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三个学术民工:哥买的不是马桶盖,是安全感

杨盼盼
2015-03-25 09:10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春节前后,N个日本马桶盖引发的讨论卷席全国。

        中国旅客赴日抢购马桶盖,经由财经作家吴晓波提点,很快为全国媒体所跟进报道。及至两会期间,上到总理部长下至委员代表都纷纷表示关注。坊间各种传闻不胫而走,比如日本马桶盖杭州造,又比如全球1/5马桶盖厦门造,还比如90%智能马桶盖核心部件温州造。

        除了马桶盖,还有电饭煲和大米。于是,有人说中国人(至少部分人)有“日货迷思”。因为据报道,日本的天价大米其实产自中国盘锦;而根据某电视台的测试,日本高级电饭煲煮的饭并不比中国普通电饭煲煮的香。

        那么,是什么带来了对日货似乎“非理性”的迷恋?又或者说,“中国制造”怎么了,这么遭人嫌弃?从民工们的视角来看,这可以从价值链环节的“点石成金”得到解释

        先看看马桶盖。尽管从日本买的马桶盖是在中国生产的,且生产销售这一马桶盖的日本企业在中国也有分公司,但是这款产品在中国是买不到的。也就是说,这款马桶盖虽然在中国生产,但是它在生产环节上严格遵循日本的标准。而这一标准,用日本商场客服人员的话说,使得日本马桶盖“从质量上来讲,要优于(中国)国内的同品牌产品。”大家都是马桶盖,甚至由同一厂家在同一地点生产,只是生产过程依照的标准不同,差别就有那么大。

        大米和电饭煲的故事也差不多。大米产于辽宁,出口至日本摇身一变成了“天价大米”,增值的根本还在于标准——该大米的种植过程严格按照日本的模式、技术和流程,对肥料农药有严格的控制,加工包装过程也是在出口至日本后完成的。

        这样说来,“日货迷思”也不见得就是迷思。或者说,这种“非理性”不乏理性的成分。其实,类似“抢购日本马桶盖”的情节每天都在发生,例如我们在“淘宝”买东西时,哪怕买的不是进口产品,也要找找看有没有“出口原单”,心里面早已经默认原单货遵循国外的标准,质量更好。

        所以,当媒体试图用原产地、用户体验、技术、材料的“无差异”来给“日货迷思”降温时,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消费者们愿意为之付出大价钱的是什么——不仅仅是马桶盖/大米/电饭煲,而是“安全感”。是的,通过严格的规则和标准打造的“安全感”,这才是日本产品所蕴含的最大增加值。

        遗憾的是,这种“安全感”在国内价值链环节上仍然普遍缺失。每一场“3•15晚会”都那么令人拍案惊奇。国内品牌从“毒奶粉”到“地沟油”,跨国公司中国一套海外一套,质量问题随着媒体的每一次曝光,不断剥夺消费者的“安全感”,一次又一次地给“中国制造”补刀。

        以前,国际贸易反映一国生产的比较优势,我们知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XX产品哪家(哪国)强,一目了然。之后,全球价值链贸易的发展使得产品的国界变得模糊了,生产橘还是枳,已经不是地域的问题。在同样地域、同样工厂,生产出来的同类产品可能差距甚远。而产品的优劣取决于在价值链创造过程中规则和标准的差异

        全球价值链的发展,使得在全球范围内统一规则显得更加重要。因为产品质量的好坏,归根结底是全球价值链重要的参与方——跨国公司的选择。跨国公司推进了全球价值链的发展,给不同国家带来了更高的福利效应,但是它们并不是救世主,而是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的经济主体。

        在原材料供应高度整合、资本自由流动和劳动力全球配置的情形下,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销售产品的原料、资金和劳动力成本是在趋同的。在各国市场上进行销售时,跨国公司控制成本进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方法,自然是选择按照这个国家最低的标准进行生产和销售,只要不触及违规的底线或者仅仅是游走在“灰色地带”,跨国公司就能够获得利润。

        因此,从跨国公司的生产决策模式看,如果我们要构建价值链上的“安全感”,就需要严格的标准制定与彻底的贯彻执行

        不过,标准提高绝非一夜之间就能实现,它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一,国内中小企业的承受能力较弱,标准的提高可能使得中小企业无利可图继而退出市场,这将对就业产生不利影响;其二,国内垄断企业在制定行业标准上拥有较高话语权,这会阻挠高标准的形成;其三,即便是在制造业,也有许多流程是难以标准化的,这部分单纯通过提高标准难以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预期效果。

        由此可见,要营造价值链上的安全感,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过,民工在这里引出了价值链上很重要的一个角色——跨国公司,明天,我们不妨接着这个话题说下去。

***

“三个学术民工”——本专栏由徐奇渊、李晓琴、杨盼盼倒班为您特供。专栏主要生产全球价值链的科普文章,也顺带打磨世界经济热点。希望用谈风月的心情谈谈经济。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