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张艺谋的16年武侠作品发育史

2021-06-18 13:4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毒Sir Sir电影

今天。

Sir要聊一起华语电影圈的大风波。

风波中的两位,都是大腕。

叱咤风云十几年,玩的都是中国顶级大片,连姓都是本家。

曾比兄弟还亲,一高兴能送对方几万块的皮大衣;

可要是撕逼,阵仗也比一般人大,闹上法庭纠纷高达几百万。

二张:张艺谋、张伟平。

五月底由于“提前完成三胎任务”重回舆论中心的张艺谋,宣布起诉张伟平。

他们的合作从1996到2012,八卦涉及大半个华语电影圈,能扒上几天几夜。

但Sir今天不光说八卦。

必须带着张氏电影一起说。

因为不管你喜不喜欢,张艺谋的片都是华语电影里程碑不能错过的印记。

张艺谋这些年,很多类型和题材都试过。其中一类,对他整个新世纪的创作生涯有着非一般的意义。

这一类,偏偏又和张伟平息息相关。

武侠片。

张艺谋只拍过三部武侠。

《英雄》《十面埋伏》和《影》,前两部,都是和张伟平合作的产物。

来,今天借着八卦,补补干货。

聊聊二张彼此影响的商业之路和美学风格——

国师张艺谋,“16年武侠作品发育史”。

01

往事如烟。

1989年,因巩俐介绍,二张相识于酒会。

第一次合作电影,是1997年那部前卫的《有话好好说》。

合作缘由,是巩俐和张艺谋分手并辞演,前投资方没信心,临时撤资。

一筹莫展之际,张伟平却一拍胸脯,主动提出做接盘侠。

雪中送炭,是兄弟没错了。

改弦更“张”,这个成语无论用在进军电影业的张伟平,还是进军商业大片的张艺谋身上,都分外合适。

但张伟平是商人,搞电影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钱。

进入千禧年,中国市场上的电影逐渐变成了“大钱”。

那时,内地哪个导演能搞出比肩好莱坞大片的作品,就是大钱。

张艺谋往身边看去,没人。

张伟平也跟着左右瞄了瞄,嗯,确实没人。

敢为天下先的商业布局,才有了2002年,第一部巨星云集的国产武侠大片。

《英雄》。

Sir当年刚进报纸做新人编辑,记忆里,这部电影在当时连续做了一周的版面,每天不是一版,而是一叠,创下了国产片的连续报道纪录。

现在回头看海报,香港演员占了一半。

《英雄》,其实是华语武侠片的某种接棒。

在那之前,武侠片一直是港台所长,内地断代。

当时内地电影工业又刚刚起步,有热钱,没技术,没人才。

香港电影人也在纷纷摩拳擦掌,试图北上,有人,有班底,有技术。

物质条件具备了,够吗,不够。

拍电影,讲究个传承。

一直仰慕黑泽明的张艺谋,拍起前面的电影有底气,要风格有风格,要故事有莫言。

但为了商业化,他必须把眼神投向香港的老一代武侠大师,好好消化研究。

毕竟武侠的前路上,港台一直大师辈出。

一种,是以张彻为代表的老派武侠,拳拳到肉,求的是个实;

或如胡金铨的《侠女》《空山灵雨》,又能于老派武侠中,渗入丝丝的中国志怪书卷气。

一种,是香港电影新浪潮后,以徐克为代表的新武侠,求的是个幻。

利用技术,放飞想象,将动作画面奇观化。

1983年徐克的《蜀山:新蜀山剑侠》,就是香港第一部用特效拍的武侠片。

张艺谋的《英雄》延续的,是徐克代表的新派武侠。

幕前阵仗大,幕后也是一流,找来的武指是香港动作导演的顶流,程小东。

程小东是跟着徐克混的,他设计的动作,以唯美和奇异见长。

△ 《笑傲江湖2:东方不败》

这种动作风格,也延续进了《英雄》。

但如此操作,只有徐克,没有张艺谋啊。

张的美学风格,已经急不可耐需要释放。

摄影出身的他,最擅长的其实不是讲故事,而是视觉表现力。

此前大红大绿的《红高粱》,冲撞出了一片原始野性的生命力。

《大红灯笼高高挂》,又用压抑的暗青色宅院,突出了房檐下那抹狰狞的红色欲望。

那年头的张艺谋还节制,故事为先,追求对时代和历史的描摹。

到《英雄》,色彩一下子反客为主,像从潘多拉魔盒中释放出似的,带出了千禧年后的自由和解放。

色彩是故事的线头,是人物的性格,是情感的分水。

张艺谋把色彩分成不同的大块,紧扣这篇武侠叙事。

红色的故事,是痛苦的复仇。

蓝色的故事,又是诗意的仙侠。

私下说感受,Sir察觉到了张艺谋的野心——

仿佛想一次用尽所有颜色,给武侠片再次改弦更“张”。

色彩是奇观的,是惊叹的,是一流的体验。

但色彩当然不能让你收获所有的掌声。

拿下2.5亿票房,年度冠军的背后,《英雄》也成了年度批判电影——

“主旨空洞”“缺乏人文内核”……

20年后,我们平心而论。

《英雄》当然是具备开创性的。

它既有对香港两派武侠的延续,也有一代内地成长导演的新审美。

张氏视觉系武侠,就此立下了一根桩。

就算有人不承认它是内地华语片的节点式作品。

也无法反驳——

在商业和市场上比肩好莱坞的内地武侠大片,大幕被《英雄》正式拉开。

02

《英雄》之后,二张趁胜追击。

《十面埋伏》。

《英雄》让张艺谋感受到了新一代观众的需求,他放弃了宏大道理,想把主题做小。

就聊人,聊爱情,聊斗争,聊自由。

但如果你以为张会在视觉上止步,那你还是低估了他的野心。

上一次色彩用尽。

这一次继续用尽。

除了竹林、雪原这样的大色块运用。

张艺谋还花了2个月+200万,搭建了花团锦簇、色彩繁复的盛唐舞伎馆:

