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访|他做了《哈利·波特》《地心引力》,还有《帕丁顿熊》

澎湃新闻记者 陈晨
2015-03-05 08:01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帕丁顿熊》海报。

        和“很黄很暴力”的“成人向”泰迪熊、天真智趣的“低幼向”维尼熊相比,“帕丁顿熊”有着广泛的受众群体和更老派的英伦范儿。已经在全球收获2亿美金票房佳绩的英国影片《帕丁顿熊》将于3月5日在中国大陆地区上映,这是继《超能陆战队》上映之后又一部暖心治愈系的银幕温情之作。

        小熊帕丁顿和机器人大白一样,也是个治愈系的“暖男”,大白治愈了一个青春期小男孩的躁郁症,帕丁顿熊则弥合了一个家庭三代人之间的裂痕。但与好莱坞电影有所不同的是,这部英国出品的“萌宠历险记”显得内敛而舒缓,插科打诨是英国人半端着的冷幽默,起承转合总是有惊无险算不得大起大落。故事顺水推舟的向前推进,沿途满是伦敦风土人情。

        电影上映之前,《帕丁顿熊》的制片人大卫·海曼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专访。这位毕业于哈佛,在美国做小成本独立电影制片起家,之后大手笔买下《哈利·波特》版权,拍摄八部《哈利·波特》电影的英国金牌制片人,在寂静阴冷的《地心引力》之后,奉上了一部热闹温情的“合家欢喜剧”。他说在历经《哈利·波特》炫目的魔法世界之后,面对新项目确实“麻木”了不少;也说起了《帕丁顿熊》在过去近10年的时间里被众多好莱坞工作室拒绝的经历。

        身为如今世界电影工业金字塔尖的制片人,大卫·海曼也关心中国市场,也收到来自中国的电影邀约,但他说,他在等一个理由,一个他的电影必须属于中国的理由,所以他不会和好莱坞的“圈钱党”们争朝夕。

“过去”不是被剩下的,而是被留下的

帕丁顿熊与导演保罗金(右一)制片人大卫·海曼(左一)。

        澎湃新闻:《帕丁顿熊》是一个经典的英国童话,它对你本人有着怎样的影响?

        大卫·海曼:6岁时,我的妈妈给我第一本关于《帕丁顿熊》的绘本,不仅被它的有趣吸引,还被它感动。后来我逐渐意识到整个故事的出发点和创意,并不局限于它被书写的1965年,即便在今天,关于家庭,一个新组建的家庭,一个外来者如何融入新的社会环境。

        这只熊,从一个陌生的国度来到布朗一家,它正派、诚实、值得信赖,同时拥有超强抗打击能力。它让一个家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家庭成员之间更加体谅彼此、更和谐的相处,这是个感动又有趣的故事,十分英国化,同时又是全世界人类共通的情感。

        你可以把它看做是,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在去往异乡的路上,而我们要在这条路上认识到,自己是谁。

        澎湃新闻:这部电影最令你印象深刻的部分是什么?

        大卫·海曼:我爱布朗夫人第一次在车站遇到帕丁顿熊的那份善意,我爱帕丁顿熊第一次穿上那件蓝色的大衣就感觉“就是我自己的”那份毫无违和感,我爱它和整个家庭一起做橘子果酱时候的那份其乐融融;同时我也很爱它离开家的那个悲伤时刻,它孤独又希望布朗一家的情况能得到改善的那种善良。我觉得保罗没有把它拍成一个童话,它很真实。

        澎湃新闻:这其实是一个发生在1960年代的故事,但是今天的世界已经大不相同,在做电影的过程中有试图给它增加新鲜的要素吗?还是完全按照还原当时的情境去做?

