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方方:“跑奖”非常丢人,但为什么还有人前赴后继地跑?

澎湃新闻记者 徐萧
2015-03-13 19:54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3月13日18:08,方方发布了一条长微博《我为什么要批评柳忠秧》,并“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常识判断:柳忠秧有没有如我所说的评选前‘到处活动’”。

        方方在长微博中谈到,鲁奖初评推荐前夕,柳忠秧一位朋友给她打电话请她为柳忠秧帮忙,她拒绝了。“他不找我,我不会管这事。他们找到我,我就必须知会作协领导。”随后,方方意识到,从作协方面来说,“我们已经有三个人被‘活动’过了,它已然就是个事件。”但“之后我们商议过几种方式,如何阻止柳忠秧,但都觉得不合适。最后决定,遵守游戏规则,一切交由评委定夺。评委评出什么,就是什么。”

        此外,方方在长微博中提到另外一个柳忠秧“到处活动”的方面,是“评选前夕,连续召开四次作品研讨会”,并给出了四次研讨会的时间、地点。

        方方认为,柳忠秧请客交游都没错,错就错在“他不应该在鲁迅文学奖初评前来做这些活动”。以下是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对方方的专访:

作家方方

        澎湃新闻:事情发展至此,在您预料之中吗?后悔吗?

        方方:的确不在意料之中。但也没什么可后悔的。我自己面对就行了。

        澎湃新闻:您的律师说,对于柳忠秧的指控,你们的回应是没点他名,是网友搜索出来的,不能说是您对他名誉的损害。

        方方:这个由律师回答吧。我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就是在评奖前他到处活动。请客吃饭。这种活动一是有违规则,二是对其它参评者不公平。

        澎湃新闻:要拿出有力的证据,势必针对柳忠秧“跑奖”的具体行为,也势必要涉及背后可能存在的潜规则,比如有哪些评委收受过柳忠秧的车马费。这方面不容易取证吧?

        方方:我没有说柳忠秧跑奖。我用词很准确,我说的是他在评奖前“到处活动”。他在评奖前四个月内,举办过四次作品研讨会。常识告诉我们,这显然是非常态的。莫言也没开这么多研讨会呀。而他自己以前也没这么密集地开研讨会呀。那么,为什么集中在这个时候开呢?理由一:为得奖造势。理由二:可结识和疏通诸多评论家,为评奖拉票。

        至于发车马费送礼品这些,根本不用我说。柳忠秧自己已经对媒体说过。他根本没有否认这些。他也公布过参与这些研讨会人员的名单。大多评委都在里面,根本不用我去取证。

        澎湃新闻:正像您之前对媒体说的,您最初微博的发言,并非主要是针对某个人,而是对于这个评奖程序和评委们评出的作品水平不足以代表湖北省的文学。这里就涉及评委和评奖机制,您不怕得罪更多人吗?

        方方:这回是得罪人了。评委很多人也是我的朋友。所以,我头晚发了微博,第二天起来一看这么多人回应,也吓了一跳。我当即给作协相关负责人打电话。我第一句话就是:糟糕,我闯祸了。当时的确是觉得给作协闯了祸。毕竟我是作协主席,所以对同事交代三点:第一,不准透露任何评委的名字,也不要告诉我(因我没关注评选工作,也不知评委是什么人);第二,作协所有同事不要参与此事,不要对外发言;第三,这件事由我一个人面对。

        之后我也觉得可能会伤到一些评委,他们投票或许就是没把初评这事当回事,也或许就是想“他这么想要,给他算了”,其实这些想法,我自己经常也会有。所以,我也觉得我的微博有些冒失,真要伤着他们,我也会难过。所以,我给有可能是评委的教授们发了短信,表示歉意。我说如有误伤,请他们包涵。有几个教授给我回了短信,其中有评委也有不是评委的。有人没生气,但也有真生气了的。只是我没有料到的是,会有教授评委真心觉得柳诗写得好。这虽然是他的个人权利,但从中也看到他们对审美判断水平。

        谈到得罪,话说回来,如果真是朋友,仅此一事就能得罪了他们?如真得罪了,那就得罪好了,不得罪留着做什么?这样一想,倒也觉得干脆。

        澎湃新闻:有评论称,通过您和柳忠秧的交锋,可以折射出“鲁迅文学奖”背后的生态,比如沈浩波说的“公开的秘密”。您观察到的“鲁迅文学奖”评奖是什么样的?

