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三北防护林部分老化衰退,中国“绿带”建设存在6大短板

中国环境报
2015-05-07 13:06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编者按】

        国家林业局日前表示,今年中国将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突出抓好干旱半干旱地区、大江大河源头、沙化及石漠化地区等重点区域的生态建设,增加森林资源总量。

        三北防护林工程如今进入五期规划发展阶段,对抑制万里风沙线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带动和促进了全国生态的发展。但同时,也有专家认为,近两年来,由于一些原因,其防护能力有所下降,今春多次出现的沙尘天气或是一个例证。那么,这条“绿带”的建设又面临哪些问题?

内蒙古的农田防护林。 CFP 图

生态修复的骨干工程

        1978年11月,中国政府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出发,作出了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的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中国生态修复的骨干工程和标志性工程,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三北防护林已产生了巨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总体规划

        西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孜别里山口

        东至:黑龙江省宾县

        东西长:4480公里

        南北宽:560~1460公里

        分布: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

        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

        工程分期: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建设期限为73年,分3个阶段8期工程进行建设

建设成果

        沙化土地由每年扩大数千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减少1500平方公里

        黄土高原进入黄河的泥沙年均减少3亿~5亿吨

        规划建设面积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42.4%

主要目标

        森林覆盖率由5%提高到15%

        平原、绿洲农田全部实现林网化

        大部分水土流失侵蚀模数降低到轻度以下

        沙地和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漠面积不再扩大

        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问题解析| 防护林存在短板需优化

        当前三北地区生态建设任务仍十分艰巨,肆虐京津的沙尘大部分来自于此。近年来,一些地区的防护林由于过熟出现衰老和死亡的现象,这直接影响到防护林生态功能的发挥。其中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部分树木进入过熟期

        年龄到限被认为是防护林衰死的主要原因。杨树是早年主要的造林树种,它寿命短,林带更新周期短,造成生态效益相对低下。中国北部杨树树龄30年以上即进入过熟期。一些种植年代较早的杨树防护林,成为过熟林,生命力逐步衰退。

        ■生长环境恶劣

        适宜的生态环境、稳定的生态系统是影响树木寿命的主要因素。然而近年来,不少地区出现的干旱和地下水位下降等现象导致树木死亡。现存的防护林在气候变化等恶劣自然因素的干扰下,衰退的风险加剧。

        ■造林树种单一,面临病虫害威胁

        植被的多层次结构、多种类型,对维持多种动植物生存和生态系统功能发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三北防护林工程前期的造林方式大多是营造人工纯林。这种营造方式没有注意乔、灌、草的充分结合,造成树林生物多样性水平极低,缺少天敌对虫害进行制衡,易感染虫害,一旦感染,极易造成大面积损害。不少林木因此提前老化,严重影响了生态效益的发挥。

        除了自然原因,一些地方的三北防护林建设在资金、技术投入和管理体系上也存在不足。

        ■投资不足

        国家对三北防护林工程的投资总量不足,而工程近年的建设地段立地条件越来越差,建设成本也不断提高,国家的造林补助无法满足造林成本,工程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突出。这也影响了一些地方对这项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管护不到位

        三北防护林在造林面积等方面虽然成绩斐然,但不少地方轻视抚育和管护工作,缺少必要的监督制度,导致一些地区作业设计不符合标准,或者未按作业设计进行落实。不注意灌水、锄草等现象频现,一些地方造林成活率很低。

        ■科技支撑较薄弱

        例如,在规划防护林布局和结构、选育优良树种等方面,科学性不高。尤其是三北工程前期,没有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大面积营造人工纯林,且造林密度过大。事实上,干旱区的主要植被类型应为各类灌木、半灌木,荒漠及半干旱区以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为代表,森林仅出现于山地的某一高度层带,或发育于河流沿岸。这种纯林结构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都低于混交林。

政策建议| 更新改造提升防护林质量

        为进一步发挥防护林生态效应,专家建议从管理制度、资金、技术等方面,开出综合药方。

        在制度上,坚持政府推动,政策引导,实行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各级政府严格执行国家出台的各项林业政策。同时,明晰有林户林权。赋予有林户在防护林建设、更新、改造中的优先权,鼓励有林户在意愿认同的情况下,有条件地参与当地防护林建设经营,鼓励有林户对国有防护林自主建设、自主管理。

        在资金上,建立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的筹资机制。既要逐步确立国家在工程建设中的投资主体地位,也要利用市场机制,增加资金来源。专家建议,设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基金,通过社会各界的捐助进行集资,也可以发行基金券,募集中长期建设资金,减轻国家财政压力,同时完善补助方式。

        在技术上,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建立工程生态监测体系。着力加强林业技术示范点建设,加大林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积极培育和推广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优化林种树种结构,提高防护林建设的科技含量。此外,设立专家管理机构,组织不同学科、不同部门的专家参与科学的规划,加速技术改进和创新。

        在产业上,要让项目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坚持把发展林业产业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在提高生态效益的前提下,着力培育和发展中药材种植加工、沙棘深加工、森林旅游等生态后续产业,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共赢。

他山之石| 罗斯福造林工程如何常青?

        上世纪30年代,为控制土地荒漠化和黑风暴,美国总统罗斯福启动了“大草原各州林业工程”,植树规模在当时首屈一指。到1942年,总计植树2.23亿棵,造林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使中西部环境大为改观。

        其后,防护林历经70年而常青,主要得益于美国政府的激励政策与机制。

        多年来,美国政府委托优秀的专家队伍搜集造林报告,对防护林进行评估。而负责造林护林的工程局自成立伊始,就采取了技术局长和行政局长双轨领导制,一个负责技术标准、选择树种和造林方式;一个领导野外作业,但在技术问题上必须听取前者的意见。

        在造林与护林机制方面,防护林工程坚持了政府、农户合作造林、养林的模式,也就是由联邦政府提供资金、技术咨询和鼠害防治用品,当地农户提供土地,并负责已种植树木的培育、养护。这一机制获得了双赢效果,当地农民生活、收入得到改善;政府则凭借植树项目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