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每周掌故︱4月23日,诗人都选择这一日驾鹤西行?

盛韵 编译
2015-04-23 07:20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1759年的4月19日  约翰生为了支付母亲的葬礼,一周内写完并出版了《幸福谷》

        人称“文章大汗”的塞缪尔•约翰生博士还干过一份副业,就是写小说。1759年他九十高龄的母亲重病将逝,为准备丧葬费用,他整整一周每天晚上奋笔疾书,写出了《阿比西尼亚王子拉塞拉斯的故事》(中译《幸福谷》),4月19日出版。

        这本书的稿酬是首付100镑,二刷时加了25镑,如果平摊到小时算,可能是约翰生一生拿过的最高稿酬。约翰生自己说过,只有傻子才说不会为钱写作。如果一年能写五十个这样的故事(一周写一个,还能休息两周),就能赚6250镑,在当时是相当不错的岁入呢。

        不过没有安葬父母的压力后(他父亲早在1731年就去世了),约翰生就不肯再写小说了。他认为这种体裁毫无价值,这从他对斯特恩的杰作不屑一顾即可看出:“古怪的东西不会流传——比如《项狄传》。”他错了。不但《项狄传》流芳百世,他自己的《幸福谷》也成为文学经典。

1854年的4月22日  狄更斯在自己创办的《家常话》周刊上发表文章《被碾磨机碾碎》,以配合《艰难时世》第四期连载

        在1802年和1961年之间,大英国会通过了不少于十四项法案保障工厂工人的工作环境和福利。1844年第五部《工厂法》颁布前,工人健康和安全标准着实叫人担心,九岁童工每天可能要工作九小时;工人要是受伤——得致命伤才能请医生。

        十年后,狄更斯在名为《被碾磨机碾碎》的文章中这样写道:“一个工厂女孩……被无情的机器转轴勾住了围裙,她立刻被整个儿拽起,左臂被扯脱臼,右臂被折断,头部被重击。”为何1844年《工厂法》颁布十年间,还有这么多可怕的事故发生,“夺走了一百零六条生命,夺去了一百四十二条手臂……折断了一千三百四十根骨头?”

狄更斯
        原来磨坊主代表团曾请求政府放宽限制,在请求不成后,他们采用了威胁的手段。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写到,磨坊主声称他们被政府监督员的公事公办给“害惨了”,他们“宁愿把机器家当扔进大西洋也不愿受法律的管束”。

        “不过……他们毕竟都是爱国人士,怎么会把机器家当扔进大西洋呢,恰恰相反,他们把机器照顾得可好呢!”

1616,1695,1740,1850,1889,1915,1936等年的4月23日  诗人逝世日

        莎士比亚的一生可以确认的少数几件事情包括他的生日和卒日,分别是1564年的4月23日和1616年的4月23日。因为莎士比亚是最伟大的英语作家,所以英国人很高兴看到本国的主保圣人纪念日“圣乔治日”也定在这一天。

莎士比亚去世的日子,西班牙最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塞万提斯也离开人世。
        这一天是很神奇的,好像上帝的文学之手在冥冥中操控作家的生死。莎士比亚去世的日子,西班牙最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塞万提斯也离开人世。同天去世的还有天才史学家加尔西拉索•德•拉•维加(El Inca Garcilaso de la Vega,1539-1616,他父亲是西班牙征服者,母亲是印加帝国的公主),他的两部关于印加帝国的史作大大深化了欧洲人对于拉美历史文化的理解。

        这还没完。威尔士玄学诗人亨利•沃恩(Henry Vaughan)于1695年该日去世。约瑟夫•爱迪生的不太出名的诗人徒弟托马斯•蒂克尔(Thomas Tickell)也死于当日,善写英雄双行体。更著名的诗人有华兹华斯,死于1850年该日。还有才貌双全、前途无量的青年诗人鲁珀特•布鲁克,1915年参加一战后因蚊虫叮咬感染败血症殒命海上。

        这还没完。1889年去世的朱尔•巴尔贝•道勒维(Jules Barbey d’Aurevilly)是位善于创新的小说家,他小说中的隐藏动机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对亨利•詹姆斯颇有启发。他还是司汤达、福楼拜和波德莱尔的拥趸。1936年去世的特蕾莎•德•拉•帕拉斯(Teresa de la Parra’s)是委内瑞拉小说家,写过《伊菲革涅亚:一位年轻女士因百无聊赖而写的日记》(192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因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的关系,宣布4月23日为“世界图书日”。可惜这里有点儿小问题,莎士比亚在斯特拉特福德去世的时刻,并不是塞万提斯在马德里去世的时刻,而且差得挺远。塞万提斯和加尔西拉索用的是罗马儒略历,莎士比亚去世时英国用的是改革宗的格列高利历,两者相差十天。也就是说,虽然祭日看似相同,但莎士比亚其实比塞万提斯晚死十天。

1719年的4月25日 《鲁滨逊漂流记》问世=英国小说诞生?

        尽管有不少作品在竞争“第一部英语小说”的称号,但最有说服力的大概是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

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
        笛福一生丰富多彩,极其擅长写时评,堪称英语新闻之父,还当过政府间谍。笛福活到七十多岁,当时算是高寿。他从不富裕,晚年被债主逼得几近赤贫。他在将近六十岁时写了《鲁滨逊》,就算不是第一部英语小说,至少也奠定了小说作为主流文学形式的基石。

        小说“novel”一词本意是新事物。文学演变总是令人着迷,为何小说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为何在英国伦敦出现,文学史家都有说法。除了笛福的天才和原创性之外,小说的兴起与现代形式的资本主义的兴起恰好同时。鲁滨逊将小岛殖民化的行为,是典型的“经济人”的行为,他后来竟然卖掉了与他朝夕相处的土人星期五,真是商人本性的暴露。此外,小说的出现与中产阶级的兴起、议会民主的出现也有关系。

        不过这些都是后见之明。其实当年的书商打广告时是把这书当成作者荒岛余生的回忆录叫卖的,只有在书名页上才印了一行小字“如真实般的谎言”,点出了笛福这本书的原创性精髓。既然当年许多人是把这故事当成真事儿吃进的,便正好印证了好小说的终极标准,虚构的故事宛如真实般可信。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