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为什么国共双方和日本人都批判过《何日君再来》?

澎湃新闻记者 徐萧
2015-05-08 08:44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今年5月8日(也就是今天)是邓丽君逝世20周年纪念日,王菲将邓丽君生前仅完成一半的绝唱《清平调》重新录制成隔空对唱单曲版本,将在下午5点08分发布。

        邓丽君唱过许多好听的歌,但最传奇的可能就是《何日君再来》。这首歌创作于抗战期间,甫一诞生就不招国民党、共产党和日本人的待见。日本方面认为,这是一首抗日歌曲,“何日国军再回来”;国民党认定这是召唤共产党返回上海;而中共则把这首歌看成是上海堕落生活方式的写照。

邓丽君

        邓丽君曾在大陆风靡一时,但也曾长期被禁。1980年,中国音协在北京西山召开会议,专门展开对邓丽君歌曲的讨论与批判。正统学院派的专家认为,邓丽君的一些歌曲内容比较灰暗、颓废,属于“靡靡之音”、“黄色歌曲”。并特别对她翻唱的《何日君再来》这首歌曲的主题指向,进行了猛烈批判。

        其实,对于《何日君再来》这首歌的批评早在其诞生之初就出现了。巨大的轰动效应,很快让这首歌处于严密的政治审查之下,无论是日本、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对这首歌大加挞伐。原唱周璇,翻唱者李香兰、邓丽君,都因此遭受到了不同的批判。为何一首凄婉的爱情歌曲,会遭到各种政治势力不约而同的“围追堵截”呢?

《何日君再来》歌曲的诞生

当年的刘雪庵与家人 

       《何日君再来》是创作过无数爱国抗战歌曲的作曲家刘雪庵一时戏作的探戈舞曲,导演方沛霖很喜欢,未经刘雪庵同意,就让贝林(后经考证为编剧黄嘉谟的笔名)填写了歌词,作为新电影《三星伴月》的主题曲,由年仅17岁的主演周璇演唱。

        1938年2月14日,《三星伴月》在上海新光大戏院上映。“金嗓子”周璇对《何日君再来》的精彩诠释,甫一诞生便大受欢迎,几乎没有哪家舞厅可以抗拒它的魔力。

        当时几乎每一个生活在上海的中国人的情绪都被这首歌唤醒了:日本人占领了上海华界,杀害了成千上万同胞,政府撤退到重庆,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空前低落。谁心中不是充满苦痛?谁不因离别爱人或亲友而感到孤独?谁能确定何时可以回家,与爱人共饮?

        无疑,《何日君再来》迎合了战时的普遍情绪,表达出了大部分人的心声。当时在上海,所有广播听众都能收听到它,人们也能在每一个咖啡馆、百货商场和舞厅感受到它渲染的气氛。不过,这个旋律不仅在上海和南京流行,卢沟桥事变后的北平,也到处都是“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的歌声。由于这首歌的唱片是由中国最大的唱片公司上海百代所录制,所以它得以分销到全亚洲。但在此过程中,它的原意逐渐被忽略,却被附加上许多其他的意义,造成了它别样的命运。

因为一部抗战电影被染上左翼色彩

        1939年9月,《何日君再来》出现在蔡楚生导演的电影《孤岛天堂》中。影片中黎莉莉饰演的爱国舞女在一群汉奸流氓的逼迫下唱了《何日君再来》,这激起了同为地下抗日组织成员的民族主义感情,于是他们把汉奸流氓抓了起来并处死。这样一个场景,改变了《何日君再来》的含义。

        黎莉莉在1995年接受采访时说,电影选这首歌完全是因为它广为人知,与左翼批判思想无关。但是《何日君再来》出现在一部进步电影中,并且和《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等革命歌曲同列,这使它被认为具有了不同意义——一位仅为找点娱乐的观众要求电影重放,就被认为是爱国行为了。

        尽管在渡边浜子和山口淑子(李香兰)的演唱下,这首歌在日本获得了巨大成功,但日本在中国的审查机构还是认为,《何日君再来》是一首明显的抗日歌曲,歌词暗指“何日国军再回来”、“何日中国恢复统治”。

