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自闭症与抚养方式不当有关吗?流行的治疗方式反而促残障?

李雪
2015-04-03 10:49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编者按】

        3月31日,造成德国之翼失事的副驾驶被曝曾有过重度抑郁,跳塔自杀的无锡市委副书记据称也是抑郁症患者,精神疾病再次引发国人关注。现代社会日益高发的精神疾病包括抑郁症、失眠症、焦虑症、强迫症等。

       与以上精神疾病不同,自闭症是一种大脑结构发育的异常,起病于婴幼儿时期,发病率高达1%。自闭症在日益引起世人关注,因为不管性别、种族或社会经济地位为何,都可能遭受这种可怕的因神经系统失调影响到大脑功能而引致的终身发展障碍。自闭症也称“儿童孤独症”,患病儿童缺乏社交互动能力,行为常常只表现为有限和重复,被称为“星星的孩子”。长大后80%的人没有谋生的能力。自1983年我国诊断第一例自闭症患儿以来,首批患者已过而立之年。

        当下,人们对自闭症之类的身心障碍仍存在诸多误解和混淆,澎湃新闻策划的系列文章带来不同的声音和对争议的讨论。

        各个学科的科学家都在试图找出自闭症的成因,但尚无定论。心理学家李雪认为不能言之凿凿地称自闭症和抚育方式完全没有关系。这牵涉到敏感的道德问题,却并非要道德评判父母。

心理学家李雪认为不能言之凿凿地称自闭症和抚育方式完全没有关系。 网络图片

        孩子在出生大概头1-2个月里,处在“正常自闭期”,这个期间孩子对外界反应很少,基本就是吃和睡。因为这时候在孩子的感觉里,世界和自己是一体的,就像还在子宫里一样,尚不存在“外在的妈妈”。母亲的积极关注和陪伴,维持了孩子的这种“全能自恋”,既世界与我一体,呼“奶”唤“抱”,无所不能。从心理学角度看,自闭症患者的心理发育水平,滞留在这个时期,没有再继续发展。

        为什么没有再继续发展呢,各个学科的科学家都在试图找出自闭症的成因,但尚无定论。例如,基因学家们试图找出导致自闭症的基因异常,迄今为止最具突破性成果,是在仅仅不到10%的经典自闭症中发现了同样的基因异常,而且是非遗传性的。目前各学科的研究成果都不能得出自闭症确切成因的定论。

        再回到母婴关系。在“以婴儿为中心”的母婴关系里,婴儿自主地微笑,激荡起母亲的喜悦,也发自内心地对婴儿微笑;婴儿夜半啼哭,母亲哪怕在另一个房间也会同时醒来冲过去抚慰婴儿。母亲以婴儿的感受为中心,与婴儿共振,给予积极的回应与关注。这是动物的本能反应,用印度瑜伽的说法,“心轮”较敞开的人自然有这种呼应能力。

        如果妈妈自身也得到爱比较少,更偏重头脑,心的感应能力偏弱,尤其是头脑还被哭声免免疫法等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占据时,更容易遵循教条而不是心灵。

        孩子的全能自恋较充分满足后,心智自然向前发展,逐渐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分开,不仅仅关注自己,也开始关注别人,爱向内灌注满了自然会流向外界,这就是所谓的“主体客体分化”。哭声免疫法等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破坏孩子的全能自恋感,孩子吃惊地发现“这个世界居然不如我所愿,我哭的时候TMD的居然不及时回应我!”可能母亲掐着表只是延迟了10分钟,在尚未形成逻辑性空间时间思维能力的小婴儿感觉里,整个世界开始破碎,地狱般的煎熬似乎永无尽头。累积的恐惧和愤怒,可能会在大一些,时不时毫无道理地爆发,面对一点危险都没有的事物却惊恐发作,甚至歇斯底里的攻击父母,好像疯子一样不可理喻。