        方方:其实我跟柳忠秧也没有交锋。没有一句对话或是争执。我就只两条微博,你们可以重新去看。虽然他骂了我并且还有造谣,我也未回嘴。因为估计他也没有看清我微博说了什么,只顾去看媒体说什么了。媒体上很多话,是记者说的,是他们演绎的,而不是我说的。

        我从未观察过鲁奖的评奖过程。我自己对评奖的态度从来就是,评就评,不评也无所谓。我的写作不靠得奖来支撑。如果不是柳忠秧的朋友把活动电话打到我这里,我也是根本不过问的。省作协什么时候初评,评什么人,我也是从来都不知道的。知道的一点,也是从媒体上看到。所以,所谓“背后的生态”我恐怕还没有你们了解得多。

        澎湃新闻:近些年,中国的各种文学奖广泛受到质疑,所以如茅盾、鲁迅等文学奖,开始采取实名公开投票的方式,希望消除质疑、挽回声誉,但似乎效果不是很好,比如这次的“鲁奖”,阿来0票、周啸天获奖等。您觉得根本问题出在哪里?

        方方:其实去年,我还有一条微博,大家没有更多关注。其实我觉得这是更为重要的一条:“为自己作品获奖上下活动是极伤尊严也极丢人的事。即使得奖,这份丢人也总在那里。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前赴后继呢?是因为政府介入太深。无数个人利益,皆以获不获奖为标准。使获奖后的个人实惠太大。大到很多人宁要实惠而不要其它。所以评奖在某种程度很伤害文学。让很多读者无从判断文学作品之优劣。”

        以前为什么“跑奖”的少?现在为什么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会突然什么人都为这些奖而活动?并且你发现,他们有的还能够跑成功。

        因为一个国家文学奖,可以让有些人少奋斗几十年,尤其是低水平的写作者,得奖几乎是他们人生奋斗的捷径。比方,一个写作水平一般的人,没有学历,没有背景,没有地位,没有名声,并且素质也不算高,他得了奖之后,可以得到什么?奖金肯定是有的。中国作协奖了后,省里市里县里到他本人的工作单位,都会一奖再奖。他出书也不再困难。他成为了当地著名文化人,出入于各种场所,全国各地讲学,到处受人尊敬。省里作协副主席的位置是当然会有的。主席位置只要有空,也会有机会。

        如果是专业作家,他的职称很快能破格升到顶级(直至文科类最高级别,也就是大学二级教授这一级)。也就是说,只要你有鲁奖或茅奖,无论你本人是什么素质,什么能力,什么学历,什么水平,有无前科,有无恶气,有无犯罪嫌疑,以及你职称年限是否够数等等,所有一切都可不计,只要有这样的一个国家级文学奖,你就直接能上文科的顶级职称,你就是当然的文学领军人物,是当地的文学旗帜。这就是我们能看到的现实。

链接:方方13日傍晚发的长微博

方方3月13日微博截图

        3月13日,柳忠秧诉方方侵害名誉权一案结束了首次庭审。13日18时许,方方发表题为《我为什么要批评柳忠秧》的长微博,称希望大家自己判断,“柳忠秧到底有没有到处活动”。

        长微博全文如下:

        这是我去年发的一条微博:“听同事说,我省一诗人在鲁迅文学奖由省作协向中国作协参评推荐时,以全票通过。我很生气。此人诗写得差,推荐前就到处活动。这样的人理应抵制。作协方面态度明朗。但他却把所有评委搞定。评委多是高校教授。教授们重人情而轻文学。无奈。我相信此人现正在北京评委中四处活动。我们拭目以待。”

