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全国政协委员施大畏谈文化判断:艺术创作是个性,不能任性

澎湃新闻记者 孙丹 发自北京
2015-03-13 10:29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人物 >
字号

施大畏认为,文艺工作者对自己的创作和自身的要求不能放松,不能任性。高剑平 澎湃资料

        “李克强总理提到‘有权不可任性’,我觉得艺术界也不能任性。”

        3月11日,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文联主席、中华艺术宫馆长施大畏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在他看来,艺术界拥有话语权,艺术工作者是公众人物,也不能任性,一任性就犯错误,会违背创作规律。

        从歌手李代沫开始,娱乐圈“明星与毒品”仿佛成为被人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一个个被警方揪出。近日,因吸毒被抓的是已为人父并演过缉毒刑警的演员王学兵。此前,广电总局也曾正式下发“封杀劣迹艺人”的通知,“吸毒”、“嫖娼”行为被明确点名。

        “文艺工作者是公众人物,别人对你的要求自然高一些。最近也因这些问题影响了整个文艺界,其他文艺工作者会委屈,还有很多搞艺术的人默默无闻,可对文化的贡献不小。所以,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有了名不能忘乎所以,要时不时检查自己。”施大畏认为,文艺工作者代表了一个文化发展方向,会影响很多人,对自己的创作和自身的要求不能放松,不能任性。

谈文化判断:“我们到底需要什么”

        “从富国到强国,再到走向世界,我们需要什么?”施大畏认为,这需要好好思考,作为文化社会自然需要文化,而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整体素质是最根本的内涵。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乱象,诸如公开讨论到底要不要扶摔倒的老人等问题,令不少人产生困惑。

        “其实,这是正常现象。因为经济发展太快,人们的认识、意识赶不上,就会产生落差。”施大畏告诉澎湃新闻,这种落差其实是一种判断,文化判断,即我们到底需要什么。

        随后,施大畏以动画片为例解释称,以前看的很多动画片,如《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大闹天宫》等都非常优秀,可现在却少了自己的味道,现在中国动漫有种跟风、崇洋模式,模仿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的动漫风格。

        “我也看过美国动漫,如《狮子王》《花木兰》,《花木兰》里的造型比我们的动漫更有中国味。这值得反思,我们到底缺啥?”施大畏表示,社会上产生乱象是个过程,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现在缺少的是最基础的文化判断。

        在具体创作实践中,施大畏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明了方向,文艺工作者要重新回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回到人民群众中去,找回最初的创作激情,才能让文艺创作从高原走向高峰。“第一,在研究时就要找准一个题材,挖深、挖透;第二,在选题时,要接地气,挖掘平凡事、平凡人,不要找很多高大上的题材。”

        “不任性的文化判断就不会出偏差,因为任性会使人不学习、盲目、骄傲自满,慢慢失去方向。”施大畏认为,作为艺术工作者,不能好为人师,而要不耻下问。“把心放平了,判断就不容易产生偏差。”

谈文化传播:“引导大家去思考问题”

        “文艺只是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面,但在传播的影响上却不容小觑。”

        近年来,不少媒体对书画等作品拍卖情况非常关注。施大畏对收藏品变炒作的现象感到痛心,“现在网上传播最多的是,谁的画拍卖到几千万,谁的画价钱又掉下来了。把好好的收藏变成市场运作、洗钱。”

        “曾有记者问我,吴冠中的画拍到两千万,你怎么看?我反问他,如果吴冠中这个画只拍了20万,你还会来问我吴冠中的画好不好吗?”施大畏认为,如今人们陷入了一个误区,“在文化判断中,不应由经济价值决定艺术价值,经济跟艺术从本质上没关系。”

        “生前画作卖不掉,死后画作价值连城,这种情况在全世界的文艺圈里并不少见,比如梵高就是一个例子。”施大畏强调,艺术跟金钱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作品中的内涵、传播的内容,是否经得起时间考验,“这是一种正能量的传播,用绘画以外的故事引导大家去思考一个问题。”

        因此,在施大畏看来,在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上,如何传播、传播什么内容值得深究。

        “提高国民文化素养,才是一个国家强大的精神基础。”施大畏解释道,媒体常常聚焦于作品的价钱和经济效益,在文化传播和传承上的宣传不太给力,“其实就上海而言,也做出了不少优秀的文化作品。”

        谈及如何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他认为,必须要对公众负责,要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落细、落小、落实,把我们知道的故事,用简单朴素的方式传播出去,让中华艺术宫参与推进上海历史文脉创作工程。

        作为中华艺术宫馆长,施大畏在传播的选择上有着自己的思考,“过去美术馆是艺术家的天堂,现在是人们享受艺术的殿堂。从中华艺术宫新馆建成到现在,已经有500多万名观众。其中50万人是专业的,剩下的十分之九都是非专业的,我们得思考让他们来了以后把什么带回去。”

        施大畏介绍道,“面对专家,什么画好什么画不好,大家好理解;剩下这450万市民,他们对艺术的感觉,能获得什么享受,是我们应该给他们的,不能愧对他们。这跟我画画不一样。当你看到那么多观众离开时,你有一种酸甜苦辣都尝尽后的无怨无悔。中华艺术宫能在他们记忆里留下痕迹,就是我们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所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