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周艺术人物|他们在追问“摄影”,也在追问“新与古”

畹町 钱雪儿
2021-06-21 08:10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日本摄影大家森山大道曾说:“从事摄影的50年间,只有中平卓马是我的宿敌。”而今,摄影家、摄影评论家中平卓马(1938-2015)的摄影评论集《为什么,是植物图鉴》中文版面世,一如既往地追问“摄影是什么?”同样追问的还有不少摄影师,比如,出版人徐明松的微摄影中“看不见的城市”。

在柏林,德国文化部宣布,2023年1月起,策展人和作家索贝亨·恩迪孔将出任柏林世界文化宫新馆长。在上海,书画家曾宓举办书法题跋展“我,90后”,呈现新与古的碰撞;在深圳,建筑师藤本壮介宣布设计深圳城市新地标,21世纪的“塔”意味着什么?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一周艺术人物”,报道并评析国内外的艺术话题人物及热点事件。

北京 |  日本摄影师中平卓马

摄影评论《为什么,是植物图鉴》中文版面世,追问“摄影是什么”

中平卓马

日本摄影大家森山大道曾说:“从事摄影的50年间,只有中平卓马是我的宿敌。”

中平卓马,日本摄影家,摄影评论家。1938年生于东京,1958年进入东京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系就读。毕业进入《现代之眼》担任编辑,1968年与高梨丰、多木浩二共同创办摄影同人志《挑衅》,对日本战后摄影产生重大影响。1970年出版摄影集《为了该有的语言》,翌年参加巴黎青年双年展。1977年,因酒精中毒紧急送医,造成逆行性记忆丧失。此后,摄影遂成中平卓马作息般的生理行为,每天外出拍照,被称“变成相机的男人”。2015年,因肺炎在横滨市某医院去世,享年77岁。

日本评论家大竹昭子称中平是战后日本第一个思考摄影本身的摄影家,他带着些许悲壮的摄影历程,用学者饭泽耕太郎的话总结最为准确:“中平卓马,已经体验过摄影的一切,是摄影这个领域的守护神”。

如果不去认识这位难以描述又无法跳过的摄影师,对日本摄影的了解恐怕总是缺漏的。森山曾经说过一句话:“中平太聪明了,一下就看透了摄影的本质。当我还在用感觉拍照时,他已经对一切都了如指掌,以至于越来越无法按下快门了。”

之前中平的摄影以及他和朋友们所创立的杂志,已经在世界摄影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但他在写完《为什么,是植物图鉴》之后决定将这些付之一炬。

中平卓马摄影评论集《为什么,是植物图鉴》

2021年6月,中文版《为什么,是植物图鉴》由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这本书可以说是作为摄影评论家的中平卓马的结晶之作,书里不仅有他对于摄影的深刻剖析,更说明了他接下来的创作方向:彻底剔除“诗意”“浪漫”“意象”,希望拍出如同“植物图鉴”一般的剔除“自我”的照片。

在这本“小书”里,没有收录一张照片,这本书里满是中平卓马对于摄影的思考,收录了他的长评委也有短专栏,随手翻来,是一个摄影师对于“摄影是什么”的追问。(文/畹町)

柏林 | 索贝亨·恩迪孔

被任命为柏林世界文化宫新任馆长

索贝亨·恩迪孔

据ArtForum报道,策展人和作家索贝亨·恩迪孔(Bonaventure Soh Bejeng Ndikung)被任命为柏林世界文化宫新任馆长,他将于2023年1月接替即将离任的馆长贝恩德·M·舍雷尔(Bernd M. Scherer)。

德国文化部长莫妮卡·格鲁特斯(Monika Grütters)表示,“作为国际上广受欢迎的知名策展人和文化管理者,恩迪孔是世界文化宫馆长一职的完美人选。凭借他出色的人脉、科学教育背景以及对艺术的热情,他未来注定要进一步发展这间欧洲独一无二的机构。”

出生于喀麦隆的恩迪孔拥有医学生物科技博士学位和生物物理学博士后学位,他是柏林著名艺术空间Savvy Contemporary的创始馆长,也是柏林Weißensee艺术学院空间战略硕士项目的教授。2019年,他负责策划了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芬兰馆。2017年,他曾担任第14届文献展特约策展人。

2020年,恩迪孔担任阿姆斯特丹Sonsbeek艺术展的艺术总监,并因此于同年获得了柏林最高荣誉勋章。Sonsbeek是1949年创立的荷兰展览,展览之间的时间间隔不等。2020年的展览以“力乘以距离——关于劳动及其声音生态”(Force Times Distance – On Labour and its Sonic Ecologies)为主题,由于疫情而被推迟至今年7月开幕,将包括展览、对话、驻地项目、公共出版物等。谈及展览的延迟,恩迪孔曾表示,内容已经准备充分,然后就遇到了疫情,“(新冠)成了理解我们想要探讨的某些话题的锐化器或是催化剂。”

近日,恩迪孔在一份声明中说,“柏林是来自190个国家的公民的家园,这些人必须成为世界文化宫未来的基础,成为一间探讨复杂性、分析世界各种不对称性并最终追求文化和解的机构的同行者和共同创造者。”(文/钱雪儿)

上海 | 书画家曾宓

“我,90后”曾宓书法题跋展在沪举办

曾宓(左)与了庐(右)在沪相会

两位16年未见的文人画界名家——年近九旬的曾宓与年近八旬的了庐近日在上海相逢。引发这一相逢的是6月16日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开幕的“我,90后”曾宓书法题跋展上海巡回展,这是曾宓的书法作品第二次在上海展出。了庐与曾宓的画,均属中国文人画中大写意的一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即有较大影响。老友来沪办展,平时多隐居而杜门不出的了庐也因此应邀专门来到展览现场,与曾宓畅叙往事与书画。

