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市政厅|黄怡:社区规划最重要的是人,要把时间转换为空间

黄怡/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2015-03-13 20:56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2000年时,德国做了社会融合规划,它不是一个全面覆盖的规划,而是项目推进型的。

        社会学家、规划师、城市管理者、居民之间,大家对社区的理解不一样。需要对社区代表的内涵、范围,有一个共同认知,再来谈论社区规划。

        社区分不同层次,讲社区要看是在哪个层面上的,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做过类似的调研,居民对社区的认识,就是围墙以内、自己的小区。以前的规划中,我们将此称作“住宅区”或“居住小区”,更强调物质方面。现在,社区拥有了社会组织,但对空间还是有界定。

        真正进入社区后,我们发现,社区是变化的,而不是僵化的。谈论社区时,不能抛开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同一个社区在不同时段的呈现不一样,它是发展着的。

        一个社区,从1949年到1980年代,可能比较稳定;而1980年代以后,流动性增大,原来的特点就变了。比如广场舞,在十年前,没有那么多大妈跳舞,当初的规划不可能想到给她们造空间;而如果现在规划好,十年后的大妈又可能不跳广场舞了。一代代人是变化的。所以,讲社区的时候,要把时间转换到空间上。

        社区是差异化的。社区可以是不同层次,它不同于街道,因为街道完全是管理的角度,作为一个行政单位。我们说街道是一个社区,但这不同于规划上的意义,也非社会学上的社区意义。社区的差异性太大,每个社区的问题很具体。比如某工业园区,因环境污染,居民想要生态安全的环境;比如某街道,吸毒人口很多,凸显另一种安全问题,还有的社区是群租、贫困等问题。

        把大的社区规划抽象化后,很多问题没办法落在空间来解决。规划一定要跟空间结合,才有针对性。

社区规划的可能性

        我们做了很多年的居住区规划、居住小区规划,现在加上了一个“社区规划”。那么,怎么处理规划之间的问题:是不是原来居住区规划都抛弃,小区规划都不要了?在什么前提下,要引入社区规划?

        比如,在中心城区,小区已经比较成熟,不需要再做一个整体的小区规划。这时,我们做社区规划,其实已是城市更新规划了。社区规划是跟居住区、居住小区规划结合起来的。

        在郊区,要做大型社区,但它的使用者、居住者都不确定,所以还是先做居住区规划;对大型社区,从一平方公里甚至五六平方公里,是先做居住区规划,再做居住小区规划。而社区规划更多对应既有社区,使用者是确定的。

        对未来谁要居住的情况还不确定时,社区的人,你完全没有了解,怎么做社区规划?所以要把这个界定清楚:到底社区规划在什么条件下做,与既有的规划是什么关系。

        关于社区规划法定化,我泼泼冷水,即使把社区规划像控制性规划一样,作为法定规划,也没有用。因为,控制性规划是法定的,而规土局日常的工作,就是控规调整。所以,这个社区规划法定了也没有用,它就是不停调整,来一个领导,做一个调整。

        我认为,所有调整,都是在调整利益。先开发哪里,后开发哪里,没有定规矩;把哪块地作为重点,都没有错;还有容积率,是3.0、3.1或2.9,没有谁规定标准答案,都是相对的。

        现在,社区规划是什么,尚未清楚,如果先法定了,就容易犯错误。社区规划需要先做试探、试验,觉得有体系出来了,跟空间关系处理好了以后,慢慢地,大家觉得这个规划是圆满的规划,法定化就水到渠成。

        大家讲的社区规划,偏重公共设施以及均等化,没谈到住房。而住房决定人口,建什么样的住房,就住什么样的人口。让公共设施均等化,不能抽象看。因为设施跟住房连在一起,什么样的住房,配什么样的设施,应该各取所需,而不是都均等的,要有公平原则。

        不是简单地把公共设施放在那里,后面就不管了。还要强调交通的便利性、机动性的公平,以及环境生态的考虑。现在的情况是,好的社区有好的环境,而有的社区,让一些收入不高的、没有话语权的人,被迫承受环境污染的恶果。所以,公共设施只是一个基本的追求。社区规划真正要做到:安全的、公平的、健康的。

        社区规划,真正要为了居民来做。为了居民生活,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这是基本的层次。

        第二个层次,基于有历史的、有记忆的场所。先是有地方安定,然后才有历史。现在还做不到有根的社区,因为人们流动性太大,不停地搬家。好不容易在一个地方住了十年,有一点感情了,又迁移了,重新开始适应。

        第三层次,社区资本,比如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都可以作为社区的资本。对于社区,不用给它规划什么设施,最主要的是需要人,有了人,什么都有。社区的“人”很好,它自己有办法,你给它什么设施都好,如果社区的“人”不行,设施可能堆积在那,不会被使用。

        我们去社区调研,关注它有多少人,有多少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它只要有点资本的,不用担心,社区自然会发展。规划只要适当就可以了。

        比如经济资本,之前街道可以招商引资,今年又不可以了,街道的积极性一下就不高了。要做事,必须得有钱,本来有很多办法,现在少了这个经济基础,很多事情就很难开展了。社区要有好的就业,不然,光给它物质空间,是没用的。

社区规划的推进

        社区规划怎么做好,看看德国。2000年时,德国做了社会融合规划,它不是一个全面覆盖的规划,而是项目推进型的,从全国各个州,选择认为有需要的地方去调研。与我国社区不同,德国的社区面临人口萎缩的、衰退的状况,项目有大有小,基本上各个州都有,然后针对不同的情况,如物质衰退的、青年人口搬出去的、人口减少的,有对应办法,比如大型商业设施开社区分店,不开小店以保证品质,通过这些商务设施,来吸引年轻人回流等。每个侧重点不一样,解决社会问题、人员问题,等等,联邦政府会出一些资金。

        而我们做社区规划,到底是项目推进型,还是常规铺开性型?这个也要想想。

        长期来讲,应该有一个“社区规划师”。而其中的主角,除了规划师、研究者,应该有一个社区规划委员会,有公共参与。到了社区治理层面,需要由众多社区工作者、社团,更长久地发挥意义。因为社区规划只是做了规划,真正要运转,还需要很多社团、志愿者。

        比如,一个街道办,规划先了解小区里的居民,有哪些人、哪些资源将来可以用的,可以发挥调动起来,人们各自出钱财、知识、社会关系等,都成为志愿者。他们是社区长久发展的保障。

        (本文系作者2015年2月在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起的“上海社区规划研讨会”上的发言,蒋晓娟、王昀根据录音整理,未经作者审订。)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