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四川37岁四肢残缺农民工相信爱情,手机微信摇来了老婆

澎湃新闻 记者徐其勇 邱萧芜
2015-05-01 14:06
来源:澎湃新闻
直击现场 >
字号

编者按

        这不是小说,这是一则真实的故事。

        在澎湃新闻采访的21名伤残农民工中,刘帮华的眼神是最平静的。与他在一起,你听不到抱怨与叹息;时间久了,内心不是在同情他,而是在审视自己。

        一对草根夫妻,淡如水的生活态度,让笔者认识到另一种价值与意义。

        
中午妻子把刘帮华推到桌前为他装上“右手”用餐。澎湃新闻记者 程艺辉 图

        “老公,开饭啦!”

        “嗯!”2015年4月30日晚6时许,在成都天府新区华阳街道古城小区,刘帮华一边回应着妻子,一边用残存的右手肘部靠在沙发旁边木制平台上,用力将自己的整个身子从沙发上撑起来,坐到了椅子上。

        随后,妻子易会清把他推到餐桌前。刘帮华坐定,有条不紊地在肘部位置依次套上一截白色丝袜和机电手(假肢),开始夹菜、吃饭……

        15年前的那场工伤事故,让刘帮华成了一名四肢残缺的人: 双腿高位截肢、左手从肩部锁骨处全部切除,右手前臂被截。

刘帮华在洗澡,他被截肢的伤口还清晰可见。澎湃新闻记者 程艺辉 图

        面对突如其来的厄运,刘帮华努力与命运抗争。这些年来,他利用残存的半截右手臂,学会了点打火机、背包、玩电脑甚至钓鱼。去年,他还用微信摇到了身体健全的老婆。

        为让幸福延续,如今,夫妻俩正准备用科学的方法生一个孩子。

特殊的吃饭工具

        4月30日刘家的晚餐为两荤两素:红烧鱼头、卤猪肉、凉拌黄瓜和炒四季豆。刘帮华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鱼头是朋友送来的,平时不常有,所以这顿晚餐与往常相比,显得较为丰富。

        机电手专门为吃饭时所用,平时搁在屋子里。如外出吃饭,他也将其装进背包里一并带上。每次吃饭套上机电手之前,易会清都会小心翼翼给丈夫右手伤残部位套上一截白色丝袜,一来防止出汗,二来防止右手伤残部位被机电手摩擦伤。

        在机电手手指处固定有一个钢叉,呈90度直角,妻子将菜夹到碗里,刘帮华通过肘部运动带动机电手上的钢叉,将饭菜喂到嘴里。

        “机电手毕竟没有真手灵活。”刘帮华称,有时候,他也用钢叉自己夹菜。担心有鱼刺扎伤嘴,他吃饭时特别小心。

        饭桌上共有四人,除了刘帮华和妻子易会清外,还有刘帮华70多岁的父母。席间,刘帮华不停叮嘱妻子给父母夹肉。

        10分钟不到,刘帮华饭毕,易会清赶紧为其卸下机电手和丝袜,取来拐杖套上,并用餐巾纸帮他擦了擦嘴巴。

        随后,刘帮华重新回到了客厅沙发上。客厅的沙发面较硬,和木制平台都是专门定制的,坐在沙发上,平台刚好与胸齐平,便于刘帮华喝水和打电话、玩iPad。

22岁遭电击四肢残疾

  
没出事前的刘帮华,当时他的右手还好好的。澎湃新闻记者 程艺辉 图

        2000年10月,刘帮华跟众多打工者一样,随老乡从四川双流县农村前往凉山州甘洛县,参加一电力公司实施的农村电网改造,成了一名农民工。

        未料,工作不到两月,惨剧发生。那一年12月3日上午10点半,伴随一团巨大的火球,农民工刘帮华意外触电倒地。惊慌的工友们赶紧拉闸断电。随后,昏迷不醒的他被众工友紧急送往医院。