“我,90后”曾宓书法题跋展分“人间正气”、“大智若愚”、“春景遐思”三个版块。

曾宓作品,展出现场。

和传统艺术家热衷“释图”“考古”不同,曾宓的书法题跋作品,融合了当代语言,巧用 “90后”常用的网络用语,体现了新与古的碰撞、传承与创新的交融。无论是《讲真话》《学着傻》,还是《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曾宓以题跋拓片的方式对书写艺术进行重构。

曾宓,号三石楼主,1933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57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得潘天寿、顾坤伯等名师亲授。1962年毕业于中国画系山水科,1984年调入浙江画院任专职画师。

曾宓作为画家,半个多世纪以来,笔耕不辍,硕果累累。以其坚实的造型能力、学养、笔墨功底、独特的构成手法,形成了迥异于他人的艺术风貌。近年来,他潜心书法创作,以书载道,其书法作品无论结构、形式或是书写内容都让人耳目一新。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丁申阳先生在致辞中用一个“真”字道出他对曾宓书法题跋作品的理解。承办方代表、同时也是曾宓先生的多年好友,中建信控股集团董事长方朝阳在致辞中感慨道,与曾宓先生“亦师亦友”二十余载,每次与曾老接触都有新体会、新感觉,此次展览,曾先生以米寿之力,豪书90幅拓片新作,令人深为感动。展览将持续至6月25日。(整理/宗禾)

上海 | 出版人徐明松

微摄影作品嘉定展出,手机拍摄“看不见的城市”

徐明松(右一)

“微影海上——徐明松微摄影疁城展”6月19日在位于上海嘉定现厂创意园区的明徹山房开幕。

徐明松是上海知名出版人,他的摄影作品多以手机拍摄,延续了他一贯的审美风格,表达了他对城市的观察和思考。

徐明松曾经在报刊撰文《微摄影:一种洞察事物的艺术态度》,阐释手机摄影的审美价值和定义:如果说照相机只是人们观察与表现事物的工具和视觉延伸,手机摄影则可看作身体机能的延伸和视知觉智能的扩展。它也从此成为微生活圈的生动构成,诸如通过微信和微博的自媒体发布手机摄影的个人作品,故名之为“微摄影”。

徐明松摄影作品

在展览学术主持胡建君看来,“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使观众直接观照“虚”的存在,是徐明松的手机镜头所表现的,无为有处的“事物之禅”。在徐明松的手机摄影作品中,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细腻情怀与思考。“他认为手机与思维共生,是生命的共同体。天空,街角,地面,树木,屋宇,在他眼中无一不美,而他呈现出来的画面,是我们眼中‘看不见的城市’”,”明松会注意到旁人不一定在意的画面。比如墙上的污渍,未剥离完全的纸面,雨雪洒落的玻璃窗面,反光镜的倒影,行进中的电线杆,斑马线和正在移动的人群,随机堆叠的茶杯,甚至随意摆在桌上的眼镜等。这些事物与周边环境产生一种奇特的对话关系,他们静置的本身就是有意味的形式。除了物象之外,这些混搭的线条和色彩、变幻的光影、呼应的结构和迷离的空间本身,更加耐人寻味。”

徐明松微摄影

此次共计展示100幅摄影作品。开幕式上,徐明松向嘉定有关单位赠送了“遇见嘉定新城”系列摄影作品。展览将持续至7月10日。(文/宗禾)

深圳 | 建筑师藤本壮介

设计深圳城市地标:21世纪的新“塔”意味着什么?

藤本壮介

近日,藤本壮介建筑事务所公布了位于深圳前海湾区海湾上的一座巨大的浮塔——新城市中心地标的获奖设计。该塔高268米,由99个独立的塔状元素组成,在上部连接一个强大的水平面,随着它们的下降逐渐消失。

深圳市前海新地标设计竞赛的方案

根据藤本壮介建筑事务所的设计,这既是一座塔,也是多个塔的集合,象征着社会在多元化时代的未来。对于他们的设计理念,他们思考了诸如“21世纪的新‘塔’意味着什么?”像埃菲尔铁塔一样,一座塔如何在不断吸引注意力的同时不断发展?而且是面向海湾的。”基于他们的答案和该地区当前的城市结构,该公司提出了一个类似于一组岛屿、未来的空中城市,甚至是悬浮在空中的喷泉的吊坠结构。

该塔配备了一个观景台,也作为一个三维展览空间,设有一间餐厅和咖啡厅。99个类似吊坠的元素中的大多数都与主塔有有限的接触点,使其看起来像是漂浮在空中。该塔主要由钢、碳纤维、凯夫拉尔绳索和混凝土建造,而核心部分的平衡由位于外围的凯夫拉尔拉力绳索的钢桁架系统来维持。

藤本壮介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2008年获得日本建筑家协会大奖,2008获得巴塞罗那世界建筑节一等奖。与东京这个高度复杂的复合性都市的接触给藤本壮介带来巨大影响,也让他发觉都市所这个复杂体系中的无穷魅力。他曾表示,“因为整个世界本就是由无限的嵌套组成。在我的想象中,城市与住宅在本质上其实并没有不同,它们只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构成,或者说是对本质的不同表达——都代表一种人类居住生活的原始空间的一种状态。”(文/钱雪儿)

    责任编辑:陆斯嘉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