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阎学通:大国提出的国际秩序观,既要好听还得好用

澎湃新闻记者 焦东雨
2015-04-15 08:27
来源:澎湃新闻
外交学人 >
字号

因为不少观点认为亚投行会挑战现有国际秩序,于是出现了中国要提出国际秩序观的观点。 CFP 资料

        “图书馆里的书按类别来排放,你们会说有秩序。如果图书馆长说按书的薄厚放,薄的放一块,厚的放一块。你觉得有秩序吗?”在2015年4月12日举办的第十二期清华国际安全论坛上,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教授发问道。

        阎学通表示,亚投行一来,国际秩序成了热门话题,“媒体上铺天盖地,专家讨论发言特别多。”但他认为,一些相关采访、发言和文章专业水平不够,有的甚至搞不清楚国际秩序与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全球治理等概念的关系;另外,因为不少观点认为亚投行会挑战现有国际秩序,于是出现了中国要提出国际秩序观的观点。

        阎学通表示,这样的形势让“澄清到底什么是国际秩序,什么样的国际秩序观才是可取的,变成非常现实的问题。”

一些人的秩序是一些人的没秩序

        对于前述图书馆书籍按薄厚摆放的假设,阎学通表示人们会认为那是没秩序,“因为秩序是指和特定主观价值与目的的一致,不一致就没秩序。”

        阎学通认为,国际秩序本质是权力分配问题,国际秩序包括权力分配、国际规范、国际机构。“也就是说,有权力的国家制定一些规范,然后这些国际机构去落实这些规范,这样才能形成秩序,所以主观因素在秩序里起很大作用。”

        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中国周边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周方银教授表示,秩序的特点是可预测性和稳定性,而中国崛起本身就隐含物质实力对比变化,因此会有国家表示,他们已经习惯了美国的秩序,知道它是怎么运作的,知道在这个秩序下该怎么生存和发展,就是说它有很大的确定性。所以日本甚至澳大利亚都非常关心中国崛起带来的不确定性问题。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门洪华教授认为,秩序首先是一段时间内国家实力对比的结果;其次是某一时期内国际社会主要行为体围绕一定目标,在利益基础上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确立的行为规则和保障机制,所以也是权力分配、利益分配的结果;某种程度上,国际秩序能否稳定,取决于主要国家在核心观念上能否达成一致或默契,乃至必要的妥协,所以也是观念分配的结果。

        阎学通表示,谈国际秩序时,首先要知道每个国家的目标、目的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一些人认为是有秩序的,另一些人会认为是没秩序。“西方国家认为冷战后美国主导的世界是有秩序的,美国认为它主导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样的金融体系是有秩序的,而很多国家认为这是没秩序。”

        “于是,对亚投行的建立,国际媒体大规模说亚投行的建立挑战了国际金融秩序。为什么呢?因为跟他们目的不一样的秩序要出现,持有这另一种目的的人会认为这是没秩序。”阎学通认为,主观因素在国际秩序中起很大作用,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会下意识要讨论国际秩序观。

既要好听又要好用的国际秩序观

        门洪华认为,现有国际秩序对中国有利仍是主要方面,但国际秩序是固有权力、利益格局的产物,也对中国实力增长和利益拓展形成限制,所以以渐进的、和平的、民主的方式改革秩序中不公正、不合理的方面逐步成为秩序变革的新思路。

        原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崔立如表示,在现有国际秩序框架内实现自身的崛起,仍是中国没有能力推翻的现实。

        对于当下各种国际秩序观的提法,阎学通说“秩序观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有一点必须知道,你提出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秩序观,意味着将加剧和别人的意识形态矛盾。这就像美国在世界上推行国际秩序观,很多国家都不喜欢一样。”

        阎学通总结说,真正大国提出的国际秩序观要起作用,就得既要好听、还得好用。

        (本文援引观点来自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主办的第十二期清华国际安全论坛上学者的发言,经过适当加工修整,未经发言者审核。)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