        刘帮华事后得知,由于事发地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受伤的他是被工友们用马车送到甘洛县城的,然后再转入位于成都的四川省人民医院进行治疗。刘帮华的四肢被电流严重烧伤,医生诊断之后,为其实施了截肢手术。

        手术后的刘帮华四肢伤残:双大腿、左手臂及右手前臂处被截。相关部门鉴定为一级伤残。这起意外事故,让刘帮华加入了伤残农民工行列。那一年,他22岁。

        刘帮华告诉澎湃新闻,当初加入电力公司时,他仅是一名临时工。出事后,这家公司支付了7万余元医药费,却不承认二者之间的劳动关系。这对年轻而无助的刘帮华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未来还那么漫长,失去四肢的生活该如何面对?两个月后,伤愈出院的刘帮华擦干泪水,开始走上了维权之路。

        为确认劳动关系和获得赔偿,他将这家电力公司先后告到了凉山州人民法院、成都市劳动仲裁委、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及四川省高院。目前,该案仍无最后定论。

四肢残疾吃尽了苦头

        从一个四肢健全的年轻小伙,一下子变成了四肢残疾的伤残人士,这对原本风华正茂的刘帮华来说,无疑是人间炼狱。

        刘家有姐弟两人,其姐早已出嫁,当年,由于未安假肢,他的生活起居只好全靠父母照顾。

        刘帮华形容自己是“冬瓜人”。只要一出门,必须要人背,即使上厕所也不例外。刘父腰椎有病,每次背刘帮华都累得直不起腰来,夏天更是走几步就热得满头大汗。在父亲的背上,刘帮华每每偷偷抹泪,恨不能把自己变成一张纸,好让父亲轻松一些。为让父亲不那么辛苦,他尽可能地控制饮食,即使夏天也忍着,极度口渴时才喝一点水。

        刘母屈孝芳回忆,儿子刘帮华在床上睡了六年。农村是木架子床,为此,前后换了三张。平日里,父母外出种庄稼,刘帮华只有一个人呆在家里,看看电视,或者活动活动右手残存部位的关节。

        那时候,有朋友送给刘帮华一部诺基亚按键手机。他开始用右手伤残部位按键打电话,结果发现伤残部位受力面积大,往往一下摁下去按出好几个数字来,于是,他决定尝试用嘴叼住牙签的一头,然后用另一头戳数字键打电话、发信息。

        这种方法操作起来实为不易。刚开始的时候,他经常戳不准,大多时间会将牙签戳进数字键的缝隙里,往往拨通一个电话或打一个字,头得要点数十下。

        发信息,好不容易有了5个字,却耗时20多分钟。有时候,牙签被卡在牙缝里,自己没办法拔出来,只好等待父母回来帮忙。但刘帮华并未就此放弃,渐渐地,他掌握到了右手伤残部位的受力点,学会了用该部位打电话、发信息,甚至点打火机。

        为给自己讨一个公道,刘帮华请求姐夫和邻居背着他多次上访。直到2006年,在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协调下,此前他所在的电力公司出资为其安装了假肢,但未谈伤残赔偿方面的事宜。

        装上假肢之后的生活依然艰难。起初,尽管他在右手残疾部位套了拐杖,但行走时还是难以掌握身体平衡,往往一不小心摔倒在地,自己无法爬起来,只好躺在地上等人帮忙扶起来。刘帮华回忆,安装假肢的前两三年,自己经常摔倒在地,最多一天摔倒过八次,幸好周围有人把他扶了起来。

        有一次,他在上一土坡时,不小心踩到了石子上,身体失去平衡,顺着土坡滚下了10多米,一条假腿被摔掉了,脸部被摔得鲜血直流。由于周围没人,那一次,他在冰冷的地上足足等了近1小时,才被一路人扶起。慢慢地,刘帮华终于适应了戴假肢走路的生活,摔倒次数减少了。如今,一年中可能会摔倒两三次。

