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梁小民:2月读了28本书,在地中海邮轮上完成了地中海专题

梁小民
2015-03-14 19:37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2月到欧洲旅游,3月4日才回来,所以读书书目截止日为3月3日,共读二十八本。

        2月16日离开北京到巴黎,然后到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的阿维尼翁和尼姆。这一地区历史上也属于古罗马。到这里看的仍然是古罗马遗迹,然后从马赛坐游轮开始地中海之游。先后去了意大利的热那亚、罗马、巴勒莫和西班牙的德尔帕尔玛、巴塞罗纳。在马赛上岸后又去了戛纳、尼斯和摩纳哥公国。回到巴黎参观了奥赛博物馆后回国。因为这次旅游的重点是地中海,所以读的书以地中海历史为主。这个月的读书先由这些书开始。

        1-2.《罗马灭亡后的地中海世界》(上、下)(盐野七生,中信出版社)

        这套书早就有了,专门留着这次旅游读。欧洲人所说的中世纪从公元476年西罗马灭亡开始到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止,共一千多年。这时的西方世界是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争锋的时代,争锋的中心就是地中海。以北非为基地的伊斯兰教企图通过地中海向欧洲扩张,并成功地于1453年消灭了由希腊人主导的、以东正教为主流的东罗马帝国。欧洲各基督教国家为了抵制伊斯兰并向北非扩张,先后发动了七次不成功的十字军东征。尽管这些十字军东征都没有成功,但最终还是抵制住了伊斯兰教对欧洲的进攻。

        那个时代实行的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各方既依靠了国家的武装力量又都求助于海盗,官军与海盗是一家的,所以有许多惨烈的掠夺、屠杀。伊斯兰和基督教内又有不同派别的争斗,充满了宫廷血腥争斗,无怪乎历史学家都把中世纪称为黑暗的时代。坐着MSC公司十三万吨级的游轮“辉煌号”漫游在平静、祥和的地中海上,读海盗横行时代的血腥争斗,真让人感慨万千。

        《罗马灭亡后的地中海世界》就是写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大帝去世后伊斯兰世界兴起那一千多年地中海历史的。理解这一段历史的关键是马基雅维利的一句话,“没有武装的先知都灭亡了。”盐野七生解释说,“意思是宗教不论说教多么正确,如果不是有强迫他人的力量,就不会成功。”

        读完全书深深认识到,宗教的背后仍然是人的贪婪,是对财富的追求,无论伊斯兰教还是基督教都如此。这个利益的实现靠的不是宗教的说教而是武力。以宗教为名,无非是挂一个招牌而已。任何伟大的招牌背后都是追求无止境的财富。当年实现财富最便捷的手段就是掠夺和战争,掠夺和战争靠的是武力。抓住这个中心就可以理解中世纪血腥的地中海历史。

        3-5.“地中海史诗三部曲”:《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海洋帝国:地中海大决战》《财富之城:威尼斯海洋霸权》(罗杰·克劳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这三本书与《罗马灭亡之后的地中海世界》并不相同。如果说后者写的是综合性的通史,前者写的则是专题史,选择了在伊斯兰与基督教争夺地中海的历史中最重要的三个问题。

        《1453》写伊斯兰的奥斯曼帝国如何在1453年最终灭亡了东罗马帝国,这在地中海历史上是一个极重要的事件,自此后基督教各国对伊斯兰就失去进攻能力,只剩下招架之力了。《海洋帝国》写伊斯兰对欧洲的进攻,基督教各国勉强制止了伊斯兰向欧洲的扩张。《财富之城》写威尼斯如何在地中海建立了自己的海洋霸权,成为当年的威尼斯帝国,以及后来的失败。

