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际思想周报 | 德国精神在哪里

澎湃新闻记者 彭渤
2015-03-16 07:51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海德格尔教席的争论,其实与他的反犹言论没什么关系

        在德法知识界闹得沸沸扬扬的海德格尔“黑色笔记本”事件,最近又爆出新闻:据媒体报道,海德格尔从他老师胡塞尔手里接过并传给后人的弗莱堡大学哲学教席,可能被该大学以拒绝延长现任持有者退休期限的方式取消。

弗莱堡大学建于1911年的第一教学楼。一战后,胡塞尔及其门生海德格尔先后来到此校任教

        这则新闻耐人寻味。据许多国内媒体报道,其原因是,即将出版的第四卷“黑色笔记本”(1941年—1948年)披露海德格尔在战后持有“犹太人自我毁灭”的言论。

        教席目前的持有者是伽达默尔的学生君特·菲加尔(Günter Figal)。据称,将于今年退休的他可以申请延期至2017年,但这一要求被大学当局拒绝了。对这一决定,菲加尔已经申诉,有望在几周内得到判决。

        这一出颇有政治斗争的嫌疑。因为菲加尔本人曾经是海德格尔协会主席,今年一月刚刚辞掉了这一职务。他当时解释说,这是因为他读到“黑色笔记本”中的反犹言论,感到十分震惊的结果。而当前媒体热议的弗莱堡大学因海德格尔反犹取消教席也可能只是上纲上线的说法。正如哈贝马斯所指出的,海德格尔是纳粹,在德国不是什么新闻,只有法国人才会对这一事实感到吃惊。

        所以菲加尔的去留,也许并非德国知识界真正关心的问题。关键在于将替代菲加尔的,是一位侧重分析哲学的初级教授(德国教授分W1、W2、W3三个级别,W1是资质最浅的一级,相当于美国的助理教授。菲加尔是“侧重现当代哲学”的W3教授,而替代他的,是“逻辑学和语言分析哲学”的W1教授),德国知识界关心的是新闻背后,德国大学将丢失现象学传统这一令人心痛的前景。

        3日,德国新锐哲学家马库斯•加布里埃尔(Markus Gabriel)在《南德意志报》撰写题为《德国精神在哪里?》(Wo wohnt der German Geist)的文章,斥责弗莱堡大学这一决定,强调维护和发展德国自身传统的重要性。加布里埃尔在文章开首即痛心指出:阿伦特、汉斯·约纳斯这两位海德格尔的高徒,都去了美国,为什么德国精神在美国?加布里埃尔随后在网络上发起名为“拯救弗莱堡大学的现象学与解释学”的请愿书。此后,德国多位哲学家、知识分子也在媒体上指责大学此举欠妥。

        弗莱堡大学自然感到了压力。10日,该大学在官网上发布公告称,“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仍在弗莱堡大学”。公告解释说,“处于争议中的W3教授将像之前一样继续得到资助”,没人会被抛弃,而替代的“逻辑学与语言分析哲学”教授是出于培育新人的需要,它并不意味着只致力于哲学的分析传统,因为还存在着一个弗莱堡自身的传统,它既包含经典逻辑学又有古典语言哲学,同时又延伸到海德格尔和胡塞尔的当代主题。

        一直以来,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很少能引起分析哲学家的兴趣。同时,对于现象学者和存在主义者来说,分析哲学几乎是一个封闭的世界。关于所谓“海德格尔教席”的争论,看似两个阵营之间的鸿沟难越,实则也反映了德国知识分子对防止丧失自身传统的一种警策。当然,这一切,跟海德格尔的反犹言论一点关系也没有,至少加布里埃尔的长文请愿书和弗莱堡大学公告里丝毫没有提到这一点。

        

瓦尔堡研究院与伦敦大学的诉讼

        地处英国伦敦大学内的瓦尔堡研究院(Warburg Institute)是著名的艺术史和文化史研究重镇,它的图书馆被认为是英国最奇特的、最有独创性的图书馆。但近年来,它与伦敦大学关系十分紧张,最近伦敦大学更是发起诉讼,要求将其中的书籍并入自己的图书体系中。作家亚当·戈普尼克(Adam Gopnik)在最新一期《纽约客》杂志上关注了这一事件,在盘点该研究所辉煌历史的同时,痛斥了伦敦大学这一目光短浅的作法。

阿比·瓦尔堡《记忆女神图谱》内页

        瓦尔堡研究院得名于德国艺术史大师阿比·瓦尔堡(Aby Warburg,1866—1929)。他出身于汉堡著名银行家族,后来却成为一名具有强烈使命感的学者。瓦尔堡对艺术史和文化史的主要贡献之一是建立了瓦尔堡图书馆,并以此为核心发展为著名的瓦尔堡研究院。

        瓦尔堡的私人图书馆按照他自己的学术理念而建,其藏书完全按照个人的癖好来布置和进行书目编排。一开始,他将几万册涉及艺术史、宗教史、语言文化史、人种学、哲学的图书,无序地摆放在一起,它们看似没有主题,但其实书与书之间有着互相的联系,都围绕着一个理念中心——“书籍不仅是研究问题的工具,集合在一起的书籍还表现人类思想的常态及其不断变化的各个方面。”他特意用希腊文刻了一句话在住宅的门楣上:“记忆女神”,意味着人文主义者和人文学科应该是人类文明价值的记忆者和保存者。

