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李光耀去世|与五代中国领导人交往,赞习近平有钢铁般意志

澎湃新闻 综合报道
2015-03-23 05:28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速报 >
字号

【编者按】

        李光耀重视并致力于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关系。1976年以来,他曾多次访问中国,包括2008年8月来华参加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及相关活动。他先后会晤过毛泽东、邓小平,之后也同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国领导人见过面。

        李光耀对邓小平很推崇,称赞邓小平是一个伟人,意志坚强,灵活务实,说话算话。他在书中写到,“邓小平是我所见过的领导人当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位。尽管他只有5英尺高,却是人中之杰。虽已年届74岁,在面对不愉快的现实时,他随时准备改变自己的想法。对于习近平,他则评价为“应该属于纳尔逊·曼德拉级别的人物”,有“钢铁般的意志”。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摘录《李光耀传》一书中他与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的故事,并摘录媒体关于他与胡锦涛和习近平会面的报道,以及《李光耀论世界与中国》和《李光耀观天下》中对习近平的评价。

        

        《李光耀传》:

        1976年5月,应中国领导人的邀请,李光耀首次访问中国。随行人员中,有外交部部长拉惹勒南、财政部部长韩瑞生等政府官员,还有李光耀的夫人柯玉芝女士和女儿李玮玲。

        在新加坡友好代表团访华期间,年迈而名震中外的毛泽东主席亲切地会见了李光耀,并同他进行了交谈。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华国锋和李光耀进行了广泛的交谈。李光耀对中国领导人说:“中国是亚洲的一部分,中国的政策对东南亚形势的发展是一个重大的因素。”“新加坡认为,中国越强大,对新加坡越有利,中国同美、苏的力量更加平衡,新加坡就更加安全。”对于新中两国双边关系,李光耀重申,基于东南亚形势的考虑,待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同中国建立关系后,新加坡再跟中国建交。李光耀建议,新中两国应缔结一项长期的贸易协定,通过这一协定逐步发展和扩大中新两国的双边往来。

        首次访华期间,李光耀一行还访问了西安、延安、上海、无锡和广州,游览了长城、明十三陵、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和华清池等名胜古迹,看了延安枣园、杨家岭等中国革命旧址,饱览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这次访问,为新中各层领导人的互访、增进了解和友谊以及开展经济和贸易往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后,1980年、1985年和1988年,李光耀又三度访问中国。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和其他领导人也分别于1978年和1981年访问新加坡。随着这一系列的互访,新中两国进一步沟通了思想,对国际形势、区域问题以及双边的基本国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两国的友好关系和经济贸易合作日益发展。李光耀欢迎中国和美国建立外交关系及中国与日本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也欢迎中国和英国达成香港1997年归还中国的协议。他特别赞赏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四个“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认为“中国四个现代化成功,对整个亚洲及地处东南亚的新加坡都有好处。中国经济成长将为整个区域制造稳定和刺激贸易与投资”。“中国繁荣了,各国就多了一个好的贸易伙伴。”当然,李光耀同时也指出,中国繁荣了,“这种发展将与东南亚国家在出口市场和外国投资方面展开竞争”。

        关于新中两国如何发展经济合作问题,在1985年9月访华期间,李光耀提出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先集中在几个合作项目上,期望在一两年内见效,两三年内在新的领域达到更高目标。”访华时,李光耀曾同新加坡记者团畅谈过新中合作问题,他对中国经济改革成功和新中经济合作前景充满信心。李光耀说:“跟1976年与1980年不同,如今双方不再是陌生人,在联合国大会中,在互相访问时,部长们多已相识。这是很重要的,双方认识后,如果他们认为我们可靠,不是骗子,前景就充满希望,较大的计划会因之推行,给双方带来更大的好处。”1986年4月,李光耀在访问澳大利亚期间则明确指出:“在中国投资,在短期内不要希望彩虹之下会有黄金,应该从长远着想,因为中国在15年、20年后潜力很大,投资也就会有很大收益。”

        李光耀1988年第四次访华时,在临离北京的那天上午(9月17日)会见了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邓小平主席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后,李光耀真诚地说:“是的,10年改革开放,使中国大踏步地走向世界、走向未来。新加坡人民看到中国人民在发展经济中取得的伟大成就,由衷地感到高兴。我深信,在阁下深得人心的政策下,中国一定会迅速富强起来,这对世界和平和稳定的局势具有重大的作用。”

