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梁衡:官员答记者问,起码须做到14个“不要”

梁衡
2015-03-25 07:24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编者按】《干部修养谈》是散文家梁衡的政论时评文集,精选了梁衡政论时评领域的经典及最新力作,其中政论文是近十年来首次结集出版。梁衡曾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记协常务理事、《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授权,刊载其中二则。

梁衡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

        《有感于干部不会说话》

        在一次干部座谈会上,主持人一再提醒与会者讲实例,讲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但一天下来仍是千篇一律,个个如念文章、读文件。结果弄得听者呆坐,记者叫苦。现在某些干部学历挺高,文化不低,却为何“不会说话”了呢?

        细细观察有三种“不会说话”:一是离了稿子不会说。某些干部张口就是拿稿来。讲话必要稿子,甚至主持会议的几句开场白、结束语,包括感谢、鼓掌之类的话也要打印工整。真不知道这样发展下去,请客宴宾是不是也要备下“请饭词”,与菜单同步置于桌面,每菜一句,直到“再见,慢走”。讲话不是不能用稿,重要的场合不仅必须用稿,而且还要反复讨论几易其稿。但如果没有稿子就不能讲话,这已不是说话的能力问题,而是为政者的为政资格问题。

        二是交流性的话不会说。常见一些讲话者一念到底,听者反应如何、会场效果如何全然不管,讲完了就完了。讲话是一种交流,在会场上讲话虽不能如朋友聊天那样一来一往,但总要看看听者的眼神专注不专注,会场气氛集中不集中。现在科学已发展到人机对话、人机交流,连电脑都能感知人的情绪,根据人的要求应变,而我们一些干部反倒成了落伍的机器,许多会开得不生动,讲话不引人,就是因为讲者缺乏这种随机应变的本事,而这本是一个常人最普通的本能。

        成语“对牛弹琴”,就是说不看对象,不求效果。人家来开会,听你讲,是带着问题来,想解决问题。对这些不管不顾,只能说明讲话人或是官僚主义应付差事,或是不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变的智慧。如果考察干部,只看这一条,就能看出他的工作态度及智商的高低。

        三是举例说明不会说。这说明他没有干多少实事。人总是在用思想指导行动,干部指导工作除了有思想,还要有典型,这叫有虚有实。但许多干部在讲话时却只虚不实,你让他举例说明,他做不到,即使做了,也例不证理,驴唇不对马嘴。因为平时本来就少调查研究,心中没有典型,没有自己的切身体验和悟出的道理,从来没有完成过一个实践—理论—实践的全过程。

        中央文件传到省,省到县,县到乡,等到向上汇报时,嘴上说的还是文件上的话。一个不会用自己亲力亲为的事例来说明问题的人,在思维上必然没有从感性到理性的转换功能,在工作上也绝对不会有什么新创造。

        如果离开稿子不会说,回答问题不会说,举个例子不会说,还会说什么话呢?就剩下官话、套话、虚话、假话,工作也成了演戏、念台词、走过场了。这种干部要之何用!

        (《人民日报》2002年4月1日)

        《官员答记者问的14个“不要”》

        因为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经常采访官员和参加各种官员举办的记者招待会,总觉得我们官员答记者问的水平还待大大提高。这首先是一个认识问题、态度问题,然后才是技巧问题。答记者问是现代政治的一种运作手段,是政治文明的一部分,是主动提供信息、表达沟通意愿、争取民心、获得支持和改进工作的重要途径。切不可有应付、对抗的心理。以低标准来要求,起码须做到14个“不要”。

        1、不要做报告。答记者问是有问才答,不问不答。虽有时也可借题发挥,但不可太多。常见的毛病是不管人家问什么,只管念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稿子,做了一个小报告。甚至是故意占住时间,怕人多问。

        2、不要抖家底。一些地方官,不管回答什么,总要不厌其烦地将自己所辖地的土地、人口、物产、产值,甚至山川、历史、气候,全都抖落一遍。这些并不能见报,也无人关心。

        3、不要居高临下。答记者问就是答客问。对客人要尊重、客气。和气生财,谦虚生威。

        4、不要环顾左右而言他。这样不礼貌,人家觉得你心不诚。相反,答问时你最好始终看着对方的眼睛,人和人的交流主要靠语言,而无言的交流主要靠眼睛。语言加眼睛,诚恳而生动。

        5、不要以不变应万变。不要用外交辞令,否则会给人“滑”的感觉,自以为得计,其实有损形象,吃大亏。

        6、不要有对抗心理。所提问题有时可能尖锐,但不必介意,不要立即摆出一副防范、抵抗状,这样问答将无法进行。

        7、不要念稿子。凡问答都是即时的,试想,你与亲人、朋友谈话,或者你年轻时谈恋爱,是否也先有一份稿子?有稿,就有其心不诚、其人无能之嫌。

        8、不要上专业课。答记者问就是通过媒体普及你的思想、你的观点。你讲得又专又深就等于白说。钱学森要求大学毕业生交两篇论文,一篇专业论文,一篇科普文章。真懂是能深入浅出。官员也要有两种本事:一是起草文件、写工作报告;二是动员群众,包括回答记者。

        9、不要假装幽默。幽默是宽余的表现,是达到目标的同时还有一点花絮,如篮球的空中扣篮,足球的倒钩射门。没有真本事,不要幽默。许多官员以为答问时幽默就能得分,结果身子能倒钩,球却进不去,弄巧成拙。

        10、不要借机捧上级。大型记者招待会,有时是各级官员出场,由最高官员主持。常有低级官员借答记者问捧上级,让人肉麻。虽面向记者,却心系领导。这是封建政治、奴性人格的表现。无论民主政治还是现代传媒都无此内容。

        11、讲话的前奏不要太长。答问,是接问作答浑然一体,如太极拳之借力发力,四两拨千斤,一开口即要接上记者的问话,不要自加前奏,自泄其气,反招人烦。

        12、讲话不要超过5分钟。长则有水分,长则惹人嫌。

        13、不要讲空话、套话。你要明白这些话统统不会见报,所有的记者都是挑最有个性的材料和语言来写稿。

        14、不要向记者发脾气,更不可动粗,否则弄不好身败名裂。就算已看出是对方设的圈套,也要机智地、有风度地绕过去。

        这14个“不要”所否定的行为都是我在记者招待会上屡屡看到、现仍在发生着的。特整理奉上,以资官资政。

        (《人民日报》2010年3月24日,发表时有改动)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