        由此而引起一场争论,以致柳忠秧告我到法庭。今天第一次开庭。我原计划出庭,但王嵘律师建议我第一次开庭不必去。在这件事上,我充分听取律师意见。所以没有去广州。

        在这条微博中,我批评柳忠秧“到处活动”。不少人认为,你说人家活动,你的证据在哪里?现在,我将此事的详细过程陈述在此。请大家自己根据常识判断:柳忠秧有没有如我所说的评选前“到处活动”。

一、到处请与评选相关的人吃饭

        2014年3月24日,我在深圳写作。突然接到柳忠秧一位朋友(这位朋友在湖北亦有地位和权力,他的名字我暂时不提)的电话,希望我在即将举行的鲁迅诗歌奖初评推荐时,为柳忠秧帮忙。我知道柳忠秧的诗歌水平和他诗歌表达的价值观。所以当即回绝了,并且希望那位朋友不要帮他的忙。评奖规则规定,评奖前夕不得四处活动。他不找我,我不会管这事。他们找到我,我就必须知会作协领导。所以放下电话,我即给省作协党组书记打电话告知这一情况。书记说,柳忠秧也在请党组成员吃饭,他没有去。我说他这样到处活动,对其他人是不公平的。我们应该制止他。书记表示同意我的看法。之后,我给评奖负责人发了短信,提醒他注意有人在活动,希望他们不要被人搞定了。他给我回的短信同样说到,柳忠秧请他吃饭,他没有去。从作协方面来说,我们已经有三个人被“活动”过了,它已然就是个事件。

        从深圳回来后,作协诸多同事以及媒体朋友都跟我反映,柳忠秧在这期间请客的事。而作协书记也就此事几次跟我商量,像这样明显违规的事,我们应该怎么处理。他建议我去主持或参加评选,也建议陈应松参与到评委会(陈应松也提醒过党组,请他们注意柳忠秧的活动),向评委们说明柳忠秧评选前到处活动的情况。但因我从未参与过鲁奖初评推荐活动,突然为了柳忠秧去参加评选,并不合适。所以我表示我不去参评。事后得知陈应松也没有参与。之后我们商议过几种方式,如何阻止柳忠秧,但都觉得不合适。最后决定,遵守游戏规则,一切交由评委定夺。评委评出什么,就是什么。

        此后,我再也没有管过此事。柳忠秧初评通过,是我意料之中的事。中国作协公示之后,我也没有表示过任何意见。

二、评选前夕,连续召开四次自己的作品研讨会

        实际上,柳忠秧的活动还不止是在作协找相关人请客吃饭。省作协的鲁奖初评会是4月10日召开的。他在此前的几个月时间里,召开过四次自己的作品研讨会。2013年11月27日,在湖南岳阳;2014年元月7日,在湖北武汉;2014年元月中旬,在北京;2014年3月30日,在武汉。这是天涯社区论坛的一个网址,这里汇集了柳忠秧诸多研讨会的情况。http://bbs.tianya.cn/post-culture-850695-1.shtml

        这样密集的研讨会,显然非常态。莫言得诺奖也没这么开过呀!而他自己此前也常开研讨会,但从来也没有这样密集地开过。以常识推断,他自然有清晰的目的才会如此这般。

        在评选前夕密集地开自己的作品研讨会,一是通过舆论为自己造势;二是通过会议结识评委,以便疏通关系,争取票数。开这样的研讨会自然是要给车马费以及送礼品以及吃饭的。这一点,对文坛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柳忠秧自己也不否认。

        而在这些研讨会中,我看到一大半以上的评委名字。感谢这位网友的细心,把这些会议都集中到了一起,省了我很多的事情。

三、柳忠秧错在哪里?

        柳忠秧热爱写诗,热衷结交文坛朋友,喜欢“诗酒风流”,追求雅致生活,以及喜好开自己作品研讨会,这都不错。这也是他的个人权利,他完全有这个自由。有钱并且有能力把生活过成这样,也许挺有意思。

        他的问题在于:他不应该在鲁迅文学奖初评前来做这些活动!