        这就是瓦尔堡图书编排的“好邻居法则”:将这些看似没有关联的书聚在一起,但每一本书都包含了另外一本书或多或少的信息,邻居之间互相补充,读者就可以凭借这些书籍领会人类思想史的巨大力量。这体现了瓦尔堡的学术理念:任何一门人文学科不应该受单一学科或学派的约束。

        到了20世纪20年代,瓦尔堡图书馆已经俨然成为了一个学术研究院,它在欧洲学术界开始名声鹊起,许多学者均不正式地加入其中。但随着瓦尔堡的去世、图书馆在二战时迁往伦敦,以及长久以来瓦尔堡本人著作的缺失影响了世人对其的了解,造成了他被遗忘。另一方面,迁移后的瓦尔堡学院几乎丧失了它魏玛时期的影响力与知名度,而远去美国执教的潘诺夫斯基似乎也甚少提起他的图像学方法与瓦尔堡的渊源。直到上世纪70年代,贡布里希出版了《瓦尔堡传》,80年代,德国重新掀起了一场关于“文化”的讨论,致力于建构一种交叉学科下的“文化学科”,并称其为“文化记忆”,而与瓦尔堡研究院联系紧密的本雅明一直被认为是这一领域的先驱,在重新研读其著作的过程中,本雅明关于的瓦尔堡的记述与高度评价激起了人们的兴趣。

        伦敦大学与瓦尔堡研究所的争议在过去几个月达到高潮,但它实际上开始于七年前,当时瓦尔堡研究所以及伦敦大学寻求法律咨询,以厘清该研究所来到英国时所签订的信托条款契税,当时是1944年,世界范围的战事正酣。

        去年,伦敦大学发起了诉讼,想将瓦尔堡研究所的书汇集到该校较大的图书馆系统中来,并要求研究院继续缴纳不菲的租金。当时,《泰晤士高等教育报》《卫报》《纽约时报》等世界主流媒体都对此诉讼保持关注。

        受益于瓦尔堡研究院的学者凝聚在学术界的期刊和网络上,对伦敦大学此举发表抗议。普林斯顿历史学家安东尼·格拉夫顿(Anthony Grafton)和哈佛艺术历史学家杰弗里·汉堡(Jeffrey Hamburger)在《纽约书评》上写道,“如果该大学的计划取得成功,该研究所将不得不放弃瓦尔堡的基本原则,对自己的图书和期刊的失去控制,这些书和期刊造就了杰出的学者和学者型馆员,他们培养的学生又继续塑造这笔财富。”两人感叹道,瓦尔堡作为“欧洲文化的一个中心和西方传统的一个宝库,逃脱了希特勒和闪电战,最终却可能毁在英国那些精打细算的帐房会计(bean counters)手里”。

        在学术界发酵一段时间之后,最近,美国一名博士Brooke Palmieri在网上发起了拯救瓦尔堡研究院的请愿书,这点燃了公众的兴趣。Palmieri说:“瓦尔堡是一段惊人的、充满活力的思想史。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它的‘好邻居’原则,它不是基于什么图书馆目录、字母排序。与书的偶然相遇就是它最伟大的想法。”

        瓦尔堡曾经坚信在整个人类历史中,文明一直受到盲目的激情和极度恐惧的威胁,而只有学者以理智的探究和科学的公正才能拯救文明。他一直希望他的图书馆打破学科的封锁壁垒,致力于研究“整体艺术”。而今天,在人文学科面临严重挤压的现实中,如何保全这一伟大的精神遗产,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英国女学者获郝尔拜国际纪念奖

        英国作家、学者和评论家玛丽娜·华纳(Marina Warner)3月12日获得了挪威政府颁发的2015年度郝尔拜国际纪念奖(Holberg International Memorial Prize)。该奖时常被称为人文领域的“诺贝尔奖”,旨在表彰人文、艺术、社会科学、法学和神学等领域贡献突出的个人,之前的得主有克里斯蒂娃、哈贝马斯、德沃金、詹姆逊等人。

        评奖委员会在一份新闻稿中称,华纳因为“她对故事和神话以及它们所反映的当时当地的场景的分析工作”而获此荣誉,同时,她也因为“在其文学作品中重视性别角色和女性主义”而著称。

        “作为一个主张自身权利的讲故事者、一位小说家,玛丽娜·华纳识别并颂扬在叙述中能发现的另外一种知识形式。”新闻稿引述访奖学术委员会主席玛丽·雅各布斯(Mary Jacobus)说。玛丽·雅各布斯也是一位杰出的英国女性学者。

        值得一提的是,华纳教授去年曾经退出供职多年的埃塞克斯大学,并在《伦敦书评》上发表了《我为什么退出》一文,表达了对她所说的“隶属于行政管理的学院体系”的抗议。她目前是伦敦大学英语与创意写作教授。

        详阅: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10612

本周小书

        在《欧洲的观念》(The Idea of Europe,Overlook Books出版社,2015年3月,48页)一书中,已经86岁的乔治·斯坦纳从许多不同的角度观察欧洲。他写道:“在欧洲,歌德的花园几乎与布痕瓦尔德集中营毗邻,高乃依的房子紧挨着圣女贞德死难的广场。”这块大陆具有丰富的矛盾,其中许多文化、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宗教的紧张,数百年来密谋把它拆开,即使它已经变得越来越统一。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