        这些书的写作风格与盐野七生的不同,重点在历史事实的叙述,作者掌握了大量信息、资料,对历史的叙述极为详尽、真实、客观,几乎没有任何评论。对一般读者而言,可能会觉得有点繁琐,但我觉得值得一读。读生动而详细的历史,才能进入历史的感觉。我到热那亚时,想到当年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理念的热那亚与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理念的威尼斯的争斗,再观光旅游就有了不同的感受。读这些书深感对这些历史我了解太少了。这次旅游和读相关的书算是补充了一点知识,上了一次地中海历史课。

        2月份读的其他书首先是由刘建生、刘成虎分别任正、副主编,由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和其他学者编写、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晋商五百年”丛书。全书共十四册,我买到十三册,缺一本《镖行四海》,读了十一册,书目如下:

        6-16:《商界翘楚》(刘建生、张哲、吴丽娟编著);《河东盐道》(张朋、刘俊编著);《万里茶路》(张喜琴编著);《典商春秋》(成艳萍、王阿丽著);《走西口》(丰若非、刘阳编著);《粮油故道》(张世满、李萍著);《汇通天下》(燕红忠、马建华编著);《经营谋略》(林柏、李泽平、郭小鹏编著);《会馆浮沉》(刘成虎、韩芸编著);《商贾望族》(刘亚丽、王瑞芬、陈文慧编著);《崇儒重教》(郭三娟著)

        从我读过的这十一本书来看,这是一套面向大众普及晋商知识的书。晋商在我国商业史上有重要地位,但至今研究仍极不充分,关键是史料不足。我在《走马看商帮》的序言中讲过想办一个研究商帮的NGO,找一批有志者进行中国各商帮的资料整理与研究。也有不少企业家学生愿意无偿资助,但由于种种困难,至今仍然是梦。

        按我的想法,应该做的首先是资料的整理、收集和介绍国外研究的成果。就晋商而言,至今在资料整理和研究方面做的最好的仍然是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和山西社科院的学者,出版过若干种资料汇编和著作。这套丛书就是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作为面向大众的普及性著作,这套丛书也很有意义。

        其优点是,第一,内容极为全面,涉及晋商的各个方面,不仅有我们熟悉的经商、票号、名家等内容,还包括许多人并不熟悉的内容。比如在许多人的概念里,晋商是有商而无文,这套书中的《崇儒重教》就纠正了这个观念。第二,作者都是研究晋商的史家,所写之书内容正确,能给读者以正确的知识和观念。第三,写得通俗,也有趣,读起来并不难,可以休闲地读,轻松地获取知识。第四,图文并茂,配了不少一般难以找到的图片,书的整体装帧、印刷质量也相当好。对晋商有兴趣的读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读几本,有精力的也可全读。

        不过我觉得这套丛书由不同作者编写,水平参差不齐,整套书的编辑有欠精益求精之处。书中不仅不少内容重复(有些重复难免,但有些不必要),甚至有些内容相互矛盾,比如一本书中讲银股与身股是同股同酬,但另一本书中讲是六四开分红(据我所知,后者正确)。此外,各书共用的图片太多,记得有一本书同一图片用了两次。这么多人编这一套书,这些问题是难免的。希望这套丛书重印时,再好好审查一次,纠正一些可以避免的编辑问题。

        17.《经济学统治世界》(海尔布隆纳,湖南人民出版社)

        学生送的一本书。这本书的英文名字是The Worldly Philosophers:The Lives, Times and Ideas of the Great Economic Thinkers,译为中文为《世俗哲人:几位著名经济思想家的生平、时代和思想》,商务印书馆在1994年7月曾以《几位著名经济思想家的生平、时代和思想》出版过。

        作者是名人,在苏联剧变后由左派变为右派。这本书也极为出名,从1953年出了第一版以来,到1999年已出了七版,被译为多种文字。商务出的是1986年的第六版,这次出的是1999年的第七版。原文和译文都有不同之处,但大体差别不大。本书实际上是一本经济学说史,写得通俗而有趣,故而影响相当大。今天这本书仍值得看。商务的老版本如今已很难找了,出新版本亦有意义。但新版的题目改得不好,太冷了,与内容无关。