        李光耀十分佩服邓小平主席的机智和幽默,他多次对记者说,自己不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不管是在国内或国外。李光耀坦然地说,在国外,例如在中国,他不可能坐上第一把交椅。不是因为他不是中国人,而是他认为在10亿中国人中,比他有才华、能干的人太多了。他说:“我自叹不如邓小平。他比我有头脑,更有干劲。要是在中国,我爬上顶峰的机会只有0.001巴仙(0.001%)。换句话说,就是根本没有机会。”

        在与邓小平的会面中,李光耀谈到了东亚经济的崛起的现代历史意义与21世纪的发展前景。李光耀认为,从工业革命以来开始的向现代世界的过渡,即世界现代化进程,迄今为止经历了三次大的发展浪潮。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年代到80年代出现的第三次大浪潮已扩散到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区,但中心在东亚地区。邓小平很赞同李光耀的观点。两人畅谈了全球经济和国际形势,取得了一致的意见。

        1990年8月11日至13日,应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的邀请,中国总理李鹏出访了新加坡。李鹏在李光耀为他举行的宴会上说:“在两国业已存在的友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既是中、新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李光耀则在宴会上明确表示:“新加坡希望在今后几个月内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8月13日,中、新双方发表的联合公告中写道:“李鹏总理同李光耀总理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举行了会谈,双方就发展双边关系以及共同关心的地区和国际问题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并取得许多一致的看法。双方同意尽快完成关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谈判。”公报还写道,“应李鹏总理的邀请,李光耀总理将于年内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早在这之前,李光耀曾多次说过,“北京和新加坡建立大使馆只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时机成熟了,我们一定会采取步骤”。为什么李光耀要新加坡不抢先和中国建交呢?他的一段答问解开了人们心中的疑问:“来自北京的大使同我和我的同僚能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交谈,因此,在别人看来,就好像在谈论他们自己所不了解的问题一样,这就会由此产生猜疑。因此,我希望邻国首先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1990年8月8日,印度尼西亚与中国复交,新加坡周边国家与中国全部建交。9月15日,新、中两国政府代表团在北京就建交问题达成协议。10月3日,中国外长钱其琛和新加坡外长黄根成在联合国分别代表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公报,宣布“自1990年10月3日起建立外交关系,互派大使”。

        1990年10月16日,在中、新两国建交后不到两个星期,李鹏总理访新后只有两个月零三天,李光耀总理对中国进行第五次访问,这是李光耀对中国进行的第一次正式友好访问,也是他以总理名义对中国进行的最后一次访问,这之前,李光耀已宣布在11月底把总理的职位让给吴作栋。

        这次访问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访华前夕,李光耀对记者说,过去16年来,他同中国领导人一直保持着联系,他把这次访华视为他本人同中国联系的一种总结。在新加坡主要领导人更换之际,他安排吴作栋随团访问,就是要让他今后把已经建立起来的同中国的关系继续下去。

        陪同李光耀来访的有第一副总理吴作栋、外交部部长黄根成、未来的新闻和艺术部代部长杨荣文准将等。这三位都是新加坡年轻的一代领导人。

        1990年10月16日下午5时30分,李鹏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为李光耀总理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仪式结束后,两位总理进行了亲切的交谈,晚上,李鹏总理为李光耀总理一行举行了欢迎宴会。

        第二天上午,李鹏总理来到李光耀下榻的钓鱼台国宾馆18号楼,两位总理再次进行了友好的会谈,双方讨论了海湾危机、柬埔寨问题,取得了广泛的一致。下午,李光耀来到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两位领导人就经济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中南海会见了李光耀。一见面,江总书记热情地说:“中国有两句古话,一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另一句是‘乐莫乐兮新相知’。今天,我就用这两句话来欢迎你。”

        李光耀紧握着江泽民的手说:“总书记阁下,我对你的热情表示衷心感谢!”

