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反腐”是多么好的影视题材,给我们的编剧多点表现机会吧

朱一样
2015-03-12 12:05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两会召开如火如荼,常能看到来自文艺界讨论的声音。除大部分编导演继续表态“要干好本职工作,为人民创作好作品”外,少部分也涉及到了具体的创作方向。比如王兴东委员提出文艺创作中应该看到反腐剧的身影,甚至大胆提出了“呼格冤案是很好的反腐题材”。

        如果让本山大叔来点评,真是“瞎说什么大实话”。

        王兴东老师何许人也?国家一级编剧,中国电影文学学会的会长。曾创作包括《离开雷锋的日子》、《孔繁森》、《建国大业》、《黄克功案件》等多部作品。他的提议虽然离成为广电总局的一纸发文还相去甚远,但毕竟代表了影视剧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党“打老虎”的不断深入,文艺创作也要跟上反腐潮流,观众们可能,也许,说不定又会看到反腐剧了。

        反腐题材历来是广受世界各国人民欢迎的内容。剧中坏人对金钱、权力、美色等不加掩饰的渴望,代表着社会价值的扭曲,是观众或憎恶或偷偷羡慕的一种现实人生立场。剧情多伴随着暴力和色情元素展开,正邪双方的交锋往往先文斗再武斗,最后奉献枪战和大爆炸,场面让观众大呼过瘾。相比动作片,商业化的反腐剧对现实的刺痛更加深入,主人公也更易带上悲壮凝重的色彩,但追求刺激的方式和惊险片本质上没什么不同。

        在好莱坞的流行风格中,反腐多和个人英雄主义联系在一起。剧情一般是不愿和同僚同流合污的警察,被打发回家休假,却遇到神秘上级领导跨层提拔,进入首长特批的反腐内政部工作。既践行理想又工作自由,主人公就此愉快地开始了对前同事们的打击报复。

        这么有追求的工作,我都想跳槽转行了。

        拍摄于1987年的《冷面无私》就是此类影片中的经典之作。汇集凯文·科斯特纳,肖恩·康纳利,罗伯特·德尼罗等一干演技派男星。其中枪战场景有致敬“敖德萨阶梯”的经典段落。
        此类影片层出不穷。《匪帮传奇》设置于2013年。改编自美式漫画。剧情和《冷面无私》如出一辙,但更追求浮夸的娱乐效果。
        台湾片《黑金》摄制于1997年,背景是台湾选举和黑金政治。虽然影片中包含暴力和色情的娱乐化元素,大陆还是引进删减公映了。

        如果反腐剧要追求更为严肃和写实的风格,那么主人公必将遭遇更多严苛的考验。神秘提拔的首长领导都没了,加入配着尚方宝剑的反腐部门也不可能,甚至貌似忠厚的同事、朋友一个都不能相信,说不定关键时刻就会对你背后捅刀。必须转入地下,像密探一样小心翼翼收集证据,最后凭借一己之力揭发幕后黑手。

        《洛城机密》就是此类型的佳作。故事效仿复古硬派侦探风格,开始只是一起普通罪案,通过三条探案线索层层深入,最后挖出了整个腐败集团的利益链条,并发现原来警察局长就是最大的腐败头子。片中几个主要角色都代表着匡扶正义的立场,本应积极合作,却意外展开多次交锋。三个奥斯卡级的男主演,对手戏中你来我往的试探、争锋到最后惺惺相惜,让观众欣赏到了嘎嘣脆硬的男人帮演技。

        演员之所以表现出令观众难忘的爆发力,必须感谢影片对整体社会环境的塑造。片中表现了全面腐坏的洛杉矶警署形象,众多配角的出色铺垫,为主角塑造出了敌友难辨的紧张氛围,才展现出笼中困兽式的表演张力。

        拍摄于1997年,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等两个奖项。虽然影片主体是严肃的男性斗争,但主海报还是把美女放在了最前面。后来凭《角斗士》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罗素·克劳,剧中戏份不少,但在海报中几乎处于看不见的位置。

        其实早在1970年代,意大利政治电影就注意将整体的社会环境作为对象重点表现。反腐题材实际上也是通过这一电影潮流才第一次成为影视剧的创作主题。那时政治电影的创作态度还是严肃的。在影片写实风格的海面下,多隐藏着编导们强烈的批判意味,对社会阶级矛盾、政治制度问题等表现出强烈的个人倾向。