牡丹坊。

前一次,他从徐克那儿沿袭来的玩意已经不够,为了让作品更人文,张艺谋用《十面》致敬了一位更资深的武侠大师:

胡金铨。

胡金铨不止有一个电影人的标签。老一派知识分子的他,曾努力从传统的中国文学、戏剧、舞蹈、音乐中,寻找过武侠的身影。

我对武术一点都不懂。我拍的动作完作是从国剧中借来的,我的武打动作是将舞蹈、音乐、戏剧合而为一,我把平剧动作分解,并且想尽办法让它在电影中达到最惊人、最突出的效果。

张艺谋大概深奉此理。

于是《十面》里,舞蹈和武打交融了。

章子怡的水袖击鼓,不管你看没看出传统文化,都能感知到花巧的新意。

竹林“舞”打,又套用了传统武侠的常见意境。

年轻观众不知道的是。

多年前,胡金铨的《侠女》就用过,金庸的书里就出现过,后来李安的《卧虎藏龙》也用过,比《十面埋伏》还早。

在明清民国的剑侠故事里,估计也出现过。

竹林就像中国儒家的情怀,似乎是拍不烂也拍不腻的。

△ 上《十面埋伏》;下《侠女》

无数前人的脚印下,你得佩服国师的勇气。

在致敬的基础上,他利用现代技术和想象力,确实创造出了更奇观化的场面。

“承前启后”,张艺谋或许想听到大家这么说。

可惜。

《十面埋伏》映后,争议比《英雄》更大。

此时,张伟平又为兄弟站出来了。

他对媒体说,票房才是硬道理。

他是从改革大潮中走出来的人,知道商业可以解释一切,就算不能,也没关系,商业只要能解释商业就可以了。

可张艺谋不是商人,这个解释,他一定暗暗不满意,也从此在心里埋下了一个遗憾。

这遗憾谁都知道,就是张氏商业片的故事和视觉的平衡。

而这个遗憾一直要等到14年后,才能由他独自补完。

03

拍完《十面》14年后,也是离开张伟平的6年后。

张艺谋重拾武侠,《影》。

他说:

这应该是这些年我真正想拍的电影。

他这么说显然割裂了那个曾执着于《红高粱》和《大红灯笼》的自己——张艺谋手动用武侠片,划分了半生的创作分水岭。

(有趣的是那个曾经的自己并未丢失,后来仍会时不时蹦出来,以《归来》或《一秒钟》的方式。)

所以上一句话中的“这些年”,大概指和张伟平一起走过的日子。

《影》的背后,没有了徐克和胡金铨。

拍了两部武侠的张艺谋,或许更自信了,他相信黑泽明的创作理念和方法是雅俗共赏的,可以同时击中过去和未来,小众和大众。

并且,黑泽明既然可以影响自己的过去,也就可以影响自己的现在。

所以《影》,是张艺谋致敬黑泽明之作。

“我三四十年前看黑泽明《影子武士》时,就很喜欢替身的故事。”

△ 《影子武士》

你也别因为Sir这么说黑泽明和张艺谋,就感到泄气。

大师致敬更前辈的大师,从来不会照搬,而是借前者重释更完整的自我。

作为张艺谋的第三部武侠,《影》的格局最小,从天下一统的大视角,张艺谋逐渐回归了莫言式的现代人本主义。

一个“替身”,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不再帝王将相,亦非江湖豪侠。

替身是一个社会身份,是外在的。

而替身之下,是人矛盾的内心,是内在。

既然是内心,所以色彩可以尽洗,可以极简为黑白水墨。

这样用色彩既是视觉奇观,也是对自己的革命,看吧,我的色彩运用有着哲学上的意义。

当黑白之间的灰遮盖了万紫千红,就还原了世界的本来面目——世界本无面目,人看见世界的面目,其实就是人的面目。

说了这么多,你应该明白这一次张艺谋是含蓄的。

炉火纯青的色彩理解下,他终于紧扣主题。

尽管人到晚年,张艺谋的想象力依然非比寻常,对画面、动作的处理依然精益求精。

动作戏极尽优美,也有着舞蹈化的残影。

不管你体会如何,张艺谋执拗地做到了多项统一:

动作、色彩、画面。

主题、故事、视觉。

阴阳,均可成为诠释的背景。

那一年,张艺谋67岁。

今年,他71岁。

这个年纪,他应该看穿了商业的利,却依然舍不下艺术的名。

离开张伟平的日子里,他创作力旺盛高产不断。

值得羡慕的,是他一直在拍自己想拍的,也完全懂得如何在商业中融入自己坚持的艺术风格。

《影》于张艺谋,像是一次武侠类创作的终于圆满。

张艺谋自认是用功型导演。

也许看完这一篇,你也会认同这句话。

他很像某种上一代人,知识不够,基础不好,但知识不够就学,基础不好就打,关键是,每次都是瑕疵,但每次都想颠覆。

所以如果你问Sir,感觉张艺谋多大。

Sir会觉得他还是年轻人。

因为他这种活法,已经忘记了年龄。

编辑助理:M就是凶手

原标题:《这消失的国宝级美终于回来》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