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欧战胜利日︱两德分裂视野下的1945年5月8日

施庆花
2015-05-08 07:47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1945年5月8日,欧战结束,两德分裂。这个日子在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的历史记忆和政治认同中扮演什么角色,又如何被纪念呢?

1945年红军解放柏林

解放者与胜利者:民主德国的“建国神话”

        1945年5月8日是民主德国的“建国神话”(Gründungsmythos)一部分。在这个“建国神话”中,西德延续了纳粹帝国时期的官僚及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因此是希特勒纳粹政权的延续,而苏联红军带来的新政权则自这一天开始与法西斯主义彻底决裂。在民主德国的建国共产党人履历上,“反抗希特勒”和“反法西斯”是英雄的标示,他们也因此分享了苏联“解放者”和“胜利者”的历史角色。

        5月8日在民主德国一开始就是国家庆典节日,反法西斯英雄和苏联红军是被纪念的对象,通常有数万人聚集的广场大场面,有阅兵仪式,有反法西斯主义和反西方尤其是联邦德国政体的意识形态讲话。

        “解放”是东德官方意识形态赋予这个日子的首要意涵:把德国“从希特勒的法西斯主义中解放出来”。解放的另一个意涵是路线之争:在纳粹德国的政权下,共产党是被严重迫害的政治团体。战争的结束也意味着共产党在至少半个德国得以掌权,推行一套全新的社会制度,一如东德领导人瓦尔特•乌布利希(Walter Ulbricht)1960年所说,民主德国开启了凶险多歧的德国历史的一条新的出路。

1975年东德发行的纪念邮票(50芬尼)。票面文字:“庆祝从法西斯主义解放三十年”,左边引言内容为埃里希·贺内克(Erich Honecker)的话:“当从列宁的国家来的、十月革命的追随者们在国会大厦上挥舞红色的旗帜时,他们带来了和平和自由。他们同时也把首次在列宁的国家成功实现马克思教义的普世经验带回了马克思的故土。”

联邦德国的历史诠释:战败还是解放?

        然而,“解放”的话语是民主德国的官方意识形态,并不是1945年5月8日德国人会用来描绘这一刻真实感受的词汇。更为贴切的始终是特奥多尔•豪斯(Theodor Heuss)经常被引用的一句话:“1945年5月8日体现了德国历史悲剧性也很成问题的悖论:因为我们在这天得救,也同时在这天毁灭。”

        对联邦德国保守的民族主义者来说,1945年是德国的灾难,统一的民族国家被分裂,东普鲁士的大片领土失去,1400万德国人被迫永久离开家园。许多人对二战结束时期的历史记忆大多是负面的:悲剧、失败、投降、浩劫、灾难、灭亡等等。

        联邦德国的政治精英们无法将1945年5月8日视为被(苏联红军)解放,无法跟东德一样加入“庆祝”的行列。1952年,一家西德报纸的评论直面来自东德的意识形态挑战:如果东柏林的共产党人将5月8日作为“被解放之日”庆祝,那么那些被他们压迫的人们就知道,又一个不自由的一年过去了。铁幕背后的德国人会热烈盼望那个重要大时刻到来,那时候他们会被真正地解放。而这个时刻,就是德国的重新统一。

1945年的柏林

        在联邦德国,直到1970年代,5月8日在政府层面和社会记忆层面都没有被赋予特别的意义。东德每年都全社会动员大庆祝,而西德只在逢五年、十年时有官方的纪念,更多时候波澜不惊。在西德被赋予重大纪念意义的政治纪念日是7月22日(1944年刺杀希特勒)和6月17日(1953年东德人民示威游行被镇压事件),这两个纪念日成为联邦德国建立积极的政治共同体认同的基石。

        民主德国从纳粹德国得到的启示是,希特勒法西斯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紧密相关,也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须被取代。联邦德国的政治精英们从纳粹德国得到的启示则是要增强国会民主和保障自由,防止魏玛共和国那样的失败。

        1968年的学生运动之后,联邦德国迎来了缓慢的、政治上的民主深化,相应地,1945年这个二战结束的日子渐渐被赋予了积极的意涵。联邦德国也渐渐使用“解放”(Befreiung)而非“战败”(Niederlage)来形容这个日子,尽管这个“解放”有别于东德,并不意味着同时庆祝苏联红军和社会主义体制的到来。

        1975年,联邦德国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Helmut Schmidt,社会民主党)首次将这个日子定义为“解放的日子”:“5月8日使我们得以从纳粹暴政中被解放。我们在1945年5月8日有了民主化的重生的机会。” 同年,慕尼黑的青年研究中心做了一份针对18到20岁的联邦德国青年人的民意调查,在被问到1945年5月8日“对你来说是一个战败的日子还是被解放的日子”时,16%的受访者回答了“战败的日子”,44%选择了“被解放”,不能决定的占39%。

1985年,一次堪称典范的纪念

        1985年,二战结束40周年,联邦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Helmut Kohl,基民盟)原本计划让美国的里根总统趁世界经济峰会之际在5月8日拜访彼特堡(Bitburg)的二战阵亡士兵公墓,以此彰显战后彼此谅解的态度,巩固联邦德国和美国的盟友关系。但这个军人墓中很快被发现葬有纳粹党卫军成员,而科尔和一些保守党成员坚持既有行程安排,引发极大争议,这个仪式最后在1985年5月4日进行了四分钟便草草结束。

