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每周掌故︱如何与偶像做朋友,德•昆西用一封信就搞定了

盛韵 编译
2015-05-10 18:21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1942年的5月11日  福克纳的《去吧,摩西》出版

        福克纳的这本小说原题是《去吧,摩西,以及其他几个故事》,应该说是一本七个乐章的小说更确切。其时间跨度逾七十年,从南北战争前夕写到1940年,追溯了艾萨克•麦卡斯林的一生。小说主线是艾萨克跟随山姆•法泽斯(父亲是印第安土著,母亲是黑奴)打猎的故事。在“古老的部族”和“熊”这两章中,艾萨克不仅学会了打猎,还学会了尊重大自然的灵性。

        
福克纳的《去吧,摩西》

        该小说历史背景的关键元素是黑人虽然挣脱了奴隶制,但依然受到“分成制”劳役契约的束缚。白人也不愿意改变对黑人的态度,虽然他们不再把黑人当成牲口一样对待,但依旧有一种家长式的纡尊降贵。反讽之处在于,麦卡斯林的祖辈倒和女奴养出了不那么白的孩子。

        这部小说中的几个单独亦能成篇的章节经常被学者挑出来作为福克纳最好的短篇小说进行研究。

1803年的5月13日  德•昆西给华兹华斯写信

        如果要给英语文学颁一个最成功粉丝信奖,必须奖给托马斯•德•昆西,他后来因写了一部古典浪漫派的回忆录《一位英国鸦片吸食者的自白》(1822)而成名。

        
托马斯•德•昆西及其成名作《一位英国鸦片吸食者的自白》

        德•昆西出生于1785年,从小家庭环境混乱不堪,毫无前途可言。他早熟而神经质,中途辍学,18岁时在伦敦差点饿死,这时他给心目中的作家男神华兹华斯写了一封信。他于1803年5月13日在日记中打下草稿:

        我知道,我马上要说的话在大部分人看来很奇怪,所以我不会对大部分人说这样的话;但我会对您说,因为您的感受从不随大流。当我第一眼看到《抒情歌谣集》,就下定决心一定要结识它的作者(如果可能的话)。

        这封信出自一个无名小卒之手,写给一位文坛巨人,可以说是相当唐突莽撞。德•昆西可能自己也意识到了这点,好几周都没有寄出。他改了又改,终于在5月31日下午誊清信件,去邮局寄给了华兹华斯的伦敦出版商。在信中他继续写道:“我何德何能配得上您的友谊……您的天才照射如此狂野如此光彩!我怎敢说我也有天堂之火的几许火星?”

        
华兹华斯

        两个月没有回音。但其实是因为出版商办公室耽搁了。华兹华斯直到7月27日才收到信,他当天就回复:“我随时听候您差遣。”

        这是德•昆西一生中最重要的友谊。几年后他住进了诗人在格拉斯米尔的“鸽居”,潜心写作近十年。正是在此地,他染上了鸦片瘾,并以哥特式的抒情文字写成回忆录。

1997年的5月15日  亚马逊上市

        1994年三十岁的杰夫•贝索斯创建了亚马逊,他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专业背景是金融和计算机,与书毫无关系。像许多硅谷创业者一样,他在自家车库里草创公司。1997年亚马逊在纳斯达克上市。

        
1994年三十岁的杰夫•贝索斯创建了亚马逊,1997年亚马逊在纳斯达克上市。

        亚马逊的图书业务以上千万计的图书种类将传统产业链的中间人——书店彻底挤出局。高效的库存控制也让网店占据了优势。在上市初期,亚马逊股价一度从18美元跌到1.5美元,但贝索斯坚持自己放长线钓大鱼,请不想与己同进退的投资人尽管走人。1999年他当选《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

        2009年亚马逊推出Kindle阅读器,旨在成为实体书的替代品。贝索斯可能会成为古腾堡之后最有影响力的书人。

1963年的5月16日  伯吉斯自己给了自己好评

        曾经躲在匿名面具保护下给自己的作品写好评的最著名作家是沃尔特•司各特(Walter Scott),1817年1月他在《评论季刊》上发表了一篇吹捧自己《我房东的故事》的长文(《评论季刊》是他和约翰•穆雷共同创建的保守派刊物,为了与阿奇博德•康斯特布的《爱丁堡评论》一争高下)。

        之后还有厚脸皮的沃尔特•惠特曼,1855年匿名吹捧自己的《草叶集》。迟至1876年,他还在《新泽西邮报》上匿名发文,抱怨惠特曼在美国还没有得到读者的足够重视,编辑们不理解他的天才,“对他一味拒斥、嫌恶和嘲讽”。

        到了二十世纪,最堂而皇之的自我吹捧大概要数安东尼•伯吉斯。在文学事业刚起步时,他是《约克郡邮报》的书评人,当时这报纸在文艺界颇有影响。伯吉斯的小说处女作《恩德比先生的内心》是以笔名约瑟夫•凯尔发表的。

        《约克郡邮报》的编辑不明就里,把《恩德比先生的内心》寄给伯吉斯让他写书评。这正合了爱恶作剧的伯吉斯的心意,他立刻写就一篇极富洞察力的书评,发表在1963年5月16日的报纸上。他殷勤地告诉读者:“凯尔先生是一位安静且巧妙机敏的小说家。”同时还不忘警告读者:“《恩德比先生的内心》从许多方面说是一本黄书。它充满了让人腹内翻江倒海、胃肠胀气的饕餮大餐……和口臭……那些肠胃柔弱的读者还是不要去碰它为妙。”

        考虑到那个性解放的年代,这种“警告”无疑是催买剂。黄书最受欢迎了。

        
这些自我吹捧的作家,从左至右:沃尔特•司各特、沃尔特•惠特曼、安东尼•伯吉斯。

        后来知道了实情的编辑可一点不觉得好笑,伯吉斯/凯尔被炒了鱿鱼。在1992年的文章《雇用文人的自白》以及数次晚年访谈中,伯吉斯搬出了司各特和斯威夫特那撕心裂肺的《斯威夫特博士之死》来为自己的欺骗行为辩白,有什么读者能比小说作者本人“更清楚小说的毛病在哪儿”呢。

        不过伯吉斯大可不必害臊,今天自我吹捧已成病态风气,然而水平却不及他当年文章的风趣睿智之万一。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