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农村沼气“大跃进”后频遭弃用,发改委农业部紧急发文调整

澎湃新闻记者 丁雨菲
2015-05-06 18:17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2009年,河南省兰考县东坝头乡南北庄村农民在庭院里建造沼气池。 东方IC 资料

        4月13日,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联合下发特急文件,通知各省(区、市)抓紧申报农村沼气工程投资计划,2015年,中央计划专项投资20亿元,“用于规模化大型沼气项目”。

        这让从事农村沼气工作40年的苗瑞福看到一丝希望,国家在农村沼气发展方向上终于作出改变,不再力推户用小沼气项目。

        从2006年开始,原在徐州市农村能源办工作的苗瑞福就已经发现,因农村人口转移、家畜养殖减少,在农村大力推广的户用沼气开始出现废弃迹象。

        2014年12月,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曾报道,在过去的十余年间,我国累计投入近千亿元推广农村沼气项目,户用沼气建设呈大跃进式发展,在不断更新的沼气池建成数字、覆盖范围背后,不少项目实施地却遭遇了“弃用”的尴尬。

        前述发文一周后,农业部和国家发改委即在京联合举办培训班,解读《2015年农村沼气工程转型升级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将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作为2015年农村沼气发展的重点,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建设日产沼气500立方米及以上的沼气工程,支持日产生物天然气1万立方米以上的工程开展试点。

        5月4日,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回复澎湃新闻时表示,农村户用沼气的需求和使用率的确在下降,一些中小型沼气工程运行效果不佳,调整发展大型沼气工程的方向,是顺应农村总体需求的变化

农村环境变化,户用沼气需求下降

        2015年,农村沼气的发展目标是建设一批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转型升级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任务。然而在过去的十几年内,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农村户用小沼气的发展。

        2000年,农业部开展“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农村户用沼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示范实施,次年,财政部发布《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建设补助资金管理试点办法》,明确提出利用中央财政补助沼气项目。

        2003年,国家再推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到“十二五”规划中,要建成农村户用沼气4000万口,户用沼气覆盖数量不断更新,2012年,国务院再提出农户沼气普及率要从2010年的33%发展到50%以上的发展要求。

        苗瑞福还记得,1975年左右,国家开始发展农村沼气不久,“是一家一户地推广”,到2003年时,就已是“整村整村地搞,建项目村,沼气村”。

        澎湃新闻曾梳理报道,仅2003年到2012年这十年,中央政府就投入约315亿元人民币专项用于沼气建设与发展。若算上地方配套的139亿元、农户自筹的464亿元,总投入达到918亿元。

        2014年,清华大学“清华-力拓资源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林玮等人曾在甘肃地区调研户用沼气项目,他们发现,建成户用沼气池的正常使用率较低,大力推广户用沼气并非一项明智的政策选择,并建议对户用沼气战略进行反思。

        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在回函中对澎湃新闻坦言,由于农村沼气工程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变化,户用沼气的需求和使用率下降。

        比如,2013年,全国年出栏5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比例近70%,这比2003年农村沼气项目启动时高出40%多,农村畜禽养殖已由分散式转变为规模化养殖,不养殖的沼气户便缺少沼气的发酵原料。

        并且,农村有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还有些农户举家进城,致使部分沼气池停用。据农经司数据统计,2014年,全国外出打工农民已达到1.68亿人,比2003年增长了48%。

        另外,新农村建设和村庄整治、撤并也导致了部分沼气池报废或弃用,而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商品能源的快速普及,让农民对生活能源便捷化要求提高,对户用沼气依赖程度下降。

        中国沼气学会秘书长、全国沼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李景明在前述培训班上说,行业投入应依标准而行,通过建立健全沼气标准体系,可以将以往由政府投资决定沼气标准,转变为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定标准,引导政府和社会资本的投入,实现沼气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形势变了,政策还在推”

        针对户用沼气需求和使用率下降、中小型沼气工程运行效果不佳的问题,国家发改委与农业部提出,将规模化大型工程作为农村沼气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

        他们认为,大型沼气工程的工艺技术更先进,更有利于发挥农村沼气提供可再生清洁能源、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和大气污染、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等方面的作用。