        18.《口述:最早发现北美洲的中国移民》(保罗·夏亚松,三联书店)

        作者是一位艾滋病患者,带着疾病进行考察和研究,这种顽强的精神十分感人,但结论荒唐。作者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根据,许多说法都似是而非。比如用中国少数民族的服装与北美当地人服装相比,但贵州的少数民族有可能去美洲吗?各地相似的东西很多,但不一定都有关系。这类联想太过牵强,但作者依据的就是这类不靠谱的事,而对中国人如何过去的这样决定性的大事却有意忽略了。人类中总有一些充满偏见又固执的人。如今还有多少人在造永动机!不过现代社会也充斥这些人按他们的意思做事。他们的观点看看也无害处。认为中国人去过,甚至发现北美的说法一直很流行,但至今仍缺乏可靠依据。

        19.《盲眼钟表匠:生命自然选择的秘密》(理查德·道金斯,中信出版社)

        一本极为严肃认真,又并不难读的科普作品,用基因理论和其他现代科学知识解释达尔文的进化论。这本书属于科普作品,但不像有的科普作品那样浅薄。说它“严肃认真”是指作者运用了基因理论和其他相关现代科学理论。这些理论已得到证明,但它又非难懂难读的专业科学论文,而是用有点现代科学知识的人都可以读懂的方式来表述的。这是一种高水平的科普,国内这样高水平的科普还不多。值得我们学习。

        20.《从篱笆到围墙:一个村庄“被现代化”的背影》(胡永良,广东人民出版社)

        随着疾风暴雨式的现代化进程,传统的农村、传统的农耕文化正在迅速消失。于是出现了一批对这种进程伤感,怀念传统农耕文化的作品。这是其中一本。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农耕文化灭亡是迟早的事,无非我们走得快了一点,让长期生活于其中的人不适应,这才有了如此多的伤感。现代化的进程也会形成城市商业文化,让人们适应这个新文化也要经历几代人。我们正在经历这个过程,年轻人适应新文化容易,年纪大的适应慢一点,或有些人“为赋新词强说愁”地发一点怀旧思故之感也十分正常。当然新的城市商业文化与传统的农耕文化也不是截然断开的,从这些文人的伤感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在新文化中包含那些旧文化,从而使社会实现更平稳的过渡转型。读这类书的意义正在于此。

        21.《书圣之道:王羲之传》(王兆军,作家出版社)

        王羲之的名声极大,可算中国书法第一人,但据我所知,历史上有关他的资料并不多。靠不多的资料写成一本近三十万字的传记的确不容易。本书作者王兆军是一位写小说的作家,发挥写小说的想象力来写这本传记,就是这本书显著的特色之一。当然作者并没有把不存在的事情写入传记中,无非是联系广一点,有关、无关的时代变迁与人物都写入其中而已。所以,这本书也可以看作是对那个时代文人的介绍。而且,即使是一些想象的内容(如王家南迁的艰辛)也属于合理想象,不让人感到虚假。这就决定了这本书仍值得看。遗憾的是作者并非书法家或书法史研究专家,对王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的意义分析得不够深透。

        22.《中国近代的财与兵:中央与地方的博弈》(刘刚、李冬君,山西人民出版社)

        这两位作者是独立的历史学者,在各报刊常有作品发表,我读过他们在《经济观察报》《国家人文历史》等报刊上的文章。这本书是关于晚清、民初历史文章的一本集子,中心是兵与财,实际上涉猎的面相当广。其中有些观点我不太赞同或还没读懂,但读了还有不少收获。

        23.《崇祯本〈金瓶梅〉研究》(杨彬,文物出版社)

