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穿越污染鱼网等障碍,9尾人工放流中华鲟“领跑”抵达长江口

澎湃新闻记者 石毅
2015-05-05 13:11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2015年4月12日,湖北宜昌,3000尾大规格中华鲟在长江三峡大坝下游湖北宜昌胭脂园放流长江,放流规格、数量为历年来大规格个体放流之最。 CFP 资料

        在从湖北宜昌被放流后,一只中华鲟突破污染、鱼网、船只螺旋桨等重重潜在的威胁,用15天游过1700公里长江,抵达长江口。

        今年4月12日,隶属于三峡集团的中华鲟研究所在向长江放流了3000尾中华鲟,其中61尾做了声呐标记以追踪行踪。根据5月5日各声呐监测点监测的数据,已经有9尾中华鲟从出发点宜昌通过了设于江阴的监测点,到达长江口,可能已进入了东海。

        中华鲟是长江中大型的洄游鱼类。野生的中华鲟在夏天时被涌入大海的江水所吸引,它们从上海崇明的江口逆流而上,溯源上千公里,回到长江上游产卵繁殖,而后再返回大海。

        然而,长江中的大坝阻断了中华鲟洄游产卵的道路,使野生种群受到威胁,如今,他们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

        人工放流正是为了补充野生种群的数量。不过,在它们1700公里的长江游过程中,水污染、繁忙的航运、鱼网拦截都可能使这个过程嘎然而止。正是因为“危险重重”,中华鲟研究所副所长高勇估计,人工放流对对野生种群的补充不到10%,过去30年,该所累计放流57次约500万尾中华鲟,绝大部分无法到达长江口。

        居住在长江沿岸的一些市民组成了保护中华鲟的志愿者团,他们发起”鲟宝快跑“的活动,关注中华鲟到达长江口的情况。架设在长江沿岸的13处声呐信号接收点监测数据显示,在此次流放的61尾中华鲟中,一尾编号939的中华鲟放流长江后一路“领跑”,已经在4月28日上午到达长江口浏河江段,日均游动距离超过107公里。这一尾中华鲟体重6.95千克,全长114厘米,在今年放流的声呐标记鱼中属于中等个头,为2011年繁育的“子二代”,它的父母分别为1987年和2000年野生中华鲟人工繁殖的“子一代”。

        根据中华鲟研究所2013年以来的监测结果,放流后中华鲟最快经过15天,最慢经过接近2个月的时间能够到达长江口,在向河口洄游过程中个体之间的差异表现非常明显。如今年的4月29日,当有一尾放流鱼经过江阴江段的同时,还有一条放流鱼刚刚经过岳阳江段,两者之间的距离超过1000公里。

        然而,已经有放流的中华鲟被证实死亡。4月24日上午,研究所接到热线电话,有人在黄石发现一尾放流的中华鲟死亡,身上并无外伤。科研人员根据周边环境分析,可能被江边的水泵打死。另外,4月30日在安庆,有捕捞刀鱼的渔民误捕一尾中华鲟,不过这条鱼没有受伤,已经放生。

        人工增殖放流在国外也有实践。在美国加利福利亚州的萨克拉门托河中,大坝阻断大马哈鱼的洄游通道,使它们种群不断下降,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处等部门不得不每年放流数以万计的大马哈鱼,希望其中的“幸运儿”能最终回到太平洋中。“如果没有人工放流,可能河中根本就没有大马哈鱼了。”研究者曾对《国家地理》说。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