        鲁迅文学奖评奖条例第七条评奖纪律中第一条规定:杜绝行贿受贿等违法违纪行为和人情请托等不正之风。评奖委员会及评奖办公室成员,不得有任何可能影响评选结果的不正当行为。如发现此种行为,有关人员的工作资格和有关作品的参评资格均予取消。柳忠秧有钱,在文坛或媒体有众多朋友、老乡,他可以开研讨会,可以认识很多评论家和专业人士。他可以做很多其它参评者做不到的事,比方评选前为自己造势,找相关人员吃饭之类。但对于其它没有钱没有关系的参评者,尤其基层的写作者,这显然不公平。尽管只是初选,但也是竞争。既是竞争,就须公平竞争。你就算诗写得再好,再多大家吹捧,可是你做的是破坏规则的事。这就错了。

        现在的社会风气不好,为文学评奖活动的人也不只有柳忠秧。而大多的人对这类的活动也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其实我也一样。我知道他做了这些事,我很反感,但也没有打算多说。作协的事是党组决定,我告知党组了此事,我就是尽了责。

        只是,五月的某天,有同事告诉我说,柳忠秧是满票通过,我才生气。觉得就柳忠秧这样的诗(我个人对柳诗评价是很低的,他的作品谄媚的成分太多。湖北好诗人很多,在我眼里,比他写得好的诗人太多了)通过也罢了,居然还是满票。心里对评委自然有所不满,觉得他们未免太欺负文学。同样,我对柳忠秧在评选前的活动也相当厌恶。所以当晚一气之下,发了微博。

四、关于鲁迅文学奖的想法

        其实去年,我还有一条微博,大家没有更多关注。其实我觉得这是更为重要的一条:“为自己作品获奖上下活动是极伤尊严也极丢人的事。即使得奖,这份丢人也总在那里。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前赴后继呢?是因为政府介入太深。无数个人利益,皆以获不获奖为标准。使获奖后的个人实惠太大。大到很多人宁要实惠而不要其它。所以评奖在某种程度很伤害文学。让很多读者无从判断文学作品之优劣。”

        以前为什么跑奖的少?甚至没有跑奖这一个概念?现在为什么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会突然什么人都为这些奖而活动?并且你发现,他们有的还能够跑成功。

        因为一个国家文学奖,可以让有些人少奋斗几十年,尤其是低水平的写作者,得奖几乎是他们人生奋斗的捷径。比方,一个写作水平一般的人,没有学历,没有背景,没有地位,没有名声,并且素质也不算高,他得了奖之后,可以得到什么?奖金肯定是有的。中国作协奖了后,省里市里县里到他本人的工作单位,都会一奖再奖。他出书也不再困难。他成为了当地著名文化人,出入于各种场所,全国各地讲学,到处受人尊敬。省里作协副主席的位置是当然会有的。主席位置只要有空,也会有机会。如果是专业作家,他的职称很快能破格升到顶级(直至文科类最高级别,也就是大学二级教授这一级)。也就是说,只要你有鲁奖或茅奖,无论你本人是什么素质,什么能力,什么学历,什么水平,有无前科,有无恶气,有无犯罪嫌疑,以及你职称年限是否够数等等,所有一切都可不计,只要有这样的一个国家级文学奖,你就直接能上文科的顶级职称,你就是当然的文学领军人物,是当地的文学旗帜。这就是我们能看到的现实。

        政府过于重视。他们给予了文学奖承受不起的重量。相当于给了获奖者一份“暴利”。这份“暴利”在真正的好作家那里没有什么意义,但对于水平低作品差的人,却相当有用。既然一个文学奖有这么多的好处,而它又不是那么难以得到。它又不需要作品那么高质量,通过其它途径和办法也能搞到手。这么大一个红包,你想想,怎么会没有人疯狂地扑上去?贪心的人历朝历代都有,本朝也不例外。因为他们的成功,文学奖作品被劣质化,以文学奖为标准来评定的文化精英,也同样被劣质化。

        其实我们还可以看看,那些民间的文学奖,尽管奖金也不少,甚至比鲁奖茅奖要多,又有多少人去跑路子找评委开后门?或是在民间评奖前夕没命地开自己作品研讨会为自己造势?

        因为官方对这些奖没兴趣,那些把自己人生很多的希望押在得奖上的人,自然对这些奖也没兴趣。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