        江泽民说:“我很高兴看到中新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我们两国之间的关系发展得很好。”

        李光耀说:“通过这次访问,能更好地了解中国今后所采取的政策。我认为,中国的所作所为对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对亚洲十分重要。”

        在中南海的明代楼阁里,李光耀与江泽民越谈越兴奋,越谈越投机。江泽民知道,李光耀任新加坡总理30多年,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执政最长的政府首脑之一。他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具有丰富的经验。因此,在同中国的交往中,李光耀不仅是一位友好的使者,还是中国人民“真正的朋友,而且是个诤友”。在多次访华中,他对中国存在的问题总是坦诚相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如在1985年访华中,李光耀就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太热、太快,流动货币量太大,运输问题不能解决,电力供应不足……”建议中国“放慢速度,不要过多消耗外汇去换取效益不大的投资”,“应全面吸收科学技术,加强贸易,赚取更多外汇。对管理人员、职工的精神面貌和工作态度,要进行教育和训练”。李光耀的这些中肯批评、宝贵建议受到中国领导人的欢迎和感谢。

        如今,新加坡终于同中国正式建交了,江泽民总书记在会见中,一再赞扬李光耀为发展中新两国的友谊所做出的努力。江泽民说:“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重要的是要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在五项原则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互不干涉内政。我想,通过阁下这次访问,我们两国的关系必将进一步发展。”

        10月18日上午,李鹏总理来到钓鱼台国宾馆,同李光耀总理热情话别。在中国陪同团团长、航天工业部部长林宗棠的陪同下,李光耀和夫人一行从北京机场飞往乌鲁木齐访问,之后又飞往喀什、敦煌、厦门、广州和深圳等地参观访问。

        在离开中国大陆后,李光耀来到当时还由英国人统治的中国香港,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在回答中国领袖邓小平逝世后是否会有一场权力斗争的提问时,李光耀肯定地说:“据我观察,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邓小平对中国具有伟大的影响力,虽然他没有任何官职,但他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已深入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中国一定会沿着邓小平指引的方向,稳健地前进。”“我不认为会重演‘四人帮’事件,因为情况已大不相同。当时的事件是秘密进行,而且还存在着意识形态的斗争。而现在的情况则很明显,中国正向好的方向发展,达致一个工业化的社会。”

        在谈到中国的改革问题时,李光耀对记者说:“我并不完全同意西方的观点,就是说,在产生资本主义或者自由市场经济前,必定先要有民主制度。不用我说,中国也已经看到,他们如何采纳自由市场政策,融入他们制度内,他们将在一段时间内取得十分的成功。”“我受到鼓舞,因为我发觉在中国负责的人,即最高领导层的官员,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得十分透彻,他们曾经出外访问,而他们的子女亦在美国、英国、欧洲的大学就读,他们自己也曾在苏联受训……”“我并不同意西方社会科学的意见,一定要照单全收。我曾经同许多亚洲国家的领袖分别交谈过,我知道他们施政的方法,就是只取他们认为有用的部分,并非单用西方的方法。还包括其他与其国情相若的国家在内。然后尝试将这些方法纳入该国制度内,有时有用,有时则行不通。所以,这是一个个别措施。从这个方法,你可以看到日本的兴起。日本的民主制度与美国的国会制度,或者其他欧洲国家的民主制度,并不是照搬,差别也很大。中国目前的领导人明白西方国家的社会状况,及其管理经济的哲学。他们也学习西方有用的东西。邓小平鼓励所有的领导,包括北京的领导、各省市的领导,出国考察,了解外国国情,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以加快中国现代化的步伐。我不是在这里为中国政权辩护,我只是说,不要期望领导层会把中国民主化,他们只是希望将中国现代化。”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作为中国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讲话。在这一大背景下,李光耀和中国领导人提出了在中国建立工业园区,并把新加坡经济和公共管理的经验运用到工业园区的设想。

        从1992年9月开始,李光耀、吴作栋、王鼎昌等新加坡领导人多次来中国考察和访问,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岚清等多次会见了他们,反复商谈了工业园区项目,最终决定将工业园区建在江苏苏州,因为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离上海较近,商品经济发达,人的素质较高,基础设施好,而且风景秀丽。

        1994年10月,李光耀再次应邀访华,并参加第二届“中信国际经济论坛”会议。李光耀在会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可望有爆炸式增长》的讲话。李光耀认为,当今世界处于一个转折点,而东亚则是处于一个剧烈变化的开放阶段。

        1994年11月8-10日,应新加坡共和国总统王鼎昌的邀请,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对新加坡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国事访问。在访问中,江泽民同李光耀进行了亲切的交谈。江泽民说:“近年来,中新关系发展顺利,两国各方面的合作势头良好。阁下关心并给予积极支持的苏州工业园区项目已正式启动,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李光耀资政对江泽民主席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他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他说:“中国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国际人士认为,中国的形势是稳定的,中国的经济将会有更大的发展。”江泽民主席还分别会见了王鼎昌总统和吴作栋总理。王鼎昌在谈到两国经贸关系时说:“目前,新加坡是中国第五大外来投资国,有3800多个投资项目,总投资额达68亿美元。两国的贸易额,仅今年头9个月,就达到了3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2.5%。”