        最初提到自闭症的话题,是因为自己对自闭的体验,我不是自闭症,但有一些自闭症的症状,还有一些自闭症患者的母亲提供的亲身案例。广州一个母亲告诉我,她自己带女儿到6个月,一切正常,6个月后因为工作,把孩子送到老家给老人带。妈妈每周探望一次。开始的时候,女儿见妈妈回来立刻有反应,和妈妈非常亲密,分别时哭得撕心裂肺,妈妈也很痛苦。后来,女儿和对前来探望的妈妈依然比较亲密,但离别的时候反应不那么激烈。再后来,女儿对妈妈的到来反应淡漠,要妈妈非常主动的接触半天,女儿才和妈妈有一点点互动,离别时很安静,简直跟走了一个陌生人一样。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女儿开始对各种人都匮乏反应,变得越来越封闭,情感淡漠,而且出现莫名其妙的大怒等异常行为。妈妈开始担心女儿出了问题,带到广州各大医院,诊断为自闭症。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个案例,孩子因为和母亲分离,母亲变成了不可控的人,孩子的心一次次向母亲打开的结果,是再次分离带来撕心裂肺的痛苦,为了防御这种痛苦,孩子退行到自闭期,不再渴望和任何人链接,把自己关闭在只有自己一个人的小世界中。自闭症患者恐惧外界的任何改变,因为改变的外界让患者再一次经验到早期妈妈的回应无法预测的痛苦。

        医生告知这个妈妈,自闭症终身无法治愈,要妈妈交钱到专业机构去做行为矫正训练。但这个妈妈相信是自己给孩子制造的分离创伤导致自闭症,即使脑部异常、基因异常,也是后天养育环境促发的。这个妈妈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推论,孩子越来越封闭,是因为打开心与妈妈链接,就要承受与妈妈分离的巨大痛苦,所以才将心一步步关闭。孩子的异常暴怒行为,是长期累积的愤怒所致。妈妈有这样的信念,于是不采用行为训练,努力学习蒙特梭利等育儿法,辞掉工作全职陪伴孩子,用加倍的爱弥补孩子的缺失。可以想象这期间承受多大的煎熬,多少次绝望的打击,但结果上天回报了这个妈妈,现在孩子已经可以和人有不少互动交流,看上去和正常孩子差异不大,显得内向害羞一些而已,也能跟得上普通学校的进程。

        以此相对应的一个案例是,有一位“自闭症”患儿的妈妈,最早在中国开办自闭症康复机构,是该领域在中国的知名人物。她在孩子5个月时出国留学,两年以后回国,发现孩子不会喊妈妈,然后孩子被确定为自闭症。这个妈妈努力为孩子进行康复训练,现在她的孩子已成年,智力表现为永久残障。曾有人提问,您的孩子患自闭症,有没有可能是早期母子分离所致?这位女士果断说不是,因为“自闭症的基因图都可以画出来,是多因素致病”。

        自闭症到底是先天形成还是后天形成?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自闭症的孩子比普通孩子更加敏感脆弱,需要非常温柔的对待,任何强制训练都会让孩子的心更加恐惧和紧闭。我知道的是,大量孩子被诊断自闭症后,恐惧的父母花费无数金钱到机构去进行行为训练,什么是行为训练?就是不顾孩子的心灵的恐惧和痛苦,训练孩子完成各种行为动作,去过自闭症训练营的妈妈说,那里每天都是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一片。脆弱敏感的孩子们在这种坚持不懈的行为治疗下,终于终身残障了。

        有些知名专家教授,对自闭症的诊断简直可以用儿戏来形容,很正常的孩子,只因为偶有一些刻板行为,就可以被诊断为自闭症。还有丧心病狂的专家居然提倡6个月的孩子就要进行自闭症检查,结果呢,就是早发现早治疗早残障。我自己和几个朋友说,如果按照现在中国专家们的诊断标准,我们小时候说话晚,孤独沉没不爱搭理人,脾气执拗,重复刻板行为,都会被诊断为自闭症,然后被送进专业机构进行行为矫正训练,结果很可能是非疯既傻,或者仇恨社会。真是幸亏我们小时候专家没有这么多,诊断没有这么“发达”,我们这些孤独内向的孩子得以自然存活发展。

        探索自闭症的心理成因,并非要道德评判父母。心理学研究的就是亲子关系对人格的影响,尤其是早期亲子关系,对人一生影响最大,这就是心理学的视角,无关道德,就像脑科学家就会从脑神经研究人类的心理、行为和疾病一样。在我的观察学习和经验中,发现自闭症患儿的父母,已经算是“相对较好的父母”,残酷对待孩子的父母,孩子更容易成为精神分裂症或边缘型人格障碍,而非自闭症。这里我有个假想,若父母对婴儿有较强的攻击性,投射很多负面情绪,婴儿还得大量使用偏执分裂等原始防御机制应对外界伤害,无法安全的“自闭”。

