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当这么多人讨厌刘翔时,他们到底在讨厌什么?

澎湃新闻记者 朱轶
2015-04-07 18:57
来源:澎湃新闻
运动家 >
字号

        【编者按】

        4月7日,刘翔通过个人微博发文《我的跑道!我的栏!》,正式宣布退役。

        “从今天起,我恐怕要离开你们了,虽然舍不得,但是我真的‘病’了、‘老’了,我无法再与你尽情奔跑,我无法再与你擦肩跨跃。我要‘退休’了,我要开始一段新的旅程。”

        而对于未来的生活,刘翔说自己不会当官,也不会从事教练工作,他要去完成剩余的学业。

        刘翔退役了,看到这条消息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面无表情、冷冷一笑还是祝福不舍?

        在网上任何关于刘翔新闻的评论,通常都会把你带入批斗大会现场:谩骂连篇累牍,处处无名之火,甚至还有刘跑跑、演员的各种称呼。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刘翔MSN的签名是“超级身不由己”。

        人们为何讨厌、甚至咒骂刘翔?

疯狂过后,你想让他赎罪吗?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在2004年8月28日比刘翔更幸运,那也没有人会在2008年8月18日比刘翔更黯然。

        在雅典,刘翔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田径新星成为一个打破历史的民族英雄。那枚金牌更令人陷入狂热的是,它打破了人种的藩篱。于是,这个跨栏天才被冠以中国速度、国家英雄,成为大国飞速崛起最好的代言人。

        “从来没有一个运动员让人们对他的信任已经到了几乎精神恍惚的地步,从来没有一个运动员的肩上有来自国家如此强有力的手臂。”这样的形容在彼时并不为过。

        在2007年的一项调查中,刘翔在中国的关注度高达60.6%,身后的姚明只有24.8%。人们期待已获得大满贯的他能在鸟巢卫冕110米栏。

        所有人都在消费着刘翔,消费着这个为他们带来惊喜、荣耀甚至利益的年轻人。

        媒体孜孜不倦地追逐着刘翔的每一个新闻,商家也追逐着这个能够带来巨大号召力的“国家英雄”。

临近退役,刘翔还被广告商消费了一把。

        他的形象和广告无处不在。8位数以上的代言合同仍然能让商家挤破头,哪怕被告知所有奥运周期的广告都必须在2007年结束拍摄。

        那时候,全民追逐刘翔的氛围创造了一个疯狂的卖方市场。一家刘翔代言品牌的负责人承认他们签订的合约甚至没有终止条款,但依然对刘翔团队接过了那张巨额支票感到兴奋。

        北京奥运会前,他已是这个国家最为倚重的英雄。当年3月,奥运火炬接力在天安门广场举行,要挑选出首位火炬手,而他是唯一的选择。

        那时,《泰晤士报》的专栏作家约翰·古德博蒂写道:“失败对刘翔而言将会是一场灾难,对他的许多支持者以及所有中国人来说,也都会是场灾难。”

        结果他一语成谶。

        人们对于刘翔病态的狂热,终于像病毒一般反噬。曾经的疯狂在失败带来的痛苦前发酵升腾,成为日后难以去除的毒瘾。

        他们无法接受这个英雄的失败,甚至开始苛责刘翔,需要他用不断的胜利去承担补救的责任,就像是赎罪一般。

欺骗,带来倾泻而出的咒骂

        2008年8月18日那个阳光刺眼的上午,当刘翔撕掉号码布,走回赛场通道时,鸟巢陷入死寂,犹如一个国家经历巨大伤痛一般。太多人在那个自己参与编织的神话中入戏太深,而无法自拔。

