩子。

        作为结婚近二十年的丁克族来说,我和太太在丁克与否的问题上,已身经百战了。不过,就在两三年前,太太又遇到了类似的场景,她在文中是这样描述的:

        九点下了飞机,九点半赶到医院看老妈。同一病房的老太是女儿陪护,我客气地打了个招呼,她却单刀直入:没带孩子来?我笑说:没有孩子。她说:这怎么行?赶紧养啊,我弟弟跟你一样大,三个孩子,都十五六了。你为什么不要啊?

        网上许多关于过年回家面对亲戚殷殷问询的应对段子。不料返乡第一天,在病房,一个陌生人把我问到满头黑线、瞬间石化。我该怎么回答呢?面对沂蒙山大嫂的热情,顿时觉得上海理念的进步不止一点点啊。

        妈妈却怅怅地说:隔壁老太的老头子,比我爸还小两岁,家里小辈已经三十五口人,曾孙子都抱上了,我们家才五口……如果三十五口人的家庭聚会,那我该被逼问成什么样子?

        其实,这些都不难对付,只要在心里默念《九阳真经》的口诀即可:“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或者更简单地说,就是拖。

        对亲戚其实是最容易拖的,因为一年也难得见到一次。时间也就是一顿饭的工夫,忍受短短一两个小时的唠叨,换来一年的清静,性价比还是很高的。而且亲戚的理由总是五花八门的,随便举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例子就能开场。见招拆招的话,只会落入对方的话语逻辑中。所以无论他们说什么,只要含糊地点头就行,用古语说,就是“唯唯”。无论是借口还是理由,都不必说,因为这事跟他们毫无关系。要让他们隐约觉得,你甚至不愿过多掩饰对这一话题的不屑。这样做最大的目的,只是让同样在场的父母不感到难堪或尴尬。

        对父母当然不能太含糊,但也不能说得太直白,正面交锋并不适合。首先得暗示他们自己倾向于做丁克,至于理由,可以不必说清楚。我记得自己从未对父母说过丁克族的优劣,每当父母用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提出孩子问题时,我们常见的那些借口就可以出场了:工作忙、经济条件不允许、心理没准备好,甚至连学区房的问题都可以提出来。总之要让父母觉得你是真心没办法。这样年复一年的,就容易混过去了,等到三十五岁以后,父母基本就会放弃了。

        至于朋友、同事,那实在是太容易对付了。因为职场上基本是同辈人,教育背景也接近,理念上冲突不大。偶尔有个别像亲戚一样絮叨的同事,往往会受到其他人的鄙视。记得有一次,有位同事问起这事,我恰好不忙,于是耐心地,甚至有点调侃地与他周旋,从哲学、人类学、心理学开始绕,只绕了十分钟,就有人出来为我打抱不平了:“这是个人的选择,哪里需要什么理由?”那位同事反而很讪讪。

        当然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有一次与哲学系的师友餐叙,一位稍微年长的老师问及此事,我没有应时而变,还是死板地从哲学开始绕。结果一帮老师给我上了一堂关于人之为“偶在”的哲学课。虽然不是批驳我的丁克观,但我显然处于下风,不够从容了。

        相对于剩男、剩女、同志,丁克族受到的压力要小得多,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能找到替代的靶子。

        不过,丁克族最大的要求是夫妻双方态度一致,如果一方不想要孩子,而另一方犹豫的话,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做不了丁克。攘外必先安内。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