        林玮曾撰文指出,农村户用沼气被弃用的直接因素是管理服务水平跟不上,多数农户因冻裂、漏气或不当停用而弃用沼气池,局限于“点灯做饭”的沼气并未得到综合利用。

        且作为能源消费品,自给自足的户用沼气并不能带来经济效益,费时费事进出料生产沼气,农民会发现,户用沼气并非经济精明的选项,转而选择商品化的替代能源,弃用沼气。

        2006年前后,苗瑞福所在的江苏徐州农村地区就已出现“家用小沼气推不开”的问题,他告诉澎湃新闻,19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许多农村人外出打工,农村不再是家家户户养殖家禽,但“形势变了,政策还在推”

        苗瑞福曾在开会讨论时向徐州市农业局领导反映了农村沼气发展出现的问题,但推广的形势并未因此改变,“没办法,有项目资金,有任务”,苗瑞福说。

        2015年,调整后的农村沼气政策将主抓规模化大型工程,明确项目主体为专业化企业,依照市场机制发展投资建设、收集原料、运行管理、销售产品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模式。

        地方政府可以利用地方财政资金,对沼气生产的终端产品进行试点补贴,国家鼓励地方比照国产化石天然气,探索生物天然气或沼气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国家也将在中央投资上对大型工程给予补贴,《方案》中写明,符合条件的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每立方米沼气生产能力安排中央投资补助1500元;符合条件的规模化生物天然气试点工程,则安排每立方米生物天然气生产能力补助2500元;单个项目补助上限为5000万元。

        发改委农经司强调说,中央投资支持方向的转变,并不意味着对户用沼气和中小型沼气工程就不再支持发展了,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农村需要,利用地方资金因地制宜开展建设。

        苗瑞福在退休后仍作为高级工程师在徐州一家能源公司指导沼气项目工作,他认为,中央的试点补贴对企业来说“远远不够”,关键还要看地方出台的资金配套方案,“因为项目建成后的供气、发电等运营管理投资成本大,如果没有支持和政策,企业投资在短期内难收回,市场化就难推得开”。

强化事中事后监管避免重蹈覆辙

        2013年,中国国内的天然气需求量为1786亿立方米,《世界能源展望》曾分析,到2030年,中国国内天然气年需求量将达到4000亿立方米,缺口达2000亿。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王凯军教授认为,从目前来看,要发展如此大的产业,“现有的准备工作显然不足”,“比如沼气必须经过提纯精制过程才能被商业化利用”,需要完善相关的经济和管理政策,打通沼气产品利用的相关环节。

        据《郑州晚报》报道,2010年6月,郑州在全国首次尝试将提纯生物天然气并入城市燃气管网,来自污水处理厂生产的沼气经过净化提纯后,日产2万立方米的天然气并入燃气管网送入市民家中。

        国家发改委农经司认为,地方实践中有一些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将生产的沼气净化提纯后制成生物天然气,并入城镇管网或用于车用燃气,为农村沼气利用开辟了新途径。

        此外,发展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还被农业部作为重要战略之一,写进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意见中。

        苗瑞福也认为,大型沼气工程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和食品安全方面都将有丰富意义。

        “沼气工程产出的生物有机肥含有十几种氨基酸,以前户用沼气有90%都扔了,没有合理利用,这些有机肥可以用在科技园区和现代农业上。不能以沼气搞沼气。”苗瑞福说。

        一份来自国家发改委农经司的数据也表明,以日产沼气5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工程为例,沼气池可以处理年出栏10000头生猪的养殖场粪污,1000亩地所产生的农作物秸秆,相当于年可处理畜禽鲜粪3000吨或农作物秸秆500吨,每年可形成节约130吨标准煤的能力,减排二氧化碳300多吨;可生产有机沼肥7000多吨,能有效减少农药、化肥施用。

        曾调研过农村沼气发展状况的全球环境研究所(GEI)能源与气候变化项目官员洪力维告诉澎湃新闻,由于过去在农村推广户用沼气主要是依靠政府引导,不少地区为完成任务过分强调建池数量, 导致原本需要“三分建,七分管”的户用沼气缺少后续维护体系,普遍存在后期管理漏洞

        转型升级后的农村沼气发展,是否会再次陷入“重建设轻管理”问题?国家发改委农经司表示,将加强沼气工程事中事后的监管,包括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建立定期检查和通报制度、细化责任追究制、开展项目后评价等一系列措施。

        目前,发改委正会同农业部研究制定《农村沼气工程建设管理办法》,拟于近期下发;农业部也正在建设沼气远程在线监测平台,将对中央补助的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进行远程监测管理,并定期发布项目建设与运行信息。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