        然而对于身体如此残疾的刘帮华来说,摔倒并不是折磨的全部。由于自己没法拍打,生活在农村的他备受蚊子之苦。每到夏天,他的头、背、腰等部位经常被蚊子光顾,大片大片被叮咬。有一次,刘母为其关上门窗点了蚊香,结果刘帮华被蚊香熏得中了毒,最后通知了医生前来打了一针。

        因为是高位截肢,刘帮华的双腿假肢套在了臀部位置,那里经常被摩擦得红肿,甚至脱皮。大热天,汗水流出积蓄在了假肢里,伤残部位除泡得红肿外,还长出了像暗疮一样的小颗粒,奇痒难忍,每隔两三天得用针将这些小颗粒挑出来,否则化脓感染。时间久了,形成了厚厚一层老茧。

        除了吃饭的机电手外,刘帮华还自己设计了一个用来上厕所解小手的假肢,该假肢成“Y”字形,一端套在右手伤残部位,一端用来帮助脱裤子。自受伤后,他就穿上了松紧裤。小解如此,但大解还得需要有人帮忙擦屁股。因此,家里离不开人。他的水杯上开了一口子,放有一根塑料吸管,便于喝水,每隔两三天,吸管换一次。穿衣服、洗脸也得全靠家人帮助。

        尽管生活如此不便和艰难,刘帮华并没有成天唉声叹气。在朋友带动下,他喜欢上了钓鱼,并根据自己身体状况设计了一根钓鱼竿。每次搭乘朋友的车出门钓鱼,妻子帮忙上饵和取鱼,他则静静垂钓,原野池鱼之间,浑然忘却曾经的伤痛,享受浮生半日闲情。朋友们也从不对他另眼相看,如遇爬坡上坎,还会背他。

携土炸弹进法院讨公道

        刘帮华告诉澎湃新闻,为获得赔偿,他数十次前往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但每一次都被“哄”了回来。终于,失望与绝望中的他决定孤注一掷。

        2006年9月,他让朋友帮忙买回数串鞭炮,让其将里面的黑火药剥出积蓄起来,然后在他的指导下自制了一枚土炸弹。

        一天上午9点过,他将炸弹装进了背包里,背在身上。为方便取炸弹,他未拉背包拉链。担心在路上摔倒,他特地喊上另一个朋友陪同,搭乘一辆出租车前往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信访办。

        刘帮华数十次到过该院,成了熟客,并且每一次都背了背包,工作人员未对其安检,他顺利进入了法院信访办。

        刘要求见法院相关领导人,结果,那天从上午等到了下午5点过,不见法院人理会。刘帮华火了,用拐杖将房间里的空调等敲烂,可是,除现场一名保安照相取证外,无人制止。他同行的朋友见状,走了,刘帮华一个人留在了原地。

        晚上9点,一名法官带领20多名保安前来做工作。双方谈判失败,刘帮华趁大家不备,一下从沙发上坐到了地上,他用右手残存部位将背包里土炸弹弄出,同时将打火机点开。

        现场人员见状,纷纷四散奔逃。见众人跑散,悲愤交集的刘帮华渐渐冷静下来。他最终放弃了点燃炸弹,避免了悲剧发生。这一次,相关部门对其采取了宽容态度,未对其处理。随后,他被家人和村干部接了回来。

        刘称,这么多年上访未果,此举实属无奈,只是想着也许可以通过这样的极端方式获得一点关注和同情。他这次的行动终于引来了当地政府关注。他所在的双流县中和街道办派专人前来给他做思想工作。当年他加入的电力安装公司开始每月发给他八百元生活费。如今,这一数字涨到了近三千元。

微信摇到老婆 想做试管婴儿

        2012年,刘帮华所在的村子被拆迁,街道办害怕他当钉子户,同时考虑到他出门不便经常独自在家,便给他买了一台电视机、一台iPad和一条“芙蓉王”香烟。

        “我是一个懂道理的人。”刘帮华称,其实,他并没有当钉子户的想法。这一次拆迁,全家获得4万元补偿款。刘帮华用这些补偿款为他和父母办了养老保险,一共花了7万多元,向亲戚借了3万余元。