        国民党也从“君”字出发,认定这是召唤共产党返回上海的暗号。而在共产党方面则把这首歌看成是上海堕落生活方式的写照——歌曲中的舞女劝她的情人多饮酒,以此来阻止他投身于与日本人和国民党的战争。

        所以,当时社会上的各种势力,不顾这首歌的受欢迎程度和它爱情歌曲的本质,不约而同阻止它的公开演唱。1940年,李香兰在上海举办的一场音乐会上唱了这首歌,中途就被冲进来的警察以煽动抗日为名打断,李香兰更被指控为国民党或共产党的间谍。

在改革开放之初,被重点批判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但对《何日君再来》的批判并没有结束,并扩大到了人身上。歌曲中涉及的借酒浇愁的内容,被当作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腐朽产物而受到轮番攻击,作曲家刘雪庵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和“文革”中都遭到批判。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港台和欧美的流行音乐一下子涌入了中国大陆。由邓丽君演唱的全新现代版本的《何日君再来》,再一次引起了公众的注意。邓丽君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翻唱了一大批在台湾和香港等地传唱了30多年的老流行歌曲,给它们注入了新的活力,很快替代了此前占据大陆的革命歌曲和戏剧。

        这一次,邓丽君这个“君”,再次让大陆的文化部门感到为难。仅在1980年,《北京晚报》就发表了9篇关于《何日君再来》的批判文章。文中说,这首歌在以前“腐蚀了人们反抗国民党和日本人的战斗力”,如今,它又很有针对性地直接指向中国大陆:它是以破坏社会主义的精神基础和“四个现代化”建设路线为目标的。

        1982年到1984年,中国大陆发起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清除精神污染运动”,《何日君再来》首当其冲,受到猛烈攻击。在这场运动的最初阶段,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为《怎样鉴别黄色歌曲》的60页小册子,10篇文章中就有不同作者的2篇文章明确针对《何日君再来》而写。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怎样鉴别黄色歌曲》
民国78转百代老唱片 周璇《何日君再来》

周璇和邓丽君的归来

        正当公众和官方围绕如何界定《何日君再来》的政治解释而争论不休时,周璇这个名字再次进入到了公众的视野中,她的歌曲又一次流行起来。人们经常谈起周璇,并非因为《何日君再来》,而是她的个人经历和遭遇:抗日运动中很活跃,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回到解放后的上海,更为重要的是,她去世前几个月,表达出想见毛泽东主席的强烈愿望。

        从1983年到1987年这5年间,对于周璇和她歌曲的官方批评,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转变。从一场官方批判开始,紧接着是歌曲磁带的发行,之后又是个人传记的出版。究其原因,是文化部门在批评欧美和港台音乐的同时,提倡更为“健康”的通俗风格音乐。加上流行乐恰好是国营唱片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所以周璇被作为平衡点被积极推介。随着周璇政治上的平反,1987年一下子成了全亚洲的“周璇年”。

        随后,邓丽君也被解禁。在其1995年突然辞世之后,人们以和她联系最紧密的歌曲来表达深切怀念,台湾著名双语杂志《光华》就以《何日君再来——永远的邓丽君》为题发表纪念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字里行间暗示《何日君再来》是邓丽君最成功的歌曲之一,却不曾提到周璇的名字。显然,邓丽君已经取代了周璇,成为《何日君再来》的主体,是人们期盼归来的“君”。

        (本文根据丹麦学者史通文《周璇:“何日君再来?”——20世纪中国流行音乐里的传统、政治和意义》整理,收录于《上海学》第二辑)

        【延伸阅读】

        《何日君再来》歌词(节选)

好花不常开

好景不常在

愁堆解笑眉

泪洒相思带

今宵离别后

何日君再来

喝完了这杯

请进点小菜

人生能得几回醉

不欢更何待

(白)来,来,来,

喝完这杯再说吧!

今宵离别后

何日君再来

停唱阳关叠

重擎白玉杯

殷勤频致语

牢牢抚君怀

今宵离别后

何日君再来

喝完了这杯

请进点小菜

人生能得几回醉

不欢更何待

(白)哎!

再喝一杯,干了吧!

今宵离别后

何日君再来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