        

        新华网2007年11月16日报道:

        新华网北京11月16日电(记者李诗佳)国家主席胡锦涛16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

        胡锦涛积极评价中新关系取得的新进展,以及李光耀为中新关系的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他说,建交17年来,中新关系深入发展。双方高层交往密切,政治互信日益增强。两国经贸合作成果丰硕,人文等领域的交流全面推进。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密切配合。新加坡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反对“台独”,支持中国和平统一大业。我们对此表示赞赏和感谢。胡锦涛表示,当前中国正在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加坡也在实施“重塑新加坡”战略,这为中新关系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中方愿同新方一道,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把中新关系推上更高的水平,以造福两国人民和地区国家人民。

        李光耀对中共十七大成功举行表示热烈祝贺。他说,中国的发展无论对亚洲还是对世界都是一件大好事。新加坡将继续致力于同中国的全方位长期互利合作,为本地区共同成长和繁荣作出贡献,为推进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发挥积极作用。

        

        中新网2009年11月12日报道:

        中新网新加坡十一月十一日电 (记者 周兆军)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11日在新加坡会见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李光耀表示,新加坡欢迎中国经济取得更大发展,乐见中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胡锦涛指出,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将坚持改革开放,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友好合作。同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有广袤的土地和比较丰富的资源,有潜力巨大的市场,中国能够主要依靠自己的条件和力量实现发展目标。

        胡锦涛说,前不久,中国人民热烈庆祝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六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我们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无论是规模还是复杂性都世所罕见。中国要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李光耀对在新加坡同胡锦涛见面感到非常高兴,对中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表示祝贺,认为中国发展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对本地区具有重要影响。

        胡锦涛积极评价李光耀为两国关系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他表示,当前中新关系发展势头很好,基础深厚,合作顺畅,前景广阔。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天津生态城项目进展顺利。中新自由贸易协定有效实施,标志着双边贸易合作进入了更为密切、成熟的新阶段。中新合作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胡锦涛强调,明年是中新建交二十周年,双方应该以此为契机,发掘潜力,发挥智慧,共同为中新友好合作关系开辟更加美好的未来。为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双方应该重点做好三件事:一是保持两国领导人密切交往,坦诚交换意见,推动两国关系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向前发展;二是充分发挥中新自由贸易协定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作用,加强两国各领域务实合作,培养新的合作增长点;三是密切两国人员交流、文化交流、知识交流,加强学习和借鉴,促进各自经济社会发展。

        李光耀表示,加强新中合作符合双方共同利益,新方将全力开展对华各领域合作。中国是东盟最大贸易伙伴之一,全面加强东盟—中国关系有利于整个地区和平、稳定、繁荣。        

中新社2011年05月23日报道:

        中新社北京5月23日电 (记者 张朔) 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23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来访的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

        习近平祝贺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再次赢得大选并蝉联执政,高度赞赏李光耀作为中新关系奠基人和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多年来为促进中新关系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习近平积极评价中新关系良好的发展势头。他说,近年来,中新关系不断取得新进展,两国领导人保持频繁交往,相互了解与友谊不断加深,特别是人才合作方面成效显著。改革开放以来有数万名中国各级干部到新加坡考察学习,在促进双边关系和中国现代化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方愿同新方一道,继续加强在经贸、人文、防务等各领域的友好交流与互利合作,继续扩大各领域人员交流和培训,共同推动中新关系全面发展。

        李光耀高度评价中国发展成就,并表示相信中国的未来一定会更加辉煌。李光耀对新中关系良好发展感动满意,希望两国在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交流方面加强合作。        

《李光耀论世界与中国》:

        习近平性格内敛,不是说他不与你交流,而是说他不会显露自己的好恶。无论你是否说了一些惹他生气的话,他的脸上总是洋溢着令人愉悦的微笑。与胡锦涛相比,他更有钢铁般的意志。

《李光耀观天下》:

        习近平的大气让我印象深刻。他视野广阔,看待问题深刻透彻,但又丝毫不炫耀才识。他给人的感觉很庄重。这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我进一步想到他曾经受的磨难与考验,1969年到陕西插队,一步步往上奋斗,从未有过牢骚或怨言。我想,他应该属于纳尔逊·曼德拉级别的人物。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