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冯小刚你说错了!高科技和“走心”不存在任何矛盾

李思园
2015-05-02 12:36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那边李安宣布《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将采用每秒120帧的最新3D及4K格式拍摄,这边冯小刚在《我看你有戏》中炮轰《速度与激情7》,说自己进了影院却根本没看完,理由是“全是高科技,但是不走心”。

        且不说“走心”和“高科技”是否矛盾,先说说我们为什么去电影院看电影的问题。现如今,当网上到处都有电影资源下载,多到一辈子看不完的时候,是什么在吸引着人们进入电影院的?

    
李安出席Cinema Con展会谈新作《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

李安:每一部新片都要有新技术

        李安的传记《十年一觉电影梦》中讲到过他对于新技术的态度:“导演就是给方向的人。从学生时代起,我拍片就有一个目的:想练习一样新技巧。”

        “学生阶段,我没有特别的想法表达,职业拍片后就有话要说,而不再只是练习新招了。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这个习惯,每拍新片总希望触摸一些新技术。基本上我拍片的胃口很大,有很多好奇心,学到某个技术,就会有快感;而且我希望做出不同的效果,令人印象深刻。”

        

传统电影理论再不适用

        曾经和一个在中影公司工作,负责院线进口电影业务的朋友交流。我问:“你们选择影片的标准是什么?”问题的背景是当时刚刚传来消息:广电总局将提高院线进口片配额,从每年的20部增加至34部。

        他的回答简单利落,两个字:“票房”。之后新规定出台,明确将新增的14个名额分配给好莱坞大片,并且以“IMAX和3D影片为主”。

        无论是“票房”两字的回答,还是“以IMAX和3D为主”的规定都令我非常不解。那时刚刚在电影院看了一个好莱坞烂片,比北美延迟半年上映,2D转制3D,除了字幕漂浮之外没看出任何立体效果,简直想找影院退票。

        而几年之后,经历了《阿凡达》、《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地心引力》等片的洗礼之后,我渐渐被这些电影说服了。CGI(Computer Graphics Imaging)技术、3D效果、杜比全景声这些技术层面的进步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

        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带来的已经不仅是视觉效果的颠覆,更是电影语言的革新。技术上的革命,将逐渐引导电影内容的变化。今天的技术电影超越了“照相术”,不再依赖写实的摄影,传统电影理论也已经再不适用。

《速度与激情7》片场。

电影如今更像绿幕上的动画创作

        以《速度与激情7》为例,通过CGI技术,主演保罗·沃克得以在银幕上复活。保罗电影中未能完成的戏份,由他生前的影像片段和他两个弟弟柯迪和迦勒的替身出演合成而来。

        制作团队通过分析影像资料采集保罗的面部特征,制作出他的脸部模型,之后用电脑虚拟出配合电影情节的丰富表情。他的角色配音也由生前的录音资料和其弟弟的声音整合完成。

        如今电影不再是胶片时代所定义的“电影(film)”,它更像是在绿幕上进行天马行空的动画创作。

        1905年,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问世,而它只是原原本本地将一出京剧用胶片记录下来而已。或许当年的戏剧界也曾经批评过,电影作为一个新艺术门类根本“不走心”。

        但镜头、剪辑、音效等技术语言使电影逐渐脱离了单纯的“录像”,发展成为一个新的艺术门类。

        

“胶片派”和“新技术”

        关于数字技术将给电影制作带来何种变革,好莱坞大导演们分成了“胶片派”和“新技术”两大阵营。

        在纪录片《阴阳相成》(Side by Side)中,克里斯托弗·诺兰说:“就现在的情况来讲,还没有任何新材料是能够在审美上超越胶片的。”

        《黑客帝国》导演沃卓斯基也说,“虽然数字摄影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审美标准,但我们也不禁为胶片时代的远去而哀伤。”

        而更多的人,站在了新技术一边,这个名单里包括大卫·芬奇、丹尼·鲍尔、罗德里格兹,当然也少不了数字技术的先驱者詹姆斯·卡梅隆和乔治·卢卡斯。

        卢卡斯坚持他的数字理念,认为它给电影创作带来更多自由,“这种技术就是一种魔术,无论你有什么样的想法都能把他们无一遗漏的变成现实”。

纪录片《阴阳相成》(Side by Side)。

电影只是生活方式的套餐

        不过这些导演里,没有人和冯小刚的观点一致。

        正如美声唱法诞生于大型歌剧院和庞大华丽的乐队伴奏之中,说唱音乐大概也不可能在留声机的音质中传播。艺术的形式与内容从来都是相辅相成,技术更新使其发展出新的门类,而新技术和旧技术下的艺术内容虽然不同,却并不妨碍它们都能“走心”。

        今天不会再有人质疑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本身是否缺乏“深度”。其实当大多数导演用上了数码摄像机,剪刀和胶水加工电影胶片的手艺活几乎失传的时候,电影的形式早已于悄然之间发生了变化。

        或许技术革命会推动电影不断朝着未知的方向发展,但“高科技”和“走心”不存在任何矛盾。

        近几年来国内电影市场的火爆是随着一种新的周末休闲消费方式兴起的。约会聚餐,然后看个电影,是这种生活方式的标配套餐。

既没有“高科技”,也不“走心”

        为什么我们有钱、有观众,电影院里却看不到好电影?

        因为这些电影只是为了给购物广场里十几个影厅填充放映内容而已。以我的母亲大人为代表,她会自己找团购网站买低价票,取票机验证码熟络得很,不过最吸引她的一定是嘻嘻哈哈的都市爱情喜剧,有明星、看着不累,看电影对于她来说只是8点档电视剧的延伸而已。

        一般的观众看完一部电影后在网上打个分数,顺便发表几句自己的意见,这种行为和在美食点评网站上评价一家餐馆没有什么区别。

        许多人站在电影院门口还没打好主意看哪部,于是打开手机APP看看评分,这和选一家餐馆的逻辑也相似,哪家人多我进哪家。

        再加上政策保护、档期让路,形成一个躺着都能赚钱的市场。这样的市场带来的后果是,我们在影院看到的国产电影,经常是既没有“高科技”,也不“走心”。

        无论届时我的肉眼是否有能力辨别120帧/秒和24帧/秒的画质差别,对于李安在电影语言上进行的有益尝试,我也愿意走进影院率先感受。

        阅片无数的影迷型观众或许看腻了大场面、快节奏、动作戏密集的类型电影,但这并不能否定好莱坞大制作不断突破,为挑战电影新技术所付出的努力。观众愿意掏钱买票支持“高科技”电影,也真不是谁都能眼红的来。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