        大卫·海曼:我想我们更应该注重那些不变的东西,正是因为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有太多新鲜事物的进入,世界变得嘈杂,生活变得越来越目的明确。今天我们更容易走出自己原来的生活,人口的流动性变得更大。看看,就像现在,我居然跨越大半个地球在上海,这令我兴奋,同时,也有一点点惶恐。那种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对一个家的需要和索求,对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信任,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些不是仅仅被剩在过去的无用残渣,而是过去留给今天最珍贵的东西。

        我希望呈现的就是一个很“古典”的故事,有时候我觉得我们需要这样的故事来提醒我们,某些已经遗失的珍贵品质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伦敦是这部电影的一个角色

《帕丁顿熊》剧照。

        澎湃新闻:对于这样一个在英国家喻户晓的经典形象,拍成电影的时候是否也面临压力?

        大卫·海曼:我可是做过《哈利·波特》的电影人了。当时已经面对过这样的问题,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哈利·波特,每个人心中也都对帕丁顿熊有一个设想,如果我去倾听所有的声音,那我等于自缚手脚,什么都做不了。所以我只能跟从自己的心意,尽可能准确地去找到人们究竟喜欢哈利·波特和帕丁顿熊的什么,创造出我所爱的东西,并且相信人们也爱我所爱。

        还有这部电影的导演保罗·金,他比我更爱帕丁顿。当我第一次见到他时,我甚至觉得,他就是个看上去有点“熊样儿”的人。

威廉王子与傲娇帕丁顿。

        澎湃新闻:这次威廉王子来为这部电影站台,也是为了宣传英国文化,之前《帕丁顿熊》在世界其他地方上映的时候,有些评论就指出,它是一部关于伦敦的城市宣传片,你怎么看待这个评价?

        大卫·海曼:伦敦对于电影人来说是一座伟大的城市,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当局也对各种电影拍摄工作非常支持,他们明白电影对于这个国家的宣传作用。说“宣传片”可能有些人听上去觉得并不算一个褒义词,但是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关于伦敦的“庆典”,伦敦是故事和世界之间的重要桥梁。

        我们同理也可以说《地心引力》是一部关于宇宙的宣传片吗?当然,它发生在宇宙。那么《帕丁顿熊》,你要说它是一部宣传片,我更愿意说,这是一封写给伦敦的浪漫情书。就像《天使爱美丽》,是一封只属于巴黎的情书。

        更重要的,书里就是这么写伦敦的,《哈利·波特》当时也有很多人建议应该移到美国去拍,但我们没有这么做,因为那就是一个英国的故事,罗琳写的就是英国。对帕丁顿熊来说,伦敦就是这本书的一部分,是一只熊读懂英国的过程。

        澎湃新闻:除却故事发生的背景,你前面说到伦敦当局对电影非常支持,这中支持会成为选择一个城市作为拍摄地的原因吗?

        大卫·海曼:有件有趣的事情是,现在全世界都很流行“联合制作”,我知道中国也有。在另一个地方拍摄,因为可以吸引另一个地方的资金,但故事和那个地方没什么关系,完全是为了钱凑在一起。我跑题说到这件事,是因为我觉得帕丁顿熊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关于“宣传”,伦敦就是这部电影的一个角色,从文化上,它有自己的特殊性,视觉上有超高的辨识度,而且这是一个关于旅行的故事,穿越伦敦,但通过故事超越伦敦。这也是我未来要做的电影的方向,关于人性和人的身份。

资金不应该成为“联合制作”的理由

        澎湃新闻:从一个成功制片人的角度来看,你认为一部成功的电影需要什么样的要素?

        大卫·海曼:没人知道什么样的电影最终会成为一部成功的电影。一部好的电影,我想,必须具备冲击心灵的力量,它不一定要是一个好的产品,但它应该真诚可信。想无论帕丁顿还是其他任何我投入过心血的电影,都是真诚的,即便它是科幻的、奇幻的、历史的,但它都有其真的一面,而不仅仅是一个可以被搬上秀场的产品。

        导演当然也是至关重要的灵魂,保罗是一个充满激情且保留纯真的人,我想一部好的电影一定是由具备这样品质的人拍出来的。你需要扎实的剧本,优秀的演员,但你更需要小心翼翼地耕作。同时它还需要慷慨的投资方,来肯定它的价值。

        还有一点是,一路走来我真的非常非常的幸运。这么想来,一部成功的电影所需要的要素是——制片人足够好运。

        澎湃新闻:我们来谈谈你的职业生涯,《哈利·波特》系列之后,你就是非常炙手可热的大制片人了,而在这个持续超过10年的“大项目”之后,你再选择新项目时,是更自由了,还是反而会有限制和顾虑?

