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加坡观察|新加坡的禁令为何行之有效

查雯/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讲师
2015-03-20 06:51
来源:澎湃新闻
外交学人 >
字号

新加坡的禁令牌。网络图片

        不少人感叹新加坡城市整洁、有秩序,没有人乱丢垃圾,也没有人清早起来在拥挤的地铁车厢里吃猪肉大葱馅的包子。感慨之余,不免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大城市不能像新加坡一样。

        很多人会说,新加坡人素质高,从小接受了良好的环境卫生的教育。但你也许想不到,正如北京和上海一样,新加坡是一个外来人口多、人口流动大的社会。201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新加坡人口逼近500万,其中新加坡公民只有320万。换句话说,每3个居住在新加坡的人中,就有一个外籍人员。而在这180万外籍人员中,又有大量收入和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外籍劳工。比如,在新加坡从事建筑行业的8万名工人,就有5万多人来自周边的发展中国家。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这些初来乍到的外籍工人也能很好地遵守社会规则?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新加坡高额罚款的威慑作用。以新加坡的地铁为例,到处可以看到各种禁止标志。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的禁止标志都将罚款金额明明白白地写了出来,而罚款的额度也是令人咋舌。比如,携带易燃物品的罚金高达5000元新币(1元新币约合5元人民币),吸烟的罚款是1000元新币,而喝饮料与吃东西最高可能被罚500元新币。而各种规定也是相当细致,比如,还会有专门的标识告诉大家,不可以携带榴莲进入地铁。

        且不要小看这些罚款标志。一般来说,国内的各种规章多以“严禁”开头,“严禁随地吐痰”,“严禁吸烟”……这些标志和语言给人的观感是:“我的行为确实不太好,但后果可能也不是很严重。”在很多人看来,随地吐痰等等还只是文明与否的问题。但在新加坡,看到了如此高额的罚款,你的第一反应会是:“我是不是犯法了?”我初到新加坡时,在地铁上有些口渴,书包里就有一瓶矿泉水,于是向一位久居新加坡的同学询问,矿泉水不会像含糖饮料一样弄脏车厢,是不是能喝一点。经过了一番讨论,最后决定,安全起见,还是忍一忍吧。可见,在严格的罚款制度下,这种“我是不是犯法了”的想法,会产生多么大的自我约束力。

        在过去的几年,我从来没有目睹过一起被罚的事件,也没有遇到过一位执法人员。也许偶尔随手扔一个垃圾,并不一定会被逮到,但一个大家都明白的道理是,即便被逮到的风险不大,后果却可能很严重,这一点大大降低了人们违规的意愿。同时,媒体关于一些罚款个案的报道,也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执法者的存在,并强化了大家对各种禁令的认知。

        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在加大处罚的同时,新加坡的市政建设也大大降低了人们遵守规定的成本。比如,人们可能急于将一些垃圾扔掉,当找不到垃圾桶的时候,就随手丢弃了。而在新加坡,有统计显示,平均每5-25米远的地方就有一个垃圾桶,这也为公众维护卫生环境提供了条件。为了减少乱扔垃圾的现象,新加坡国家环境部做了非常细致的调研,比如哪些垃圾桶经常闲置,而哪些垃圾桶又装得过满,类似的调研为垃圾桶的合理摆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如此严厉的惩罚当然也会引起一些质疑。比如,就有这么一个案例,有一位乘客在地铁上吃了一些甜食,恰巧被执法人员逮到,尽管他解释说自己当时感到头晕,必须补充些能量,但最终还是被迫接受了罚款。于是,有人质疑在这种情况下罚款是否合理?还有人说,在“口香糖禁令”解禁之前,吃口香糖可能污染环境,那么是否可以允许人们吃一块硬糖?总之,对于红线究竟应该画在哪的争论可能永远不会停止。然而,正如所有各种法规一样,新加坡的禁令有其不近人情的一面,但并不能因此否定它存在的必要。

       绝大多数新加坡人和外来者之所以能够认可这些禁令,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家都看到了这些禁令带来的好处——新加坡能成为世界闻名的花园城市离不开这些禁令。更重要的是,这些禁令并不是设计者的心血来潮之作,也不是某一次运动的产物,相反,它体现出了制定者细致的设计,更有持之以恒的执行,以及系统性的规划。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