        我一直认为《金瓶梅》是至今争议最大、又最优秀的小说。而且读了格非先生的《雪隐鹭鸶》之后也知道了崇祯版优于万历版,但对崇祯版的情况了解并不多。因此,有一次去三联书店就买了这本书。这本书是作者的博士论文,读了感到确实有水平,是相当认真、又有深度的研究,从版本到内容介绍了崇祯本《金瓶梅》。我并不研究文学,更不研究《金瓶梅》,只是作为休闲。这本书对我这样的金学门外汉还是学术性太强了一点。

        24.《群山之巅》(迟子建,人民文学出版社)

        非常好的一本小说。写一个黑龙江小山村的各种人与事。故事讲得好,人物个性鲜明,呼之欲出,语言流畅,显示出一位女作家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我在黑龙江生活过十年,读这本特别亲切,仿佛又回到了几十年前的小镇生活。迟子建是黑龙江作家,正如方方是湖北作家,她们长期生活在这里,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和各种小人物。这就是她们创作取之不完、用之不尽的源泉。迟子建作为乡土作家,文字充满了令人陶醉的黑土地气息。我读过她的一些中短篇和长篇小说《晚安玫瑰》《白雪乌鸦》都深有这种感受,我想这就是“深入生活才有好作品”的含义吧。

        25-26.《大清盐商》(上、下)(王资鑫,山东人民出版社)

        大概是我爱读商帮的书吧,对这类历史小说也相当注意。不过总体感觉是好的少,平庸、瞎编的太多。这本小说也属于这一类。我以为写这类书有两点十分重要,一是历史大节与小节要符合真实历史。所谓“历史大节”是指不能违背重要的历史真实,所谓“历史小节”是指细节的描述,如穿着、日常生活小节等也不能违背历史的真实。二是作为文学作品,故事情节当然可以虚构,但也不能离开历史背景,我不喜欢“大话”、“戏说”之类。历史小说毕竟不同于其他小说,语言也不能太现代了。我觉得写商帮的小说,山西作家成一先生的《白银谷》《茶道青红》,广东作家祝春亭、辛磊先生的《大清商埠》都相当好。这些作家都在深入研究商帮的基础上写出小说,这样想象就有了现实基础,而不是如同“大话”、“戏说”一样瞎编。这本书的作家写的东西不少,头衔不少,获奖也不少,不过看不出对于作为盐商主体的徽商有什么研究,写起小说来也就天马行空,编出许多难以称得上历史的想象、瞎编。看这类书常上当,但没办法,不上当就找不到这类书中的好书。

        27.《三个三重奏》(宁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以两个贪官和一个法学教授为中心构建了一个八十年代反贪的故事。小说的重点不在故事情节的曲折多变,而在白描故事与人物,有点自然主义,写了人性,也写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始人性的扭曲。从中看到贪污腐败还是因为官员和国家领导人权力太大,没有有效的监督,至今这个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所以贪官的人性更扭曲了,贪污腐败的数字也大了若干个数量级。这个小说的特点是有大量详细的注释,这成为小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者说可以不看,我觉得只有看了这些注释才能更好地理解小说本身。这本小说要慢慢看,才能看出味来。

        28.《重返文艺复兴:你不知道的天才之争》(谢哲青,中信出版社)

        关于文艺复兴的书可谓车载斗量,但这本书写出了新特点。它不是全面详细的介绍,而把重点放在绘画艺术上,而且也不是把这一时期的画家一一介绍,而是重点放在米开朗基罗以及与他相关的达·芬奇身上,不仅写了他们的创作,而且特别写了他们两人的不和。所以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你不知道的天才之争”。从这个角度写文艺复兴让读了许多文艺复兴书的人也兴趣盎然。作者谢哲青是台湾学者,曾在英国伦敦亚非学院攻读考古学、艺术史,后在大英博物馆工作。理论与历史知识丰富,又有实践经验。这本书在台湾受到热评。

        这个月读的书中我推荐读《财富之城》《重返文艺复兴》和《群山之巅》。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