        精神分析心理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因为无法进行完全科学的实验统计。比如,没有人能拿30个身体状态完全相同的婴儿,10个做A组,10个做B组,10个做对照组,实验某种心理问题。物理系出身,我还算清楚什么是科学和严谨的实验态度。以我的理解,心理学更符合现象学,从现象中、从体验中发现共性,提出理论。从严格的科学角度看,心理学的所有理论都只能算假说。比如弗洛伊德,从自身体验中发现恋父恋母情结,又从个案中不断发现相似的体验,以谈话方式治疗好几个原本被认为是脑部病态的精神病患者,于是成为心理治疗的鼻祖。为啥这些假说可以形成一个庞大的学科,还有很多人以此为终身职业,因为,这个从现象和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也能共振到很多人的体验,两个字,管用。

        比如说,我今天在寒风中站了1分钟,穿得有点少,体验到风吹进我的皮肤,深入肌肉甚至内脏的感觉。回家后,流鼻涕头痛嗓子发炎,我感冒了。好几次,吹过冷风之后,我又感冒了,还有几个朋友也跟我说过吹冷风后感冒的事情,于是我发条微博,说吹寒风导致感冒的体验,请大家吸取教训,注意防风。科学主义者会反问我,你凭什么证明是吹寒风导致感冒?XX生物学家研究发现感冒来自一种病毒,XX免疫学家研究证明易感冒是免疫系统的问题。你要证明寒风导致感冒,拿出证据来,你有100次身体健康状况一致的情况下,站在寒风中,结果都感冒了吗?你能举出100个朋友的例子,让他们都站在寒风中,都感冒了吗?怎么解释跟你一起出门的,别人没感冒你却感冒了呢?

        答案是,我真的无法用科学的方式证明现象学的结论。同时我也很愿意从多种角度理解感冒,从而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感冒。基因学家从基因的角度研究自闭症,试图发现其中的规律;脑科学家从脑神经的角度研究自闭症,心理学从母婴关系的角度研究自闭症,为什么有的人一边讲自闭症成因尚无定论,一边言之凿凿的认为自闭症和抚育方式完全没有关系?我觉得各种研究并不矛盾,只是帮助从更多的角度理解,发现更多治疗和预防的可能性。若随着研究进展,自闭症能通过基因,脑部等方式预防治疗,那也非常好啊。我有个大胆的推想,人本身就是全息的呈现,心理结构,也会在神经,细胞,基因,虹膜等等各种地方得到呈现,且会互相影响改变。谈话治疗对器质性病变的转变,我们也有不少案例,同时一直在自身实践。我5年不吃西药(偶尔吃一些中药补品),通过与身体的对话沟通治疗疾病,甚至腰椎粉碎性骨折也没有接受西医治疗,现在康复得很好。当然,这只是一种自我探索实践,并不具有任何可复制的示范推广意义。

        有人问,你怎么解释几个孩子有的是自闭症有的不是。同一个家庭,每个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模式都有不同。比如精神分裂症的兄弟姐妹,通常都不是精神分裂症;从家庭系统排列的角度,每个孩子潜意识感应的这个家族的问题都不同。就算双胞胎,母亲对两个孩子也不可能完全一致的情感投射,完全一致的回应。

        电影《自闭历程》,女主角发明挤压器,一旦发现外界改变,感到惊恐时,就钻进挤压器,间接体验被紧紧拥抱的感觉,慰籍自己。但母亲缺乏共情能力,无法用心理解到这种感受,要求孩子丢掉无意义的挤压器,免得在学校惹麻烦。你不能说这是个坏妈妈,她也很尽全力地付出,多艰难都不放弃,所以女主角才会逐渐融入社会。爱的意愿,配合真正的自省和自我成长,会化作更多真爱能量。

        电影最后,女主角说,我们爱旋转,因为旋转让我们体验到拥抱的感觉。自闭症患儿最渴望也最恐惧的是亲密拥抱。如果爱,我希望自闭症儿童的爸爸妈妈尽量多拥抱孩子,虽然很可能遭受孩子的巨大反抗、攻击和愤怒,但若就是多次坚持抱着不放弃,孩子会从愤怒转化成哭泣,早期累积固结的愤怒和恐惧,得到软化和释放,逐渐体验到,亲密,其实是可以的。

        深深的理解,才会深深的爱。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