        尽管随后教练孙海平和田径队终于透露刘翔一直有伤的实情,但这个吊诡没有任何铺陈的结果在引来最初的同情后,翻卷起了更多的错愕、口水、质疑和谩骂,久久不曾平息。

        种种诸如被赞助商绑架、怕输不跑、服用兴奋剂等等有鼻子有眼的秘闻浮于市井,不少人更愿意尊重自己的想象和猎奇。

        对于民间猝然发酵的情绪,官方的态度很简单——你愿意信就信,反正我解释过了。与这种蛮横的应对如出一辙的还有官方此前对于刘翔伤情的隐匿。

        他们的逻辑很简单,只要外界不了解刘翔的伤情,那么一旦伤势好转,一切就不成问题。

        这场豪赌输掉了外人倾注而下的情感筹码,不少被伤害到的人们不再信任这位昔日英雄,转头丢去的是随情绪倾泻而出的咒骂。

        后来孙海平也承认,如果回到脚伤初显的那个十字路口,及早通报,也许就不会出现后来的口水乱局。

        即便是伦敦奥运的备战周期里,官方和田管中心在刘翔事务的公关方面也饱受诟病。他们简单粗暴地应对着媒体、体育迷和赞助商,除了在偶尔的公开训练课和孙海平的嘴里,刘翔杳无音讯。

        官方选择不信任任何局外人,秉持着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但在这个时代,欺骗却是网民心中的大忌。

体育精神被“唯金牌论”裹挟

        迅速发酵的还有民众对于刘翔体育精神的批驳,在不少人看来,哪怕脚再伤走完110米,也对得起所有人投去的关注。

        这些人认定刘翔转身离去的背影是对体育精神赤裸裸的亵渎,甚至开始相信中间暗含不可告人的隐情。

        在这场漫无边际、耗时冗长的全民激辩中,刘翔仅仅在2010年亚运会夺冠后辩解过一次。当时在央视演播厅,他说自己知道外界所有对于他的批驳和咒骂。

        “我知道那时候有些人怎么说我,就是叫我刘跑跑嘛,我知道的,没什么的。还有人说,当时我应该走上跑道,把栏一个一个推倒,这才是运动精神。我只能说,他们不懂什么是真正的运动精神。”

        刘翔罕见地为自己辩解,这是他一直无法排解的隐痛,“在我的理解中,运动精神就是你领先冲过终点的那一刻。不过对于这些说法,我都能理解,竞技体育就是成王败寇,这就是现实。就好像这次访谈,如果我没有拿冠军,你们(指央视)也不会请我来吧?”

        只不过这番言语,真正记住的人并不多。当他在北京奥运会后选择东山再起时,他也清楚自己走上了一条不能回头的路。因为他从来不是超级明星,却曾是国家英雄,更重要的是,这个国家不乏曲解体育精神的人。

        他们把金牌视作一切,赞人诬人皆是口。翻手为云间,英雄变成骗子,覆手为雨时,国宝沦为国耻。翻覆之间,这个浮躁时代造神的狂热和毁人的恶毒一一显现。

刘翔还经常参加公益慈善活动。

连他的手术费、康复费都要质疑?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刘翔MSN的签名是“超级身不由己”。

        这句话折射着他内心深处长久以来的无力感以及外界无所不在的压力。他试图向所有人重新证明自己,但最终伤病还是不期而至。

        他唯一能做的,不再是转身离开,而是冒着残废的可能搏一记。而最终他只能忍着跟腱断裂的剧痛,单脚跳向终点的栏架。

        即便这样悲壮一幕,在很多人眼里又成了作秀。

        他的出国手术、康复治疗费用成为人们声讨的名目。他们开始算计刘翔的金牌耗费了多少纳税人的贡献,愤怒着他每年数百万元的参赛、治疗和科研费用。

        众矢之的的他是人们眼中的骗子,而团队、官员、媒体和公众,发声者寥寥,联手推动着这样的剧情滑向又一个深渊。刘翔也不得不为两次伤退还债。

        外界对两次伤退后的刘翔都抱有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渴望他拿下金牌,另一方面,又有人站在道德的高点质疑一切。

        而真正被大家咒骂、声讨的那个刘翔也在这些年中渐渐成为符号化的刘翔。

        这些人怀疑商业体育的一切,又把刘翔视作自己的信仰。他们容不得信仰和英雄有一丝瑕疵,这个信仰也与金牌牢牢绑定,异化。

        于是造神者往往与毁神者是同一批人,他们选择性忽略了刘翔与自己和极限的对抗、一直以来的坚持还有那职业生涯86个冠军。

        他们骂刘翔、讨厌刘翔并不奇怪,这或许是中国体育转型中的阵痛,只是这一切由刘翔一人承受多少有些无奈。

        还好,刘翔走了,也从此解脱了。作为一个常人,平凡也能飞翔。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