        大卫·海曼:我做《哈利·波特》期间,也做了一些其他的电影,其中也有一些小制作,我没有给自己限制,我跟着自己的心意走。作为一个制片人,我致力于让我的心跟我的大脑相亲相爱,我不能完全凭借我头脑中的理性做电影。我不会完全遵从一个仅仅是有商业价值的创意,我要寻找商业价值和心灵的共鸣。

        《哈利·波特》之后,我的确面临了新的挑战——我是指,有时候我确实感到有些“麻木”,当我接触一个新的项目的时候,我没法那么迅速的投入,感觉到是和这个项目“坠入爱河”。

        《帕丁顿熊》也是个慢热的过程,这个项目运作至今有八、九年时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逐渐去认识、不断挖掘它,让它趋于完美,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带着《帕丁顿熊》在全球旅行,它的商业价值并不被肯定,它被每一个美国的工作室拒绝,没有一家愿意去做它。但我一直坚持,最终和一家法国公司达成合作,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所以要长久的保持热情是目前对我来说很大的挑战,坚定的爱自己的项目,并且为之坚持。

帕丁顿的中国“好声音”陈学冬。

        澎湃新闻:影迷们非常关心的一件事是,《哈利·波特》外传的情况,现在进行得如何?

        大卫·海曼:进展得十分顺利,罗琳正在写剧本。依然是哈利波特的原班人马,但会是全新的创造。没有《哈利·波特》电影的任何角色会出现在这部新作中,但它是影迷人未曾得见的属于哈利·波特世界的一部分,一个更广义的魔法世界,不再是那个霍格沃兹。依然是一个有趣又感人的电影。但现在依然在非常初期的阶段,甚至还没有面试过任何的演员。

        澎湃新闻:上个月中国电影票房超过美国成为了全球单月票房产出最高的国家,作为一个制片人,你是否关注过中国的电影市场,有没有计划和中国电影界合作?

        大卫·海曼:我很乐意和中国电影界合作,无论是中国的项目还是中国的电影人。

        我有关注中国的电影产业,现在有一个问题是,在中国,电影的收益90%依赖票房,在美国电影的收益票房只占24%。

        在中国做电影有太多的理由,我也知道现在已经有非常非常多来自好莱坞的电影人,开始意识到“抢占中国市场”,他们来赚钱,然后走了。这对我来说不是有吸引力的事。

        我觉得中国电影界需要寻求一些途径去纠正这个误区。如果我来中国做电影,我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我要先找到中国人到底需要做什么,中国观众自己也应该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觉得过去许多合拍片的尝试,但并不是有益的尝试。因为那种合作,是“无机”的,没有产生化合反应。像在欧洲,也有这样的联合制作,英国、法国、德国的制片公司共同制作,选取了德国一个美丽的取景地,然后获得来自德国的资金;和来自意大利、西班牙的人一起工作,但没有产生新的意义,只是获得多一部分的资金,这就不是多么有意义的合作。

        有意义的合作应该是去找到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不像好莱坞千篇一律的产品,而是真实有血有肉的,当人们为正确的理由聚在一起制作电影,我们就可以明确的获得有用的经验。

        这个国家有5000年的悠久文化,也有非常优秀的电影工作者,无论在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上都有丰富的创作素材,对于艺术家来说,这是充满惊喜的土壤。我也收到邀请,我非常乐意在这里工作,但有一点是最基本的,这里必须给我一个理由,一个电影必须发生在这里的理由。我不想做一个联合制作,仅仅是因为有中国的资金,去拍一个最后被诟病为虚伪造作的故事。我很期待可以来中国拍电影,但我更期待我尽快找到那个理由,我把它当做一个长线计划,不是明天、下个月或者明年,但从此以往,每一次来到这里,每一次中国电影和欧洲的交流的机会,我都会考虑这件事。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