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拍脑袋想出来的提前放学

2015-04-04 19:58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各地教育主官部门不断为小学减负,比如最近北京某区出台减负新政,小学低年级每周有两个下午不上课,中午12时40分就放学。这似乎是为了让小朋友们能够轻松愉快度过童年。但很显然,与目前很多地方实行小学下午两点半放学一样,这也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办法。

下午两点半乃至中午就放学的规定,罔顾两个基本的社会实情:其一,由于人员流动加快,机动车越来越多,为安全起见,所有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必须家长接送;其二,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后半段,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已经成为“朝九晚五”的上班族。

这么早就放学的规定,使那些“朝九晚五”的年轻父母必须腾出一个人完成接送孩子的任务,如果不行,这个任务就落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上。

提前下班去接孩子的父母,工作上不能投入更多,影响的是职位和收入。收入减少,反过来又严重影响家庭生活质量。有的家庭不但年轻父母不能接送,老人也无法接送,只好雇人或委托专门机构,为此额外增加不少经济负担。

如果放学时间大大提前真的能够使孩子们轻松愉快起来,家庭与社会为此付出一些经济和精力上的代价,也是值得的。

但实际上,提前放学非但没有使孩子们轻松愉快,反而导致一些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其一,女性走出家庭本来被看作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一份工资收入使她们在家庭中拥有了平等的话语权。但是在两点半放学规定下,一些年轻母亲为了照顾孩子,不得不离开职场重返家庭,不得不依靠丈夫“养活”。等到孩子能够自行上下学重返职场时,发现职场上要么已经没有位置,要么只能从事一些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于是其后半生的希望便只能寄托在丈夫的忠诚和孩子的成就上,独立性基本丧失。

其二,即便老人愿意接送,但是从下午两点半放学,到孩子父母六七点钟下班回家的四五小时,由于小孩子生性好动,而一般老年人精力有限,这么长时间也是疲于应付,这大大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这样的改革,不是让老年人承担改革代价又是什么?

其三,在择校、升学压力一直没有任何缓解背景下,离开学校的四五小时“真空期”显得异常宝贵,很多家庭不得不送孩子进各种培训机构,为此加大了家庭经济负担。更严重的是,由于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培训机构学习不同的科目,不仅完全打乱了一个班级的教学进度,而且加剧了学生之间的学习竞争烈度。

其四,不用多说,由于接送孩子成为难题,很多家庭不愿意生育或再生育。

能够轻松应付提前放学这一规定的,一是富裕人家,因为母亲完全可以回家做全职太太而不必考虑影响经济收入,普通人家几乎不敢做如是想;二是家中老人身体比较健康,且愿意帮忙。但这两类人家都不是主流人群。

富裕家庭的孩子由于有母亲(而且往往是高学历)全力照顾,学习成绩会更好,实际上,“牛校”中的学生其母亲是全职太太的,比例明显更高;那些收入不高的工薪阶层,则为此疲于奔命,无所适从,且容易引发不必要的家庭矛盾。这是一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结局,说得严重一点,这种规定只能使阶层之间更加分裂。

小学生很早上学,很早放学,与“朝九晚五”的社会主流工作和生活节奏完全脱节的奇葩规定,该变一变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