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民日报评“高龄农民工境遇”:反映了城乡差距和劳资矛盾

周人杰/人民日报
2015-05-05 10:00
来源:澎湃新闻
直击现场 >
字号

城镇化率已达54.77%,可农民工及其家属仍难享受均等服务;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跑赢GDP,可“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仍是一些人的无奈之选。 CFP 资料

【编者按】:

        目前,全国多个省市下发通知,禁止60岁以上农民工上一线作业,但未能挡住这群农民工们进城的步伐。

        2015年3月20日,澎湃新闻率先报道我国高龄(50岁以上)农民工的生存现状。调查发现,建筑工地又苦又累,年轻人越来越少,活跃在建筑工地上的多是50岁以上的“老人”。这一本应在家颐养天年的群体,却为了挣钱补贴家用,背井离乡干着最累的体力活,甚至靠吃肉来补充体力。为了躲避检查,有的老人还染黑头发。

        今天(5月5日),人民日报刊发评论文章《“高龄农民工”靠什么老有所依》,文章写道,“上有老、下有小”,强度大、收入低,风险高、保障少,是这些“高龄农民工”共同的境遇。历史的欠账,不能让历史去还,只能从当下想办法。这关乎基本的代际公平,也关系着经济发展的后劲。全文如下:

        他们为城市建设奉献了青春与汗水,却未必有可靠的保障,年近退休,还常常在做重体力活儿……日前发布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在2.73亿农民工里,50岁以上的占到17%,总数超过4600万,而40岁以上的将近1.2亿。

        “上有老、下有小”,强度大、收入低,风险高、保障少,是这些“高龄农民工”共同的境遇。无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看,还是从“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的现实需要看,都有充分的理由改变他们的境遇、保障他们的权益,让高龄农民工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是什么造成了高龄农民工的养老困局?

        一则,是历史的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确实经历了一个过程。比如,第一代农民工中的不少人,上世纪90年代随着打工大潮南下、进城,可直到2008年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大部分才开始被纳入社会保障网。这意味着,年近退休年龄的农民工里,很多人不满15年缴费年限,无法领取养老金。未富先老,是这部分群体养老焦虑的社会大背景。

        二则,是现实的困境。有专家计算,各类保险的缴费率超过40%,不少企业因不愿或难以承受这个压力,而没有给予农民工到位的权益保障。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农民工,不仅“议价”能力有限,还面临异地转移的困难。折腾一圈下来,拿到手的可能还没缴的多,更解决不了眼下缺钱的心慌。于是,不少人被迫选择中断社保,甚至弃保。本来多缴多得的制度设计,就这样成了“能少缴就少缴”的无奈选择。

        历史的欠账,不能让历史去还,只能从当下想办法。这关乎基本的代际公平,也关系着经济发展的后劲。道理很简单,抗住经济下行压力,终究要靠实业;而振兴实业,终究要靠工人、靠千千万万农民工。倘若高龄农民工们长期行走在社会保障的边缘,势必拉大贫富差距、产生阶层隔阂。反过来,切实增进其当期收入与未来的保障,必将成为拉动内需的强大动力。

        如何应对?从技术层面讲,一方面要适当调整社保缴费的费率,降低异地对接的门槛,打破城里打工的职工险与家乡养老的居民险的界限,共同增进企业与农民工缴费养老的信心。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对应缴不缴的违法行为严肃查处,让农民工维权的腰板硬起来,真正成为主人翁、主力军。

        往深里说,高龄农民工的问题,本质上反映的是城乡的差距、劳资的矛盾。当前,城镇化率已达54.77%,可农民工及其家属仍难享受均等服务;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跑赢GDP,可“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仍是一些人的无奈之选。城乡发展一体化任重道远,让农民工分享红利、收获实惠,像城里人一样把根扎下来,是一场输不起的战役。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高龄农民工的境遇,的确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住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问题,关注一线职工、农民工、困难职工等群体,要“逐步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进得来、住得下、融得进、能就业、可创业,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保障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只有按照这样的要求,雪中送炭,纾难解困,我们才能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成果的障碍,让劳动更有价值、劳动者更有尊严,让中国梦在普通人的生命中充实起来、延展开来。(原文标题为《“高龄农民工”靠什么老有所依》)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