        拍摄于1971年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一个警察局长的自白》。片中黑帮分子把自己要铲除的敌人纷纷埋在水泥柱子里,再盖上高楼大厦。警察局长因为法制腐败无法惩处黑帮,甚至要采用暗杀和恐怖袭击的方式来伸张正义。而年轻的怀着理想的检察官最后发现总检察长才是最大的隐藏boss,却无力将之扳倒。

        双方的对抗极其惨烈。

        拍摄于1970年的意大利影片《对一个不容怀疑的公民的调查》则采用了荒诞戏剧的方式来讽喻现实。警察局长谋杀了自己的情妇,同僚面对众多明显线索却丝毫不怀疑局长。而最后局长精神崩溃,哭着要自首时,上级领导却规劝是其“精神压力太大,出现了幻觉”。

        片中背景是当时意大利的学生运动。警察局在影片中只是镇压人民游行的暴力工具。“反腐”的根源,直刺助纣为虐的意大利政治体制。

        可当反腐内容表现得太过深入和现实,那么暴露出的社会问题就不可能停留在“有几个腐败官员”那么简单,而不可避免深入了对政治制度缺陷的讨论中。这种讨论对民众的启迪作用,其暗含的危险性,对一国政府来说都是不言而喻的。

        人民“知道的太多了”,对执政党而言永远是危险的。于是好莱坞那种“邪不胜正”的安全价值观才会在今日影视剧中大行其道。我们可以想见,即使中国观众未来能看到本土“打老虎”的反腐剧,相信也不会太脱离这种“正确的”创作方向。

        如果未来能看到反腐剧,对观众来说已经是多了一种选择。曾经我们有《黑洞》(2002)、《浮华背后》(2002)这类表现官员和黑社会勾结的反腐电视剧,曾经也有《生死抉择》(2000)这样的反腐电影。王兴东参与创作的反腐题材电视剧《纪委书记》都是1990年代初的事情了。

陈道明和陶泽如主演的电视剧《黑洞》是国产剧的经典之作。

        当然广电总局从来没有刻意封杀过反腐剧,只是对全部“涉案剧”有更为严格的审批流程,而且规定“涉案剧”只能在非黄金档时段播出。所以像《重案六组》这种拍摄了多部的本土侦探剧,永远也只能在晚上10点以后才看得到。没广告收入,电视台就不会多花钱买剧,于是也就斩断了“犯罪分子们”的全部出路。

        结果就是,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看了电视剧去犯罪啦!

        除了出于对人民群众的爱护,拍摄反腐罪案题材还有另一个隐忧。特别是涉及真人真事改编的那些。

        2009年,重庆打黑打掉了时任司法局局长的文强。而新任公安局局长,“打黑英雄”王立军,特意邀请香港著名黑帮片导演杜琪峰北上,多次面谈拍摄打黑题材。由于拍摄理念差异,这个片子并没有成形。

        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如果这部影片真的拍成公映了,那么真是……

        如果没有这些现实问题的掣肘,如果影视创作人员取得了很大的自由创作权,那我们可以脑洞大开编出很多故事。比如:

        某市公安局长,打掉了一个根基颇深的黑社会组织,黑社会首脑竟然就是原公安局局长。可即将捕获犯人的时候,他竟然畏罪自杀。公安局长坚持不懈再顺藤摸瓜往下查,发现种种线索都直指该市市长,难道真正的幕后黑手是他?!

        可公安局长没想到,市长不仅控制了黑社会,同时还是个隐藏很深的外国间谍。他发现罪行即将曝光,准备在美国人的掩护下带着大量金钱和军事机密叛逃国外,并顺手绑架了公安局长的女儿作为筹码。

        公安局长想要调动大批警察阻止犯罪,却发现公安系统已经被市长派来牵制他的副局长控制着。于是他只能孤身赴险,上演智取威虎山独自闯入美领事馆。利用二十年前特种兵的训练身手,局长终于救出了自己女儿,并铐着市长走出美领事馆!在姗姗来迟的众警车护送中,迎着夜色,押着罪犯,公安局长又回到了自己办公的公安局大楼。

        今天又是一个辛勤加班的不眠夜啊!

        可惜这种影视作品,观众目前还看不到。我们再翘首以盼,也只能等来价值正确的那些“反腐剧”。那什么又是价值不正确的呢?就是胡编乱造夸大其词的那些。

        让我们还是直接去读时政新闻好了,现实生活中胡编乱造的事情更多更离奇。比如你永远不知道一个眼见快成为人民艺术家的人,会不会同时是个隐藏颇深的黑社会头目。

        可能正应了那句老话:

        “生活永远比戏剧还精彩。”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