        科尔政府引发的争议,意外提升了5月8日这个原本平淡的纪念日的社会关注度。联邦德国总统理查德•冯•魏茨泽克(Richard von Weizsäcker,基民盟)正是在这个熙熙攘攘、朝野无共识的背景下做了纪念二战40周年的演讲,全程电视直播。这个演讲反响热烈,1986年一共有两百万份演讲稿刊印发行,并且成为德国处理这个纪念日的典范论述。

        魏茨泽克的演讲首先从多元的历史经验切入,强调尊重、理解个体所受的苦难:“人们想起这个战争结束的日子,总是有非常不一样的经历。有人从战场回到了家乡,有人失去了家乡。有人被解放,有人被俘虏。很多人感激空袭和惊恐的日子终于过去,而他们侥幸存活下来。另一些人感受到了自己的祖国彻底灭亡的痛苦。一些德国人痛苦地面临幻想被撕裂,另一些德国人感谢拥有新的开始。”

        在以同情的视角理解当时的德国人悲伤、绝望和痛苦的历史经验之后,他将话题拉回到40年后的现在,赋予1945年这个战败的日子解放的意涵:“五月八日是一个解放的日子。它把我们都从泯灭人性的的纳粹暴政系统中解放出来了”。魏茨泽克认为,这日子标志着德国历史的歧路结束,新的希望孕育。

魏茨泽克1985年演讲中的经典名句:“五月八日是一个解放的日子。它把我们都从泯灭人性的纳粹暴政系统中解放出来了。”

        接着,魏茨泽克对受到战争和纳粹政权迫害的人群一一列举,致以纪念,其中包括一些以前从未在官方致辞中被明确提及的人群:首先是六百万在集中营遇害的犹太人,接着是战争中阵亡的人尤其是波兰和苏联公民,在盟军空袭、苏联战俘营和被迫迁徙过程中遇难的德国人,被迫害的辛提人和罗姆人、同性恋者、精神病患,以及因为宗教或政治信仰被害的人,在纳粹德国侵略占领国家中抵抗而死的人,在德国本土抵抗希特勒政权的人(来自中产阶级、军方、教会、劳工团体、共产党人等各种背景)。与此同时,魏茨泽克还提到空袭中遇难的平民、被驱逐的难民、战争结束后发生的强奸和抢劫等等。在战争最后岁月中德国人经历的伤痛,魏茨泽克认为都是属于这个纪念日的历史记忆的一部分,而妇女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尤其巨大的苦难。

        然而,在提到这些不同的人群苦难的历史经验之余,魏茨泽克并没有企图模糊加害者和被害者的界限,相反,他言辞犀利地指出德国民众对纵容希特勒的极权以及史无前例的种族屠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一个保守派阵营出身的政治人物,他的一些表述极为清晰而彻底,令外界惊叹。

年轻一代的新视角:个体经验与欧洲视野

        经过多年的努力,在政治、历史学术和社会意识层面上,德国在承认战争罪行以及坚持和平与反战方面赢得了邻国的谅解和信任,在外交意识形态上甚至比英美都更坚持人权和价值取向。

        另一方面,年轻世代的经验和记忆离1945年越来越遥远,也改变了人们和二战历史的连结感。1994年两德统一后一个大型的民意调查显示,64%的德国人认为德国战败是好事,69%认为战争的结束和对德国的后果是一种解放而非失败(另有两家民调甚至高达80%),76%认为1945年还使儿童甚至之后出生的德国人对纳粹的罪行不用承担责任,53%认为,针对纳粹德国的过去可以有个彻底了结了。

        如今,德国的政治话语空间也已经转换,欧盟成为其政治活动的发言场域。2000年以后,德国纪念这个日子或者两次世界大战有两个趋势,一个是更强调普通人的个体命运和日常生活的历史经验,一个是将视野从德国扩展到欧洲,试图将欧洲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经验放在一个历史情境中,增强互相的理解,打破以单一民族为主体的历史记忆的论述框架。

        2015年,柏林的德国历史博物馆针对二战结束七十周年的展览就体现了这两个趋势,展览的主题是“1945——战败、被解放、新的开始•二战结束后的欧洲十二国”,汇聚了来自德国、奥地利、捷克、波兰、英国、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法国和俄国的历史资料。比较特别的是,展览不以重要的大人物为主角,而是特别挑选呈现了36个普通人的个人传记,通过他们的日常生活来回眸二战结束的那些岁月,展示不同人群、不同国家的历史经验。

        

        参考文献:

        魏茨泽克,1985年5月8日,纪念二战结束四十周年国会演讲全文:http://www.bundespraesident.de/SharedDocs/Reden/DE/Richard-von-Weizsaecker/Reden/1985/05/19850508_Rede.html

        Jan-Holger Kirsch, „Wir haben aus der Geschichte gelernt“. Der 8. Mai als politischer Gedenktag in Deutschland, Köln 1999. (简•赫尔格•柯世:《以史为鉴•作为德国政治纪念日的五月八日》,科隆,1999年)

        Peter Hurrelbrink, Der 8. Mai 1945 – Befreiung durch Erinnerung. Ein Gedenktag und seine Bedeutung für das politisch-kulturelle Selbstverständnis in Deutschland. Bonn 2005.(彼得•哈瑞布林克:《一九四五年五月八日——通过回忆解放•一个纪念日和它对德国政治文化自我认识的意义》,波恩,2005年)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