        随后,刘家人搬到了成都天府新区华阳街道古城小区租房居住。有了电视机和iPad,刘帮华每天的生活多了一些乐趣。感到孤独的时候,他会看看电视。慢慢地,他还学会了在iPad上打字。

        说是打字,其实是用右手残疾部位的顶端一笔一划写字。他称,由于接触部位受力面积大,经常打错字,只好按删除,再写。最初,写一个字得花1分钟,半个月后,几秒钟就能写一个字。随后,他学会了上网,还学会了玩微信。微信的语音功能对刘帮华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

        而幸运之神终于在2013年垂青了这个受苦多年的人。那年6月20日,刘帮华通过微信摇“附近的人”认识了家住四川金堂县的女子易会清。

        易会清身高1.6米,身体健全。那天,她和几个朋友从成都龙泉来华阳玩耍。突然发现有人要求加她。出于礼貌,易进行了回复。易清楚记得,刘帮华第一次发给她的两个字是“你好!”

微信摇来的女孩不顾家人反对,和刘帮华幸福地结婚了。澎湃新闻记者 程艺辉 图

        接下来,两人自报家门开始聊天,多是问候语。易会清离过婚,跟刘帮华同龄。两人在微信中交流颇为愉快,刘帮华坦率地告诉了易会清自己的遭遇和身体状况。

        易称,起初,她认为刘帮华在说谎。既然是一个四肢残疾的人,是如何打字的?是如何生活的?易不相信。出于好奇,几天后,她一个人按刘帮华提供的地址找上了门来。推开门,刘帮华的样子让易会清愣住了,但他的经历和现状深深感动了她。很快,两人确定了恋爱关系,不出所料,她的选择遭到了易家人的极力反对。

        易会清告诉澎湃新闻,自见到刘帮华后,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她被他的坚强深深感动。2014年3月13日,易不顾家人反对,和刘帮华幸福地结婚了,娘家的两个姐姐和几个同学参加了二人的婚礼。

刘帮华休息前老婆会帮他拿掉身上的假肢,帮他洗澡刷牙,料理所有的生活。澎湃新闻记者 程艺辉 图

        两人婚后的生活平静而甜蜜。刘帮华会亲热地叫妻子“幺幺”,这一暖心的称呼让易会清感到幸福。为了增加收入补贴家用,两人结婚后,便开始在租住的小区门口摆摊卖水果。妻子负责进货,刘帮华则负责看摊销售。小区居民常来光顾他们的水果店,时间久了,彼此熟识,为给刘帮华省力,街坊邻居干脆自己选水果、过秤,甚至找零。

        一年来,通过夫妻俩的努力经营,水果的品种由单一的桃子发展到30多个品种,每天销售额在两千元左右,最多时能卖到三千元。

        日子越过越好,刘帮华望着自己空荡荡的左臂不再觉得悲观和恐惧。现在,他对自己的未来满是憧憬,也不再在乎别人异样的眼光。在妻子帮助下,他还每天坚持下楼到小区里拄着拐杖走上1小时,累了,就在小区的花台上歇歇。一有空,他就下意识地活动右手残疾部位,如今,他能用残存的部位轻松举起数十公斤物品。

早饭后易会清帮刘帮华刮胡子,他们现在想要一个孩子。澎湃新闻记者 程艺辉 图

        有了妻子,身体残缺的刘帮华开始渴望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夫妻俩想要一个孩子。但因妻子身体原因,夫妻俩只能选择做试管婴儿。为让妻子不要太辛苦,刘帮华暂时关闭了水果摊。如今,夫妇俩正努力锻炼身体,为做试管婴儿积极准备着。易会清告诉澎湃新闻,在她眼里,并不认为丈夫身体有残疾,生活中,两人互相鼓励、帮助,感觉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